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鄭蕊 實習記者 楊雅)12月11日-15日,盟邦戲劇《三昧》在北京魚與劇場上演。與其他話劇不同的是,《三昧》被業內稱作「聲優戲劇」,即在戲劇舞臺上表演的廣播劇,三個人,三把椅子,說學逗唱齊上,近2個小時,演員坐在高凳上播演一生故事。
三年前的北京,《三昧》橫空出世,立馬引爆了首都戲劇圈,掀起一陣觀劇熱潮,甚至還被評為「小劇場話劇巔峰之作」,並且吸引眾多文化界名人集體站臺推薦,老狼、史航等都發出了「好看」的推薦;著名戲劇家藍天野則表示看完淚流滿面。是什麼樣一部作品讓眾人百味雜陳?
公開資料顯示,《三昧》講述了兩男一女三位主角與京城一座老戲樓歷時80載的故事,自民國始、歷經抗戰、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北京奧運會等重要歷史節點,人心隨著北京城的幾番易名更迭,廣和樓卻默然佇立。以三人為代表,從垂髫少年到白髮蒼顏,古城經歷的歷史風雲化入普通百姓的悲歡離合中。
《三昧》以一種舞臺廣播劇、聲優戲劇的形式呈現。據悉,演出中不僅有京劇,還有英文歌曲、曲藝小調 、口技擬音、胡同吆喝等,舞臺內容形式豐富,讓人「耳」花繚亂。作品借鑑了傳統藝術評書,讓主人公在講述者與角色的身份中跳進跳出,一人分飾多角,將各自的獨角戲勾連在一起,以普通人的悲歡離合呈現出關於社會變遷的宏大敘事。
專欄作家劇評人潘採夫表示,「看過一些京味話劇,最後往往淪為北京話補習班或某條老街、某個老字號的廣告。《三昧》的藝術野心有《茶館》的影子,有《霸王別姬》的張力,以北京最早的戲園廣和樓為舞臺,有廣闊時空,有史詩抱負,取法其上,得乎其中」。
說學逗唱形式多樣的《三昧》,在觀眾看來有著極強的即興感,但據導演兼編劇一弛透露,《三昧》是可控的即興,戲劇中的每句臺詞都有著存在的意義,表演時也有相對嚴格的尺寸,每個演員的表演相對獨立又無時不勾連在一起,需要不斷排練才能達到可觀效果。
業內普遍認為,《三昧》有趣的地方不僅在於廣播劇式的敘事手段,還將傳統且獨特的中國方法與西方話劇的表達方式以及極簡的東方美學舞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了「三昧境界」。
對於《三昧》的名字來源,一弛曾對媒體解釋:「名喚《三昧》卻何得三昧,想必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多數一昧苦行,唯冷暖自知。《三昧》不過是三本人生流水帳,是一筐不正經掛著幾滴鱷魚淚,或悲或喜若苦若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