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他認為自己從小就沒有能夠適應俗世的氣韻,天性是熱愛自然的,後來不小心誤入了塵世。因此陶淵明感到很不自在,他懷念身處田園的自由,於是他放棄了所有的牽掛,歸隱田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自陶淵明之後,許多能人志士或對外面的世界感到失望和厭惡;或對山林田園的生活心生嚮往,因而紛紛選擇了歸隱 ,
比如北大才子王青松,他就曾因為考學受挫,事業不順,於是攜妻子在山中避世11年,花掉350萬積蓄。
可是,他們後來如何呢?
王青松,出生在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父母世代務農,在那個時代不出意外的話王青松也會成為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但是終究出了「意外」——王青松小的時候就擁有非常強大的記憶力,看字幾乎達到過目不忘的程度。他甚至因此被河南信陽的國家機要部門聘用,端起了「鐵飯碗」。
1977年10月21日,我國宣布恢復高考後,
王青松不想辜負了上天賜予他的記憶力,
所以選擇放下自己的「鐵飯碗」去參考高考。
王青松於1979年成功考入了北京大學國政系,
1983年本科畢業後又考入了法律系攻讀碩士研究生,
1985年,我國突然開始了「養生」熱潮。由於王青松從小習武,也愛鑽研黃老之術,便開始招收學生,在北大校園內教授起養生,借著這次機會迅速積累了百萬財富。
王青松的此次投機不僅僅為他帶來了名聲和財富,還帶來了他以後的妻子——張梅。
當時,北大法律系看到王青松的養生教學越來越大,
便讓他在外面開設了一個養生班,通過收取學費來為系裡增加收入,而張梅便是當時去看熱鬧的學員之一。
然而,幾年之後「養生」熱潮過去了,
王青松的養生班幾乎已經招不到學生。
此時他便將心思又放回學業,
準備考取北大哲學系的博士生,可儘管王青松的單科和總分成績都是第一名,卻並乜有沒有被錄取。考哲學系的博士生失敗以後,
王青松退而求其次報考了自己本專業的博士生考試,卻依然沒有成功。
王青松似乎從上天的寵兒變成了棄兒,此前一路高歌猛進的他,現在卻四處碰壁。這令他感覺心灰意冷,
再加上此時妻子張梅懷孕了,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無汙染的環境,夫妻兩人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遁入深山隱居。
2000年,王青松夫婦雙雙辭去了自己的工作,
回到了張梅的老家,定居在她父親曾經的老房子裡。可是村裡的生活依然讓夫妻倆感到嘈雜,為了尋找更寧靜的隱居地,他們繼續向大山深處進發。
後來他們租下了2500畝荒山,正式開始了隱居生活。
王青松和妻子在這片山溝中開墾土地,自己種上了糧食,所有的食物都是由自己生產,農作物和牲畜構成了一個純天然的生態鏈,生活簡單又自然。
為了避免別人無法理解他們的隱居生活,王青松夫妻對外宣稱自己去國外了。
隱居十幾年後,因為兩個原因,王青松和張梅不得不中止他們的隱居生活再次出山。一方面是因為兩人的孩子一天天長大了
,雖然兩位高學歷的父母將孩子教育得很好,但孩子不可能永遠不跟社會接觸,他自己的路還需要他自己選擇;另一方面是因為當年進山的時候,夫妻倆大約花費了350萬元,
加上11年中的支出,手頭的錢財所剩無幾,經濟拮据。
結束了隱居生活之後,王青鬆通過從前的好友了解到了網絡的神奇,親身感受之後,他和妻子決定通過網際網路銷售自產的無毒無害農產品,以此獲得經濟收入維持生活。
不過,王青松一家只是暫時地回歸社會,用王青松的話說:這次回歸也是為了以後還能繼續過「桃花源」生活。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說道:「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王青松一家人11年的隱居生活仿佛置身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完全隔絕了塵世的煩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聽起來似乎十分美好。但如果真的十分美好的話,他們夫婦為何又要出山呢?人畢竟是群居動物,是具有社會性的,不可能真正地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