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般舟三昧之後,自然具足慈心三昧力

2020-12-22 般舟念佛

我以前沒出家的時候啊,可以說,我是一個非常豪爽、非常講義氣的一個人,幾乎所有的聚會當中,我沒讓人買過單。記得有一次,我們同學聚會,大家在一起吃飯,你們知道,光果盤吃了多少?普通的,在上海叫梅龍鎮的,就是一個中檔的餐館兒,甚至是中下檔的,一個一般中檔的餐館兒,大家聚會。結果機會來了,大家上果盤,一會兒再上個果盤,結果,果盤花錢就花了一千多塊,整個吃飯花了兩三千塊。同學聚會,我幾乎不給別人買單的機會,很豪爽的一個人。

但是說句老實話,雖然我做生意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不讓別人吃虧,都給別人佔便宜。實際上來講,你給別人佔便宜,你自己才能佔到便宜啊,你不給別人便宜,你自己沒便宜可佔啊。世間人非常可悲,老認為別人傻,自己聰明,其實,恰恰那些傻子,願意別人佔便宜的人才能佔到便宜。我就比較幸運,經常讓別人佔便宜,結果最終我佔了比較多的便宜。

但是,雖然如此,我記得當時人家給我一個評價,說你這個人太好了,我說好什麼?你看你多守時啊,跟你約會,請你吃飯,跟你在一起,從來沒看到你遲到過。我說,這算個啥,不遲到不是人的本分嗎?後來我才知道,幾乎所有的生意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藉口,不能按點兒到。真是這樣。上海那個地方,交通也比較繁忙,也確實沒準兒。

你看,我只是想盡一切辦法,做到一個按時、守時的一個人而已,大家評價就這麼高。雖然說評價這麼高,這麼講義氣,說句老實話,似乎得民心、得人心,其實來講,我看,也沒有太多的人相信我。

哎,我出了家以後,修了般舟三昧以後,很奇怪,有一天,我和大雄法師在杭州的街道上,我開個車子,我不認識路,他也不認識路,最後他就發現,我問什麼人,什麼人幫忙,問什麼人,什麼人就不厭其煩地幫忙。大雄法師就說,唉,奇怪了,你怎麼這麼好的運氣呢?人人都幫你,人人都對你這麼好啊,是三昧慈心力故。真的,當你修持般舟三昧之後,出奇的,不用講,別人都相信你,不用說,別人都相信你,別人都對你好,是般舟三昧慈心力故。這就是慈心力故啊。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不知疲倦,求法精誠,不管痛,只管念阿彌陀

師父在難行能行中,精進修行實證,提升了很多臺階

求法精誠無懈倦,輕財賤命豈愛身

這八大菩薩及五百上首,能為攝護利益首,教化無量菩薩眾

這八大菩薩及五百眾將獲得般舟三昧第一義諦之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具足如是三因緣,則能成就般舟三昧
    若諸菩薩欲得成就彼念諸佛現前三昧。隨何方所。先念欲見彼佛世尊。隨所念處即見如來。何以故。因緣三昧得見如來。得見彼佛。有三因緣。】那要見佛得有三個因緣。哪三個因緣呢?【一者緣此三昧。】就是般舟三昧,不遇般舟三昧見佛比較困難。【二者彼佛加持。】這個緣此三昧,三昧你們接觸了,沒有問題了。「彼佛加持。」加持,佛菩薩沒有分別心,彼佛加持也沒有問題。【三者自善根熟。】
  • 般舟三昧經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般舟三昧經 卷上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問事品第一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迦鄰竹園中,與大比丘眾,比丘五百人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塵垢,生死悉除而得自在,心已解脫照明于慧,譬如大龍聖智通達,所作已辦眾行具足,棄捐重擔所欲自從,已舍諸有其行平等,得制其心度於彼岸,唯除一人賢者阿難。
  • 般舟三昧法則不坐不臥、不眠不休,三月經行唯除便利
    三月經行,經行,就是常立三昧、常行三昧,來回走,不能坐,不能臥。《般舟三昧經》上主要講不坐不臥,我們發展成那麼多的「不」,就是為了更好地維護這個不坐不臥、不眠不休的法則。很多人就認為:般舟,九十天那才叫般舟。其實這是不對的。那麼般舟三昧能否成就的一個標誌,就是說,你能不能三月經行,無剎那時眾生想,不眠不休。
  • 「彌勒菩薩的故事·慈心三昧」
    「彌勒菩薩的故事 慈心三昧」能以安樂無倦的方式,得以速證廣大佛法?一位行者又如何能於生死中,不受眾苦之逼迫,而於佛法處,速得圓滿....正文-彌勒︵Maitreya︶,梵語梅怛麗,菩薩之姓也,中文譯曰慈氏。
  •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續說
    《觀無量壽經》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指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所以,能見十方一切諸佛者,即是妄伏真現,為「正受」。念佛三昧最殊勝的是「般舟三昧」:是以般舟之行,證入三昧。梵語「般舟」譯中文為「佛立」。此法出《般舟三昧經》。
  • 南師|學佛之人慈心沒有修到這樣,不算數的
    所以,修定,沒有得到暖法,不能得四加行第一步的暖法,一切修持都是沒有基礎的。這個暖法也就是修瑜伽、修密宗、修道的許多人所追求的拙火定。那麼,瑜伽、密法、道家等等,拼命有意地去練這個拙火定,當然,先修氣、修脈、修明點,(才)到拙火,是多麼的困難!
  • 佛光禪師為你解讀「慈心」
    但是理性的觀察是必然的,所以這裡稱「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要修觀,「彌勒菩薩」是依著覺性,覺性是純慈悲心那種理性,依這種理性的覺察自然就到了安詳、快樂和知足的境界;「兜率陀天」是安詳快樂和知足,正所謂知足者常樂,因為知足自然就快樂、不知足就身心煩惱。
  • 應正確理解廣修供養,佛菩薩其實不需要這些東西
    《普賢行願品》裡講,菩薩應廣修供養:「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 三昧耶的涵義以及違犯的過失
    於此之中,法身、報身、化身三身皆具足。諸佛的三金剛:不變的金剛身、不滅的金剛語、無誤的金剛意,也於其中圓滿具足。當你安住於非有、遍布、單一、任運圓滿這四個三昧耶中,便不可能有任何的三昧耶「違戒」或「壞戒」,即使是細如髮尖都不可能。
  • 《佛說般舟三昧經》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
    這是般舟裡特有的一種境界,沒有到彼佛剎而能與其佛交流、交融、交匯。「復云何當得住此佛剎。遍見一切十方諸佛。聽聞正法。供養眾僧。非但未得出世六通。而實未得世間五通。而亦未舍此世界身。亦無生彼諸佛國土。惟住此土。見餘世界諸佛世尊。悉聞諸佛所宣正法。一切聽受。如說修行。」
  • 「一門深入」就是禪,「長時燻修」就是定
    有外表裝得像,有模有樣,裡頭不是,那是舞臺表演,後臺就看不一樣。真的前後臺都一樣,那就是真的。  ……  【解】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這經文還得了,究竟這是什麼德?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放下了,性德現前,世尊八相成道,最後的圓滿,現般涅槃之德。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具足成就無量總持。」
    具足成就無量總持(1),百千三昧(2)。這些已經明自心、見自性的大菩薩,非常清楚一切眾生之佛性真心,本來就已具足無量的總持和三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大師的話正與此段經文所說一個明心見性的人,發現人人本具之佛性「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的意思完全一樣。附記2:佛在《大般涅盤經》裡便很清楚的告訴世人:「佛性有七事:一常,二我,三樂,四淨、五真、六實、七善。」
  • 八聖道的學習修持——《內觀禪開示》·大願法師
    八聖道的學習修持——節選《內觀禪開示》大願法師  第三部分內容,事實上今天的課程,應該進入到八聖道的學習修持。我們都會念: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或者說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都會背。有用嗎?你不知道這個中間具體的修法,你只是來念誦,那是買櫝還珠的佛教徒,是鸚鵡學舌的佛弟子。
  • 謹以此文,供養有緣同修!"楞嚴禪"三步曲
    從此之後他不趕經懺了,專門用功禪修,一修就修開悟了。    ⑴手印:雙手手掌朝上擺放在內足踝上,右手食指輕輕碰觸左手姆尖。  【編者按】「首楞嚴三昧」法門:持誦楞嚴神咒+修首楞嚴大定→證首楞嚴三昧(得十地)→修證菩提(十地滿心後,即可登等覺菩薩位。等覺後心,以金剛三昧力,斷最後一品無明,而成妙覺菩薩。經云:「妙覺如佛」,與佛無二,為最後身,居補處菩薩位,次補佛位)  【注】①首楞嚴三昧經:「唯有住在十地菩薩,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
  • 佛法的承傳要具足戒定慧
    修行一定要從紮根教育修起,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頭一個,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為我們做為一個修學的好榜樣,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
  • 佛教 什麼是一行三昧?什麼是念佛三昧?可能你我蒙昧很久了!
    我們修學禪定,甚至已經能夠很自如的出入所謂的禪定,但所有這些都不能證明你我深得禪定之三昧。因為三昧是禪定成就的境界。當我們能夠籍由禪定進入或達到三昧的境界之後,才是真正的「安住」!這個是自然!但這裡面還是有明顯的發展遷變的源流!《楞伽經》是講法相圓融的一部珍寶般的經典!它其實不只是我們禪宗的根本經典,它還是唯識法門裡非常重要的經典!現在有很多學唯識的無知者攻擊禪宗學人不懂唯識學,其實是個笑話!人家學唯識的時候,可能玄奘大師還沒有西行取經求法呢!
  • 為什麼修學佛法,首先要具足恭敬心?
    佛法在恭敬中求在修學佛法的過程,首先應當具足恭敬心,對佛菩薩要有恭敬心,對眾生也要存有恭敬心,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對自己有恭敬心。為什麼?直接用體驗去念佛,是蓮池大師禪淨雙修的念佛方法。最近看蕅益大師的著述,發現蕅益大師的淨土法門也是禪淨雙修,他的方法有事持、理持,像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事持,其他諸如懺悔業障、禮佛發願、布施、持戒等,這些都是事持,而事持所憑藉的理體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