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大學霸男神攜妻隱居深山20餘載,卻要為兒子重入塵世…
離人群越近,
虛浮之氣越盛。
離山川越近,
越心曠神怡。
遁世者
這裡距離北京幾百公裡。
沒電視、沒網絡···
除了王青松一家,
連人煙也沒有。
這是老王去鎮上的日子。
拒絕汽車進入,
王家每個月的「進口」物資,
都要老王用扁擔從鎮上挑回。
唐師曾 攝
石頭堆砌的小院,
妻子張梅一邊掃著磨盤,
一邊盤算當天的午飯。
面色黝黑的農夫,
不加修飾的農婦,
這是一對普普通通的農民夫妻。
唐師曾 攝
然而,
二十幾年前的他們,
是人人稱羨的高校教師。
北大國政系79級學士,
北大法律系83級碩士,
一畢業就留校任教。
學霸王青松,
也曾是學校的風雲人物。
也是男神。
有一個溫婉美麗,
在北大教英文的妻子。
按照現在的標準,
他還是一名網紅專家。
從小習武的王青松,
是國內較早的氣功師傅和養生專家。
僅在北京,就有超百萬人聽過他的講座。
隨著內心對寧靜生活的嚮往,
越來越強烈,
他想回到山裡看看古書,
呼吸清新的空氣,
也算是一種人生修行。
張茜 攝
高速路、瀝青路、
土公路、林間小道···
直到沒有了路。
王青松帶著妻子張梅,
一直走、一直走···
一路從繁華都城,
走到百公裡外的大山深處。
從文明到蠻荒,
從喧譁到寂靜,
這場出走悄無聲息。
這不是心血來潮的遁去,
而是一場「預謀已久」的回歸。
唐師曾 攝
1994年,他們搬到京冀交界附近的山區,
此後幾年內夫妻倆先後辭職,
從此與世隔絕。
他們用盡積蓄,
租下山裡2500畝地。
「到了這個山頭,
就是我們的世界,
整座大山,都是我們的!」
「沒有比面向黃土背朝天,
更灑脫、更優美的境界了。」
張茜 攝
和泥築屋,耕牧種樹。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晨曦微露時,
老王和妻子跑到山上,
薅草、餵雞···
出一身大汗。
傍晚的斜暉裡,
王青松餵豬,
張老師就在旁邊磨碾子。
唐師曾 攝
住自己搭的小屋,
種別人不愛種的紅玉米、旱稻子,
吃自家收穫的粗糧餅。
用草木灰、皂莢洗衣服,
用鹽水代替牙膏刷牙,
用自己種的高粱杆做筷子。
唐師曾 攝
一切都是自給自足,
連兒子都是老王親自接生。
北大學霸的兒子,
成了地地道道的,
「大山的兒子」。
唐師曾 攝
跟城市小孩不同,
三歲就開始放羊的小宇,
沒打過疫苗,沒吃過抗生素。
講起話來很大聲,
走起路來腳下生風。
唐師曾 攝
小宇自出生基本沒出過大山,
與一群黑山羊為伴,
100多隻羊都由他管理。
他給每一隻羊都起了名字,
他就是它們的「山羊司令」。
他沒穿過名牌衣服,
卻有健壯的身體,
他沒玩過遊戲機,
卻有無比單純快樂的內心。
經年的風吹日曬,
讓媽媽張梅比同齡人,
略老了一些。
十幾年間她只出山兩次,
一次是換二代身份證,
一次是存摺掛失。
唐師曾 攝
但遠離名利場的閒適,
讓她的雙眸依然清澈,
讓她的笑容永遠乾淨。
張茜 攝
「這片山,
我們半天走能走完一遍,
城裡人要走兩三天,
我們還要去更遠更大更高更深的大山。」
曾經的風雲人物,
如今是沒錢、沒權、
沒職稱的三無人員。
他卻有能力陪妻子,
在大山裡看一整夜的流星,
獨享自然的饋贈。
如果可以,
他真想和妻子、兒子,
在這裡生活一輩子。
但是小宇慢慢長大,
教育成了最大的問題。
雖然他們每天都會交他,
語文、數學、英語、國學···
還是會擔心他離開社會教育太久。
張茜 攝
2011年,
王青松夫婦為了孩子,
漸漸恢復了與世俗的聯絡。
他還會把自己山裡的,
無汙染的食物,
送給城裡的朋友們吃。
張茜 攝
精緻的西服成了粗衣布衫,
板正的背頭變得隨性蓬亂,
曾經拿粉筆的手布滿密匝的凍痕,
縫裡全是泥土。
唐師曾 攝
曾經有富豪同學得知他的近況後,嚎啕大哭:你怎麼成這樣了?你缺多少錢我都能給,不能讓同學這麼受苦···
唐師曾 攝
「而他不知道,
我內心裡有多富有。」
王青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