六年級(下冊)課程綱要
課程名稱:道德與法治
課程類型:國家課程
教學材料:人教版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
設計教師:李雅峰、閔凡娥、鄭豔豔、張清、孫逸仙、劉成園、潘賀、袁晨晨
適用年級:六年級
授課時間:28課時
學校名稱:棗莊道德與法治中心團隊李雅峰工作室
【課程背景】
(一)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
教 材 內 容
涉及領域
對應課程標準
涉 及
主 題
第一
單元 完善
自我
健康
成長
1.學會尊重
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
個人學校
我的健康成長---
1.了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榮譽感和知恥心,願意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為
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素養教育
尊重自己
個人學校
尊重他人
個人學校
2.學會寬容
生活更美好
個人學校
我的健康成長---
1.了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榮譽感和知恥心,願意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為
擁有一顆寬容心
個人學校
和而不同
個人學校
3、學會反思
生活離不開反思
個人學校
我的健康成長---
1.了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榮譽感和知恥心,願意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為
養成反思好習慣
個人學校
第二單元愛護地球共同責任
4.地球--我們的家園
我們生存的家園
國家 世界
我們共同的世界--
6.初步了解全球環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等狀況,以及各個國家和地區採取的相關對策,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愛自然
(生態倫理教育)
環境問題敲響了警鐘
國家 世界
我們共同的責任
國家 世界
5、應對自然災害
我國自然災害知多少
國家 世界
防禦自然災害
國家 世界
不屈的抗災精神
國家 世界
第三單元多樣文明多彩生活
6、探訪古代文明
早期文明的發祥地
世界
我們共同的世界--
3.說不了解一些人類的文化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
開放的國際視野教育
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
世界
7、多元文化多樣魅力
各不相同的生活環境
世界
多樣的世界文化
世界
我們共同的世界--
2.比較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生活習俗、傳統節日、服飾、建築、飲食等狀況,從不同的角度,嘗試探究差異產生的原因,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尊重文化多樣性
世界
第四
單元
讓世
界更
美好
8.科技發展造福人類
對世界的不斷探索
世界
我們共同的世界--
5.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人民生產、生活及社會發展的關係,認識科技要為人類造福,崇尚科學,反對迷信
開放的國際視野教育
科技改變世界
世界
9.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
科技讓夢想成真
世界
我們共同的世界--
7.知道我國加入了一些國際組織和國際公約,了解這些國際組織的作用。知道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日益增強
國際組織
世界
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
世界
10.我們愛和平
中國與國際組織
世界
我們共同的世界--
8.感受和平的美好,了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影響,熱愛和平
戰爭帶來的傷害
世界
和平是世界潮流
世界
中國為和平做貢獻
世界
(二)本冊教材中編排的內容
本冊教材根據「完善自我」「保護地球」「多元文化」「世界發展」4個學習主題,設計了「完善自我 健康成長」「愛護地球.共同責任」「多樣文明 多彩世界」和「讓世界更美好」四個單元。第一單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長」進一步關注學生自我的健康發展,引導他們學會尊重,寬容,並能對自己過往的生活進行反思。第2單元「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旨在引導學生了解並關心我們生存的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並學習正確應對自然災害。第三單元「多樣文明,多彩生活」旨在引導學生探尋古代文明了,解人類燦爛的文化,了解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文化,學會尊重文化差異。第4單元「讓生世界更美好」,旨在引導學生了解現代科技的發展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關注重要的國際組織,並了解他們在國際上發揮的重要作用,反思戰爭的危害,並關注和平的重要意義。
本冊教材主要圍繞學生熟悉的生活領域而設計,涉及《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主題一「我的健康成長」、主題五「我們的國家」、主題六「我們共同的世界」三個部分的課程內容。作為循環上升的課程內容,本冊教材主要聚焦兒童健康成長中的尊重,寬容和反思的問題,世界生活中的愛護地球,尊重多元文化,科技發展國際組織和世界和平等話題。
(三)本冊內容與前後內容的聯繫
本教材改變了以往慣於對學生進行道德說教的的姿態,以學生成長的「同齡人」的身份,與兒童進行平等、民主的對話,從而引導學生的道德發展。教材力圖改變單一、刻板的呈現形式,站在學生的立場,以學生的生活作為建構教材整體結構和內容的核心,將體系化的要求糅合於學生生活化內容中,從而柔化生硬的道德規範,內化外在的道德要求。教材編寫依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採用分散教育與集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落實法治教育。基於學生思維領悟能力和評價判斷水平,採取集中的法治教育專冊方式,在五年級下冊開展以憲法精神為主線的系統的法治教育,突出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作為循環上升的課程內容,本冊主要聚焦學生健康成長中的尊重、寬容和反思等問題,世界生活中的愛護地球、尊重多元文化、科技發展、國際組織和世界和平等話題。
(四)學習能力
(1)自我約束能力。即將升入初中,這是人生成長道路上的新起點,養成積極的心態迎接心得學習生活,學會關愛,寬容他人;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學會珍惜生命,努力發覺自己的潛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掌握必備的自我防範意識和措施,自覺抵制不良誘惑。
(2)學習能力。掌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法,能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調動學習道法課的積極性。
(3)情感能力。樹立「尊重、關愛、責任」的基本價值觀,用樂於自我接受的形式,正確自我認識,學會與人交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能明辨是非,知法、守法、護髮,撐起法律的保護傘。
【課程目標】
(一)課程總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公民奠定基礎。本冊教材根據「完善自我」「保護地球」「多元文化」「世界發展」四個學習主題,進一步關注學生自我的健康發展,引導他們學會尊重、寬容,並能對自己過往的六年生活進行反思;引導學生了解並關心我們生存的地球,並學習正確應對自然災害;了解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文化,學會尊重文化差異;了解現代科技的發展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關注重要的國際組織並了解它們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的重要作用,反思戰爭的危害並關注和平的重要意義。
(二)本學期目標:
1.懂得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了解尊重自己的意義和主要表現,學會尊重自己。
2.體會寬容對美好、和諧生活的意義,養成友愛寬容的品質。
3.認識到生活需要反思,體會反思對成長的意義,養成反思的好習慣。
4.了解各種環境問題帶來的生存危機,學會利用思維導圖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懂得人類不善待,自然會受到懲罰。
5.知道保護環境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責任,樹立環保意識,參與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
6.了解我國曾經發生過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災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們在災害中團結互助的可貴精神,學習在自然災害中,自護與互助。
7.養成通過自主查閱資料,學習歷史的習慣,了解環境與人類文明發展之間的依存關係,能夠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8.知道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遺蹟,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興趣,增強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責任感。
9.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樣性,初步理解文化差異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理解全球化時代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趨勢。
10.知道科學技術與運用是如何推動社會的發展的。
11.通過收集中國在聯合國的聲音和聲影,整理中國參加聯合國活動的具體事例,感知我國在國際事務中日益增強的影響。
12.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和平環境。
【課程內容】
(一)教材簡析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教材是從2020年春季正式實行,全冊共四個單元,分別是第一單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長),第二單元(愛護地球共同責任),第三單元(多樣文明多彩生活),第四單元(讓世界更美好)。
1.通過第一單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長》的教學,使學生懂得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學會如何尊重自己、他人。懂得寬容的意義,養成友愛寬容的品質,進一步完善自我,促進健康成長。學會思考過去的事並從中得到經驗和教訓,從而完善自我,讓自己做得更好。
2.通過第二單元《愛護地球共同責任》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地球的健康關係到人類的安危,從而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懂得環境保護的方法,並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自覺從身邊小事做起,養成「舉手之勞做環保」的自覺性並從自己的身體力行中感受到幸福和自豪之感。
3.通過第三單元《多樣文明多彩生活》的教學,了解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鑑,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鑑、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才能為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4.通過學習第四單元《讓世界更美好》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世界上各個國家只有團結起來,形成共識,達成共通,互惠互利協同發展,才能為人類世界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對於學生們認識我們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也有一定的引導意義。和平的友善的生存環境,需要我們人人努力為之奉獻力量。世界是多邊的不是單邊的,只有熱愛和平,用科技發展造福人類文明,才是地球家園上每一個成員共同的責任。
(二)單元結構
(三)活動內容:
單元專題
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
完善自我
健康成長
學會尊重
1.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
8
2.尊重自己
3.尊重他人
學會寬容
1.寬容讓生活更美好
2.擁有一顆寬容心
3.和而不同
學會反思
1.生活離不開反思
2.養成反思好習慣
第二單元
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
地球----我們的家園
1.我們生存的家園
6
2.環境問題敲響了警鐘
3.我們共同的責任
應對自然災害
1.我國自然災害知多少
2.防禦自然災害
3.不屈的抗災精神
第三單元
多樣文明
多彩生活
探訪古代文明
1.早期文明發祥地
5
2.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
多元文化 多樣魅力
1.各不相同的生活環境
2.多彩的世界文化
3.尊重文化多樣性
第四單元
讓世界更美好
科技發展 造福人類
1.對世界的不斷探索
9
2.科技改變世界
3.科技讓夢想成真
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
1.國際組織
2.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
3.中國與國際組織
我們愛和平
1.戰爭帶來的傷害
2.和平是世界潮流
3.中國為和平作貢獻
【課程實施】
(一)課程資源
1.教育部審定2019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
2.中國教師智庫鼎尖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案
3.義務教育教科書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用書
4.中學《道德與法治》教科書
5.地理、歷史、科學用書
6.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種社會資源。如利用網絡、電視、電影、廣播、報紙、雜誌等信息媒體,將行為準則、法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國情、歷史與文化、地理環境等教育有機融合。
7.利用校內環境設施和校園網絡、圖書館等,結合少先隊活動、主題班會、課外活動小組、文體活動、校本課程等,豐富和拓展本冊教材的內容。
8.因地制宜利用社區環境資源,如商店、公園、校外教育基地等社會公共設施和場所,以及區域自然景物、人文景觀等。
(二)學習活動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教師要通過創設任務情境或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前人們所講的「核心素養」也要求學生學會自主性的合作學習。
1.依據道德與法治課學科特點,多數主題活動需要學生課前搜集相關信息或資料,為課堂上匯報交流做好準備。讓學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資料時,教師通過提出若干問題,提示收集、整理和交流資料的要點,用問題導學的形式啟發學生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和思考。
2.根據本學期的教學內容,設置了三次搜集活動,搜集我們國家常見的自然災害、搜集古代文明古國的資料、搜集不同文化的風俗習慣。搜集之前,教師提供搜集表,列示若干內容,讓學生填寫; 學生有了一定的搜集經驗之後,提示學生自己制訂搜集計劃。教師要為學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提示方法和步驟,避免放任學生進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積極開發課程資源。
3.體驗學習。體驗學習是學生通過身體的各種感官進行學習的一種方式。本學期設計了多次體驗活動,如:學習《應對自然災害》時,模擬災害來臨現場,體會應對辦法;學習《多元文化多樣魅力》時,引導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體驗不同文化的特點;在學習《我們愛和平》時,通過視頻影像等資料,引導學生感受戰爭的殘酷。體驗學習的重要價值不在於學會某種操作方式、獲得某種技能,而在於每個人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深刻刨析相關活動,引導學生能更好的生活。
4.小組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探究學習所必需的交流平臺。教師指導各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平等討論,並讓每個學生輪流擔任組長,負責組織小組的活動、交流和匯報,使小組學習成為培養學生平等民主意識與合作交往能力的過程。鼓勵小組內每個學生都大膽發言,實現互幫互助,全員參與。實現教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5.學生每人準備一個成長記錄袋,記錄自己本學期學習過程中的收集的資料、調查表格、採訪記錄、實踐性作品等,學期末進行展評。
(三)實施建議
1.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聯繫六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採取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形式多樣等方式,引導孩子們通過學習,從不同角度、側面感悟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德育功能。
2.從本班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教學。教與學要檀根於學生的生活,以孩子們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為抓手,以實際生活案例為依託,真正滿足學生真實的道德需求。建立學習小組,通過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問題解決學習,解決他們真實的道德困惑。注重引導學生從案例中體會相關法律的重要性,學生就可在學習中體會到法治讓生活更美好。
3.理解教材的設計意圖。教材中留白設計,圖標內容、閱讀角、知識窗等欄目,需要學生去觀察、操作和探究,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唱獨角戲,要把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充分地交流、討論、動腦、動手、反思、體驗。抓住教材中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和探索,充分體現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
4.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提供學習資源,並給予方法指導,為學生搭建自主道德學習的「支架」,關注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教師要通過創設任務情境或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體現德育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
5.課程中積極發揮繪本生動活潑、有趣有啟發性的作用,引導孩子們通過自主閱讀、小組講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蘊含的規則、法理等,使教學從課堂延伸到學生更廣闊的生活領域,做到實實在在的知行合一。
6.注重教學與學校整體德育活動的融合。利用教材的開放性設計走向學校日常德育活動,深化或拓展教學重點;利用教材的框架整合學校的日常德育活動,實現課堂與日常德育的良性互動。把知識和生活相結合,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動搖。
7.教學方法要多樣,充分體現學生的課堂的主體,體現教學評一致性。利用辯論,話劇,討論,體驗,辯論,實景演練等活動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課程評價】
(一)評價的目的和原則
本學期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積極促進學生發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道德和社會認知、判斷、行為,以及發現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評價依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相關規定及貫徹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要求,遵循實事求是、公平公正、鼓勵性原則、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評價主體多元化(學生、小組、教師、家長、社會相結合)、從毎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注意認知和操行相統一,顯性表現和隱性品質相統一。
(二)評價的內容
本學期主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分優秀、良好、合格三個等級,評價內容包括:
1、學習態度及學習習慣。包括學生課前材料收集、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態度等。(30%)
2、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包括學習中觀察、探究、思考、表達,收集、整理、分折資料的能力和方法,與他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等。(30%)
3、學習結果。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和進步程度,包括情感、創新精神、個性、能力、道德表現及活動產生的作品等。(40%)
(三)評價方式和方法
評價形式多樣化。採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
紙筆測試評價:隨堂檢測,單元測試,期中測試和期末測試,將採用百分制。
教師評價: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 表現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鼓勵學生進步。
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 以提高自我認識、 自我調控的能力。
外來評價:學生依據制定的標準互相評價,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
作品評價:將學生調查、訪問、搜集資料等活動產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師生共同進行評價。
(四)評價的實施和反憒
將日常觀察和定期考查相結合,將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有機結合,注重知行統一。評價結果真實反映出毎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與變化,幫助學生準確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