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的故事·慈心三昧」

2020-12-22 重樓逾陀

「彌勒菩薩的故事 慈心三昧」

能以安樂無倦的方式,得以速證廣大佛法?一位行者又如何能於生死中,不受眾苦之逼迫,而於佛法處,速得圓滿....

正文-

彌勒︵Maitreya︶,梵語梅怛麗,菩薩之姓也,中文譯曰慈氏。 彌勒菩薩的名字叫阿逸多,譯成中文叫「無能勝」。所以彌勒菩薩的姓、名連起來,譯成中文,就叫做「慈無能勝」。此乃表示彌勒菩薩的慈心,非常殊勝,沒有一位菩薩能勝過他。

彌勒菩薩,多生累劫以來,不論為國王身、大臣身、或為比丘身等,皆常號彌勒︵慈氏︶,甚至到他成佛時,佛號亦為彌勒,是有其因緣的:

在過去無量劫時,於此閻浮提,適值弗沙佛出世。當時,有一大國王,名曇摩留支,中文譯曰法愛王,統領八萬四千小國、六萬山川、八十億所聚落。在其管轄的諸小國中,有一小國王,名叫波塞奇。弗沙佛,就是在此國中化導有情。波塞奇王和他的大臣、百姓等,皆是信佛虔誠的居士,對佛及眾僧的供養,非常的盡心盡力。

波塞奇王,晨晚必向佛問安、請法,是以輪到他去晉獻法愛王時,都沒空前往。如此一段時日下來,法愛王久無波塞奇之音信,心生疑怪,便派使者,前往責問:

「波塞奇王!我們的大王說:近來都沒有您的消息,也不見您的貢品,實在有失為人臣子的義務,您是不是有二心,想謀叛大王呀?」

波塞奇王,知道自己理虧,但又不知如何回答,便將使者安頓好,再遣婇女,以上好菜餚款待。自己急至弗沙佛前,向佛陀請示,應難之法。

弗沙佛慈音和雅地對波塞奇說: 「王!不用憂慮,你只要對使者老實地說:今有佛出世,在我國內,吾等臣子,朝夕給事、供養,是以無暇晉見大王,但請大王諒解。」

波塞奇回到王宮後,便如是這般地將話轉述給使者聽。

使者回國,便一五一十地回稟。法愛王聽了使者的報告,不由得雷霆大發,諸臣亦在旁扇火,皆言波塞奇傲慢無禮、目中無人,應該派兵前往討伐,將其一舉殲滅。

盛怒下的法愛王,即與諸臣,率兵前往攻打。

波塞奇王,由哨兵那兒,飛鴿得到消息,心中非常恐懼,又去向佛陀請示。

「王!無憂!但去晉見大王,照上次的話,再說一遍即可。」佛說。

波塞奇與侍臣等,趕到邊境,對大王禮問後,垂手站在一旁。

法愛王,冷冷地看了波塞奇一眼,隨即不 高興的責問他:

「你是不是有什麼靠山!為什麼這麼怠慢,不再朝覲了?」

「大王!請息怒!這個世界上,要逢佛出世,是很難的,要一睹佛面更難。現今有佛號弗沙,正在敝國內,化導群生,開迷啟悟。我等認為機會難得,朝夕供養佛及僧眾,聽佛說法,得莫大法喜,是以未去大王那兒請安。」波塞奇恭恭敬敬地說。

「你沒空來看我,也就罷了,為何連晉貢的禮品也沒空獻來?」大王嘲諷地問道。

「大王!佛陀座下有諸大比丘聲聞弟子,戒德清淨,是世間的大福田,是以我的臣民,皆競相舍己所有,用以供佛及僧眾,所以沒有多餘的財寶,可以拿去給大王當貢禮,尚請大王原諒!」波塞奇老實地回答。

法愛王聽了波塞奇的話,對佛陀不禁生起了強烈的好奇心。心想:佛陀究竟是何方神聖?可以讓此國人民,如此發心供養?便對波塞奇說:

「好吧!待我見了佛以後,再定你的 罪!」

法愛王,在群臣簇擁之下,浩浩蕩蕩地向佛所前進。這時,法愛王遠遠地就看到比丘、眾人圍繞著佛坐,如眾星拱月般,個個寂靜沉默,端坐入定。其中有一比丘,入慈三昧定,放出金色的光明,如大火般的明亮。

目睹此祥和光明的景象,法愛王的傲心、瞋火,熄了一半。向佛問訊作禮後,便問佛說:「世尊!我進來的時候,看到有位比丘,周身放大光明,倍於他人,不知此比丘,入何等定,光耀如是?」

「此比丘,入慈等定,是以光耀如是。」佛說。

法愛王聞後,心中倍生欽敬,不由心中默默發願:

「入此慈定,竟是如此光明,巍巍殊勝,我亦當修習此慈心三昧。」

心中發完如是願後,法愛王瞋恨的心,已煙消雲散,心意變的非常柔和,志慕慈定,再無害心。並且恭敬地請佛及比丘僧,到他的國家,接受他的供養,佛陀默然慈允。

那時的法愛王,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啊!彌勒發此慈心始於那時,從此以後,多生累劫以來,即常修此慈定,以自調伏,念念中常修六波羅蜜,念念中離分別、離我、離我所,常在廣大的慈心三昧中,觀照一切的眾生,慈光普照,解憂除惱。

彌勒菩薩,由於累劫以來,勤於修持慈心三昧,故今世於釋迦牟尼佛座下出家後,亦曾向文佛問過:

「世尊!菩薩行者,當如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中,不費什麼工夫,即能以安樂無倦的方式,得以速證廣大佛法?一位行者又如何能於生死中,不受眾苦之逼迫,而於佛法處,速得圓滿?」

佛說:「善哉!彌勒!汝具慈心,能代眾生問這麼好的問題,我即教汝等如何修慈心三昧:

若有菩薩,為求菩提,而修諸行,願常安樂者,應修慈心,以自調伏;於念念中,常修六波羅蜜,如此便能速得諸忍地、速得圓滿無上正覺;盡未來際,常住安樂,並能除滅一切眾生無始之業障。

凡修學慈心之行者,若有眾生,來其處所,行違逆、迫害之事,行者當以智慧深自觀察:往昔我於彼人處,作重業障,令其受苦;是以今日業果成熟,來至我所,惱我、亂我、障我菩提。如果我於此人處,不生歡喜心,那麼於其他一切的眾生處,又如何能行饒益之事呢?

無始以來,眾生在生死輪迴中,多以恩怨、愛憎交織,而累世牽扯纏繞,無有出期。今日若於此眾生,不生憐憫,那麼於其他眾生處,亦當如此。是故菩薩行者,當於一切眾生處,普行饒益;因此當修慈心,念念行慈。

菩薩行者,復應思惟:瞋恚因緣,能令眾生墮於地獄中;心中若懷怨結,後世必墮毒蛇中;若墮毒蛇中,彼人必感快意。故菩薩行者,當舍離所有瞋恚怨結。

行者若多瞋恚怨結,十方諸佛,悉皆知之,必生嘆息: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怨結?如此愚痴之人,以瞋恨故,於自身之煩惱,尚不能解脫,又如何救一切的眾生呢?

多瞋的眾生,生生世世,所受之身,惡毒充滿;故菩薩行者,應修習慈愍之心,永離於瞋恚怨結,視一切眾生平等、平等,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修慈之人,常以慈勝解,而自莊嚴攝持。復應思惟:我今給與眾生安樂,亦如夢幻泡影。譬如幻師,所做之幻事;我亦如是,給與眾生種種安樂。再者,幻化之物,無有自性;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本來無有我、無有我所。又如於沙漠中,妄生海市蜃樓之幻想,而勤苦奔逐;我心行慈,亦復如是;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自性。又如於夢中,見種種物,夢心分別,以為真實,及至夢醒,方知是為虛幻。

是故修慈者,當除身見、邊見、眾生見、我見、我所及我想,乃至離種種分別;若能如是者,名為修廣大之慈,宿世以來,所有罪障,悉皆消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

彌勒!汝累劫來,以修慈著稱,是故名為慈者。」

彌勒菩薩,聞佛教示,謹遵佛旨,信受奉行,故常叫做彌勒︵慈氏︶。

【大正卷四:賢愚經卷十二。

大正卷十:華嚴經修慈分】

#佛緣#

相關焦點

  • 佛法綜論|略析彌勒菩薩的慈悲精神之二——彌勒菩薩的因地願行
    下面略為列舉幾項願行,以示彌勒菩薩的慈悲精神。(1)不食眾生之肉彌勒意譯為慈氏,「慈氏」菩薩之稱呼充分體現出彌勒菩薩的慈悲,這與其因地當中發願不食眾生之肉有直接關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云:「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是因緣名慈氏。」
  • 佛光禪師為你解讀「慈心」
    是首楞嚴三昧,在二十五大聖圓通章裡,諸大菩薩各自宣說自己的聖境,但是這二十五種法門都是平等殊勝的。現在我們社會人群的根性是什麼樣子?識心種性非常發達、意識分別力量非常堅固,很難體會到其他方法的殊勝。彌勒菩薩不是簡簡單單人性化,他是一種理性,因為他觀察理性的覺悟作用,翻譯成中國話叫慈心俱足、唯心識定,觀察這種理性的原因、可以感召他的生活變化。
  • 修持般舟三昧之後,自然具足慈心三昧力
    哎,我出了家以後,修了般舟三昧以後,很奇怪,有一天,我和大雄法師在杭州的街道上,我開個車子,我不認識路,他也不認識路,最後他就發現,我問什麼人,什麼人幫忙,問什麼人,什麼人就不厭其煩地幫忙。大雄法師就說,唉,奇怪了,你怎麼這麼好的運氣呢?人人都幫你,人人都對你這麼好啊,是三昧慈心力故。
  • 彌勒菩薩的殊勝淨土兜率天內院
    淨土之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西方極樂淨土,它的教主乃是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之殊勝難思,亦被漢地歷代諸多大德廣為推崇,念佛求生極樂淨土成為漢地的特色,亦是如此,彌勒菩薩的淨土兜率天內院反而甚少有人求生乃至了解他的殊勝。
  • 般舟三昧經
    痛癢、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敗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為念佛。」佛告跋陀惒:「菩薩於三昧中誰當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菩薩、須真天子,及時知是三昧者,有行得是三昧者是為證。何等為證?證是三昧知為空定。」佛告跋陀惒:「乃往過去時有佛,名須波日。
  • 古代神話中,常常出現的三昧真火是什麼火?三昧為哪三昧?
    在古代的兩部神話小說《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都曾出現過三昧真火,在《西遊記》中,紅孩兒往自己鼻子上捶兩拳,就能噴出三昧真火,孫悟空用三昧真火,將體內的仙丹煅成一塊,從而獲得金剛不壞之身。在《封神演義》中,太乙真人祭出九龍神火罩降伏石姬娘娘,最後用三昧真火將石姬娘娘燒回原形,姜子牙在朝歌城時,眼、鼻、口中噴出三昧真火,將玉石琵琶精燒回原形。在神話小說中,經常會出現三昧真火,那三昧真火是什麼火?指的又是哪三昧呢?
  • 【法治嘉祥】慈心一日捐 | 嘉祥縣司法局開展慈心一日捐活動
    【法治嘉祥】慈心一日捐 | 嘉祥縣司法局開展慈心一日捐活動 2020-10-12 15: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中吟系列·慈心
    慈心者,愛出於心,念茲在茲,並包萬物,覆育不遺,如慈母之育兒的慈悲、仁愛之心。先賢云:一念之慈,立百福之基,開萬善之門。所謂慈者,《說文》曰:「愛也。從心茲聲。」茲,為念茲在茲之義。《精薀》解:如父母之愛子也。《左傳》:「宣慈惠和」,注曰:慈者,愛出於心,恩被於物也。
  • 南師|學佛之人慈心沒有修到這樣,不算數的
    若有能受持是三昧者。一心安隱。得於暖法。此人云何當自覺知。佛告阿難。若有諦觀諸結使相。從初不淨。乃至此法。自覺身心皆悉溫暖。心心相續。無諸惱恚。顏色和悅。此名暖法。複次阿難。若有行者。得暖法已。次當更教繫念。在諸白骨間。皆有白光。見白光時。白骨散滅。若餘境界現在前者。復當攝心。還觀白光。見諸白光。炎炎相次。】 由白骨到達白光了。
  • 非人哉:孫悟空大戰紅孩兒,不怕三昧真火,但火眼金睛卻被克制
    《非人哉》漫畫迎來第612話更新,這一話是關於一千多年前的故事。當初孫悟空跟著唐三藏西天取經,遇到了紅孩兒,兩人之間的大戰因此展開。孫悟空請來四海龍王都無法將三昧真火澆滅,但他本身就不怕三昧真火。另外孫悟空有火眼金睛,沒想到被紅孩兒的煙霧所克制。當年紅孩兒這麼強,怎麼現在這麼怕孫悟空?
  • 佛教 什麼是一行三昧?什麼是念佛三昧?可能你我蒙昧很久了!
    什麼是一行三昧呢?這個真的是個問題!甚至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古往今來關於「三昧」真的是有太多說法啦!我曾經在以前的文章中提過:三昧者,是一切禪定之總集。亦或三昧是一切禪定成就之總集。我們修學禪定,甚至已經能夠很自如的出入所謂的禪定,但所有這些都不能證明你我深得禪定之三昧。因為三昧是禪定成就的境界。當我們能夠籍由禪定進入或達到三昧的境界之後,才是真正的「安住」!
  • 修行慈心的功德殊勝難量
    文:弘法寺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諸比丘開示修行慈心的法門。比丘們!我在過去世中,曾因七年精進恆修慈心的因緣,歷經七次的成劫、壞劫,都不曾墮入生死輪迴。又曾連續三十七次,轉生為欲界忉利天的天王釋提桓因,以及無數次投生人間作轉輪聖王,你們當知,修行慈心的功德殊勝難量。
  • 舞臺廣播劇《三昧》:用聲音演繹京城80載悲歡離合
    北京商報訊(記者 鄭蕊 實習記者 楊雅)12月11日-15日,盟邦戲劇《三昧》在北京魚與劇場上演。與其他話劇不同的是,《三昧》被業內稱作「聲優戲劇」,即在戲劇舞臺上表演的廣播劇,三個人,三把椅子,說學逗唱齊上,近2個小時,演員坐在高凳上播演一生故事。
  • 達到念佛三昧,你就快圓滿了
    它是性德,一心修之,這就是三昧,三昧就是一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清淨是小乘三昧,平等是菩薩三昧,覺是佛的三味,圓滿的三味,是大徹大悟,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用華嚴的方法叫華嚴三昧,用念佛的方法叫念佛三昧,用《法華經》上講的止觀的方法叫法華三昧。
  • 三昧真火是什麼神奇的火種?不只紅孩兒和哪吒,人人都有三昧火?
    至於三昧真火,紅孩兒的是無師自通自己正經煉的,跟太上老君沒有半毛錢關係,全書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老君會三昧真火。 二 還有一個簡裝版的三昧真火,那就是《封神演義》中的三昧火。
  • 淨空法師:用念佛的方法修成的三昧叫念佛三昧
    請看《大經科注》第三百三十五頁,倒數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又《智度論》曰: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這是《大智度論》上的一段話。念老這一大段的集注,都是講到華嚴三昧、百千三昧。
  • 三昧耶的涵義以及違犯的過失
    違犯三昧耶的過失究竟上來說,若要全然離於持守戒律和三昧耶的缺失,就必須相續地安住於大圓滿見地的四個三昧耶:非有、遍布、單一、任運圓滿。如果有辦法達到這樣,就是全然超越任何可能的三昧耶「違越」或「破壞」。非有、遍布為「且卻」(本淨立斷)的兩個三昧耶,單一、任運圓滿則是「妥嘎」(任運頓超)的三昧耶。
  • 經開區開展「慈心一日捐」活動
    德州新聞網訊 (趙慶川)9月14日,我區組織開展「慈心一日捐」暨「情系災區」募捐活動。市政府黨組成員、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鄂宏達,區黨工委、管委會班子成員,人大工委、政協工委主任,各鎮街、區直各部門(單位),各分局(駐區單位)工作人員參加活動。現場共接收捐款134721元,其中「慈心一日捐」103221元,「情系災區」募捐3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