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腫瘤基因檢測作為臨床診療工具得到廣泛應用。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臨床實際送檢過程中,如何有效選擇患者和樣本,使得基因檢測的結果更具有臨床指導意義?
本期圓桌派特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呼吸科項軼教授、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胸外科趙鐵軍教授以及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李雪飛教授,從不同角度探討基因檢測在腫瘤診療中的臨床應用。
項軼教授:
助力肺癌患者精準治療決策
生物標誌物的發展已帶來肺癌診療模式的變革,幫助醫生為肺癌患者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從確認肺癌的驅動基因到找到精準的靶點,再到使用有效的靶向藥物,患者的生存獲益越來越高,肺癌人群根據基因和靶點的分類也越來越細,每一個小亞組對應可選藥物,這也是精準醫療的精髓所在。
隨著靶向用藥進入2.0時代,基因檢測將伴隨患者用藥的各個階段:初治患者通過基因檢測進行分型,以選擇精準靶點的靶向藥;靶向治療耐藥患者需要再一次做基因檢測分析耐藥機制,以及時更換靶向藥;靶向治療療效較差的患者,可考慮全面基因分析,以及時更改方案或聯合其他治療方案;罕見突變的患者更需要通過全面基因檢測得到篩選,以參加相關最新臨床試驗。
免疫治療潛在受益人群同樣需要基因檢測來幫助篩查,PD-L1表達是官方指南推薦的生物標誌物但並非理想。越來越多的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正在湧現,又分為與治療效果正相關、負相關、或與超進展相關的生物標誌物,多達數十種。
可以說,無論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的精準應用,都離不開基因檢測。未來,多基因檢測將成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制定治療策略時不可或缺的基石。
趙鐵軍教授:
基因檢測如何選擇合適的樣本?
基因檢測及相關精準診療讓腫瘤患者有更多獲益,但精確分子檢測的前提是足量、優質的樣本。
《肺癌實驗室診斷專家共識》指出,檢測樣本包括新鮮組織、石蠟切片等細胞樣本,也可以是血清、血漿、胸腹水、腦脊液等體液。其中,組織活檢是檢測的金標準,但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ctDNA是存在於血漿、血清、胸腹水、腦脊液中、來源於腫瘤細胞的游離DNA片段,具有均質性。其優勢在於通過液體活檢,檢測樣本可及性更高、避免組織樣本異質性、可多次取樣,更易實現術後微小殘留病灶以及突變情況的動態監控,指導患者及時更換藥物,延長生存,以實現腫瘤患者的全病程管理。
趙鐵軍教授通過多個臨床研究論述了腫瘤組織、血液、胸腹水這幾種重要檢測樣本在肺癌診療相關基因檢測中的價值和意義。其中,臨床研究證實血液檢測和組織檢測一致性高達98%,並且避免了反覆取組織以及組織檢測假陰性的情況,具有其獨特優勢。而胸腹水中腫瘤DNA的濃度比血漿的濃度更高,因此靈敏度更高,並且抽取量少、可遠程運輸。因此,多樣化的樣本選擇,甚至幾種樣本結合,可以給患者帶來更精準的治療方案,更大的生存獲益。
李雪飛教授:
如何解讀腫瘤基因檢測報告?
精準治療時代,基因檢測越來越成為腫瘤診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基因檢測報告基本結構包括基本信息與結果概覽、靶向用藥提示、免疫用藥提示、化療&遺傳風險提示這幾部分。根據檢測結果或變異結果,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出是否發生了基因突變。
變異結果如果出現「+」或顯示具體基因則說明存在該種突變類型;如果是出現「野生型」或「-」則表示「未見突變」。有的基因檢測報告則會給出直接的文字說明。
患者最關心的應該是藥物敏感基因為陰性還是陽性,從而提示了適用的靶向藥物或免疫治療藥物。報告中基因的「豐度」即樣本中基因的含量,反映了腫瘤的異質性;某個被檢測基因豐度越高,治療效果可能相對越好。此外,一些基因還能提示耐藥,從而讓醫生綜合考慮患者的經濟狀況、耐藥狀況,為患者選擇合適的靶向藥物。
基因檢測報告中的陰性結果也並非沒有價值。例如腸癌和肝膽腫瘤中,KRAS/NRAS/BRAF為負向基因,野生型患者反而有望從靶向治療中獲益。肝膽腫瘤中PI3K-mTOR通路基因提示索拉非尼等多靶點抑制劑耐藥,因此同樣也是野生型患者有望從索拉非尼治療中獲益。
NGS報告中還可能包含罕見的基因突變,這為患者參加罕見突變靶向藥的相關臨床試驗提供了依據,為患者的治療增加了選擇。李雪飛教授用一些具體案例,闡述了如何對NGS報告「再」解讀,從而充分挖掘對患者有利的信息,讓基因檢測價值最大化。
互動環節
主持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張勇
節目的最後,三位嘉賓在互動交流環節解答了關於肺癌基因檢測的一些常見問題:
1、小panel還是大panel?如何幫患者選擇適合的基因檢測?
2、患者腫瘤復發之後是否需要重新活檢取樣,重新檢測?對復檢的取樣有何要求?
3、基因檢測提示某敏感基因陽性的患者,為何靶向用藥效果可能並不好?
一場圓桌派乾貨滿滿,讓觀眾對腫瘤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敬請期待下期精準百家談之圓桌派。
精準百家談之圓桌派系由MED24攜手先聲診斷打造國內首檔聚焦於精準診療應用與真實世界研究的直播互動類欄目。欄目聚焦於精準診療應用,每期選擇不同腫瘤精準診療熱點話題,結合臨床研究進展、應用實踐及真實世界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特邀臨床專家分角度探討,共同解析臨床科學問題,助力學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