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任正非都是我們中國優秀的企業家,但是你知道亞洲商界的「經營之聖」到底是誰嗎?答案並非這兩位,而是稻盛和夫。這個男人,曾經讓馬雲三次親自登門請教,讓任正非自愧不如。
01稻盛和夫先生為什麼被稱為「經營之聖」?
稻盛和夫先生為什麼讓中國領軍人物這麼看重?馬雲曾評價稻盛和夫先生說:「我對稻盛先生一直很敬仰。因為很多事情是我最近一兩年才想清楚,但是稻盛先生多年前已經想清楚了……」
而任正非則說過:「你不了解稻盛和夫!稻盛和夫製作的精密陶瓷,是電子陶瓷等功能陶瓷,不是普通的陶瓷,這會帶領新材料革命,極大地推動通訊業和網際網路的發展。京瓷幾十年如一日的精進,做到了全球第一,我們只有追隨的份。」
02稻盛和夫先生的部分「成就」
稻盛和夫,一位創辦兩家世界500強,也把瀕臨破產的日航帶進了世界500強企業的行列的「經營之聖」。這份經營企業的成績,世界範圍內也無人可以匹敵。
1932年出生於日本鹿兒島,畢業於鹿兒島大學工學部。
1959年,27歲時創辦了京瓷株式會社,京瓷在60年歷史上,歷經6次大蕭條,始終盈利。
1984年,52歲時稻盛和夫又創立了日本第二電信公司KDDI,KDDI也進入了世界五百強,是日本僅次於NTT的第二大電信公司。
2010年日本航空瀕臨破產,日本首相親自出面懇求已經退休的稻盛和夫拯救日航。而78歲高齡的稻盛和夫臨危受命,在沒有要一分錢薪水,沒有帶團隊的情況下,只用了一年時間,就讓日航盈利1800億日元,煥然一新,做到了三個第一,利潤世界第一、準點率世界第一、服務水平世界第一。
03稻盛和夫著作《活力》解開他成功的神秘面紗
稻盛和夫先生作為一個如此偉大的、令人敬仰的人,也同樣把自己的講座和心境、經驗傳授給當今的年輕人們,撰寫成書……其中《活力》裡藏著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經營法」。
是我讀過印象最深刻,也是給本人影響比較大的一本書,摘錄一些稻盛和夫先生的道理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受益。
「人性和品格」「境遇與環境」由「想法」形成。自己的命運既非別人強加的東西,也不是自然所賜予的,而是由自己的「想法」創造出來的。與家人、鄰居、同事之間的關係……都是自己內心的真實反映。我們總是不自覺地認為自己身邊有很多心術不正的人、騙子和壞人,這種想法也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反映。很多宗教家和聖賢都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闡述過同樣的觀點。不管我們相信與否,實際上無論是人生的結果、人際關係,還是和地域社會之間的關係,這一切都是由我們自己的「想法」塑造出來的。同樣「一時興起亂說話」也是很草率的。「想」是最重要的,人類行動即開始與此。
抱有將「想法」轉變為「信念」再提升至「膽識」的強烈意願在擁有單純美好的「想法」的基礎上,我們還應該抱著強烈的願望,把「想法」提升至「信念」。「我想做這個」「我想做那個」諸如此類的「想法」,我們都可以將其變為現實。但是,前提是這些「想法」必須非常強烈,強烈到我們為之廢寢忘食。我們在著手任何一件事情時,首先抱著「想這樣」「想那樣」的「想法」。這些想法大都是心中忽然浮現出來的「念頭」,我們應該通過一種無論如何都要將其實現的強烈願望,把「想法」提高到「信念」的高度。懷描一顆純淨美好的心堅持自己的想法,一定會成功「這個想法會不會實現不了?」如果不消除這些懷疑就無法實現自己的想法。也就 是說,我們不能有半分懷疑自己的念頭。很多人雖然有想完成一件事的意願,但 是一想到有棘手之處,就馬上開始消極思考。但是,我認為對表達自己意願的 「想法」,我們不能有任何懷疑。尤其是在挑戰一些新事、難事而手忙腳亂的時候 哪怕有一點退縮的想法,事情就絕對無法成功。一定要一直抱有「無論如何都必 須實現」的堅定「想法」。
就像中村先生說的:嶄新計劃的成功在於不屈不撓的一心。那麼,專心地去想 吧,高尚、堅定、一心一意。
以善惡作為思考判斷的標準,而不是得失刻在杯子上的「六項精進」如果想成為的「人上人」,想度過了無遺憾的人生,我認為採用這種近乎禁慾的、認真的生存方式很重要: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要謙虛,不要驕傲每天自我反省對生命感恩積善行,思利他摒棄感性帶來的煩惱每天自我反思詹姆斯阿倫的話:我們選擇正確的思想,並讓它在頭腦裡紮根,我們就能升華為高尚的人。我們選擇錯誤的思想,並讓它在頭腦裡紮根,我們就會墮落為禽獸。播種者心靈中的一切思想的種子,只會生長出同類的東西,或遲或早,它們必將開出行為之花,結出環境之果。好思想結善果,壞思想結惡果。
「大善」與「小善」日本,從有句話叫作「人情豈為他人做」。意思是說,為他人所做的善行,一定會被歸還回來。與人方便,其實並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與己方便。善行中的大善,近似於「無情」。在積累善行和利他之行、親切友善地對待別人時,一定要先思考小善和大善的問題。比如,做父母的總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可愛,非常寵愛他,想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縱容溺愛。因此,孩子長大後無法順利融入社會、命途多舛。溺愛孩子,原本是打算對孩子積累善行,但其實這種「善行」是小善。因為施行「小善」,而導致孩子沒能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從結果上看其實是行大惡。人們常說的「小善如大惡」,就是這個道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嬌慣與遷就,應該嚴格施教。自古便有俗語說「如果你愛這個孩子,就送他去旅行吧」。正因為愛孩子,才希望他能在旅途中吃些苦頭,從而懂得人生的艱難,這很重要。正是因為旅途艱辛,孩子才能獲得奮鬥拼搏的寶貴經驗,孩子才能長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人。這就是在為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成年人而行大善。正如大家所言「大善似無情」,從短期來看,行大善的確看起來很無情。為了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卓越的大人,家長往往會被當成一個冷酷的人。但是,我認為,從長遠來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味地溺愛、施小善,其實是在行大惡。
關注大奇,帶你學習更多文化,探索更豐富的社會現象,做一個有文化的「社會人兒」……
如果您有什麼問題、不解或是想了解的話,歡迎隨時找我聊天~
部分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