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天下足」的從「蘇常」變成了「湖廣」?明代農業經濟區位變化

2020-12-15 騰訊網

本文作者為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周瑞奇

從古到今,江南地區一直被視為我國農糧作物之最大產地,自宋元起,甚至有「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之民諺流傳於世。然而到了明清時期,情況卻慢慢發生了變化,「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亦成為新的社會現實(湖廣系湖北、湖南之合稱,而此處偏重湖南地區),那麼此中究竟有何緣由呢。

從唐代開始,中國之經濟重心南移至江南地區,並很快趕超了北方農業。多數北方民眾,為躲避中原地區之戰亂,從而逃反至江南地區,不僅帶來了眾多的人口,同時亦帶來了耕作之經驗及先進的生產技術,再加以溫和溼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地,使得本來便有不斷發展趨勢之江南農業又煥發了新的生機,佔據全國經濟之重心位置,其中之重尤其在於水稻種植。從此江南地區便成為全國糧食之後備地這一歷史場景,最早便出現於南宋時期。時人範成大曾於《吳郡志》中記:「諺曰:『蘇湖熟,天下足』。」這裡「蘇」即蘇州,「湖」指湖州。另一位南宋文人陸遊亦曾寫道:「諺曰『蘇常熟,天下足』。」此中「常」指常州。可見當時江南地區生產之盛,時人皆聞。

然而到了明代,江南地區之農業經濟發生了結構性改變,農糧經濟不再佔據絕大部分,棉、桑之種植與經營逐漸佔據更大的比例,使得該地區之糧食耕種面積亦大大縮水。用於種植棉花之土地增多,也推動了棉紡織業、絲織業之迅猛發展。連環效應之下,江南地區市鎮也急速湧現,許多農民成為了工商業者。這時,日益萎縮的農糧種植已不能滿足民眾之用。故而地廣人稀、土地肥沃而又溫和溼潤的湖廣地區便抓住了機遇。明人李釜源之《地圖綜要》記:「楚故澤國,耕稔甚饒。一歲再獲柴桑,吳越多仰給焉。諺曰『湖廣熟,天下足』。」是為其地位之總結。

其實自明初開始,由於戰亂,許多外地民眾遷入湖廣地區,此處成為全國流民集結中心之一,帶來豐富生產力,同時雙季稻、輪作複種制、垸田之利用,使得湖廣地區產糧量劇增;同時湖廣地區亦坐擁長江運輸之便利,輸送無礙。此時正趕上江南地區農業經濟之結構轉型,湖廣地區可謂迎勢而上,繼承了其之水稻種植中心地位,甚至日後江南糧食之供應很大程度上依靠著湖廣地區的輸送。這其實亦可看作兩個地區之產業轉移、相輔相成。

參考資料

朱瑞熙 宋代「蘇湖熟,天下足」諺語的形成

陸鹹 從「蘇湖熟、天下足」到「衣被天下」——明、清時期江南地區資本主義萌芽的發生

張家炎 明清長江三角洲地區與兩湖平原農村經濟結構演變探異──從「蘇湖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胡一舟 王雪慧

相關焦點

  • 高一地理教案:《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教學設計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講了兩個內容,第一個是「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第二個是「農業地域的形成」。大體上,教材是以因果關係作為內容編排的邏輯順序的。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部分,先講農業區位的概念,再從靜態上講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最後從動態上談這些因素的變化。
  • 學科專業知識《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三)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及影響因素1.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區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對穩定的,而農業生產的人文因素則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中。因此,對農業區位的選擇,要更多地考慮人文因素的發展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市場:市場的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最為直接。當市場上某種農產品供不應求時,這種農產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從而促使該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擴大,反過來生產規模會縮小。
  • 高中地理《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教案
    一、教學目標1.識記並理解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和區位選擇的影響。2.通過案例探討農業區位因素,培養層層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3.樹立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增強熱愛家鄉情感和熱愛科學的興趣。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區位因素。
  • 「湖廣」的「湖」字,是指現在的兩湖,「廣」字指的又是哪兒呢?
    「湖廣」的「湖」字,是指現在的兩湖,「廣」字指的又是哪兒呢?湖南和湖北原本是一個省,後來為何被拆分了?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民間就有「湖南熟,天下足」的說法。據《古謠諺·湖廣諺》載:「諺曰『湖廣熟,天下足』,言土地廣沃,而長江轉輸便易,非他省比。」
  • 高中地理《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說課稿
    三、說教學目標【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理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2.培養案例分析及讀圖的能力,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學會運用這一理論知識合理進行農業區位選擇;通過具體案例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對農業地區發展的影響,學會分析區域農業發展條件的分析和發展方向的選擇。3.通過對農業區位知識的學習,理解在發展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的思想,培養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思想。
  • 2020甘肅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備考: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甘肅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備考: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三)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及影響因素1.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區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對穩定的,而農業生產的人文因素則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中。
  • 2020福建教師招聘試講備考:高中地理《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一、教學目標1.識記並理解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和區位選擇的影響。2.通過案例探討農業區位因素,培養層層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3.樹立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增強熱愛家鄉情感和熱愛科學的興趣。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區位因素。
  •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答辯題目及解析
    一、農業區位因素發生過哪些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有哪些影響?【參考答案】隨著歐洲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時鮮業的市場條件。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為地中海地區時鮮業實現區域專業化提供了必要條件,加強了生產地與市場的聯繫。通過技術投入改善了該地區降水季節分配的不合理性,有利於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效益。
  • 張文雄:發揮區位優勢 加快中部崛起
    ,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加快形成結構合理、方式優化、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這一重要論述,對湖南的區位優勢和發展方向作出了戰略定位。我們應認真學習這一論述,深刻把握和發揮湖南「一帶一部」的區位優勢,奮力譜寫中部崛起新篇章。   深刻認識區位優勢新定位   區域發展戰略定位具有全局性、方向性、戰略性的重大意義。「一帶一部」的新定位,讓湖南置身於更大的發展格局之中,進一步提升了湖南的區域價值和優勢。   凸顯了區位交通的戰略意義。
  • 高考地理綜合題專題23——農業區位條件
    (2)簡述三峽地區社會經濟因素髮展變化對柑橘生產的影響。按加工層次,柑橘加工業劃分為以罐頭生產、原汁榨取為主的初級加工業,以飲料生產、香精與色素提取、果膠加工為主的中高級加工業。(3)分析甲地柑橘加工業的區位優勢,說明不同加工層次的布局指向。
  • 蘇浙粵閩魯農業競爭力比較分析
    動態比較來看,1997年以來,主要農業省份的分項產業優勢相繼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其中江蘇種植業優勢進一步增強,漁業優勢則有所下降,林業和畜牧業相對弱勢的格局尚未能明顯改觀。但總體而言,江蘇農業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與經濟大省、農業大省的實際狀況還不相適應,與山東、廣東、浙江、福建還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現在:  (1)農業的外向度還不高。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額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稱為農業的外向度,農業外向度接近或超過50%才真正稱為外向型農業。
  • 區位分析中的空間觀、時間觀以及邏輯推理
    二、區位分析需要考慮時間觀任何事物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所以區位分析也應充分考慮歷史因素,比如很多高考題答案中都有基礎設施完善,這就是考慮到了歷史因素;除此之外,時間觀還應該包含時間尺度的含義,簡單說一件事物你放在近幾年去考慮它的變化,與放在近百年來去考慮它的變化其主導因素肯定是不同的。
  • 當代四川的源流(一):「湖廣填四川」
    湖廣麻城孝感鄉」一類的民謠。很多人就會認為,當代川人都是湖廣移民的後代,甚至十有八九都可回溯到麻城孝感。其實據學者詳細研究,清代四川的移民與土著的比例,遠不是民間流傳的或是以往史料記載的那樣懸殊。因為沒有遭受戰火和屠殺,川南兩路明代的稅收和土地帳冊依然保存。有清一代,出現了一個省兩種稅率的現象:政府在川南依照明代土地帳冊來收稅;其他地區根據朝廷的惠(移)民政策和實際土地狀況來收稅。雖然在農業時代是「三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但川南地區無論是語言還是飲食,在川內都獨樹一幟。
  • 商丘:依託交通區位優勢 以樞紐經濟引領經濟發展
    這僅是商丘市依託交通區位優勢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的一個成功範例。  位於豫魯蘇皖四省接合部的商丘,交通區位優勢明顯:G105與G310、連霍高速與濟廣高速、隴海鐵路與京九鐵路、鄭徐高鐵與商合杭高鐵等,這些國家重要的交通動脈在此交會,加上正在建設中的商丘機場、沱澮河航運等,成就了難得的水、陸、空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地位。
  • 農業是三次產業中的「第一產業」,如何分析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
    農業是人類所有產業活動中的基礎產業,農業是指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潛力來栽培作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取我們人類所需要的產品。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沒有農業的安全也就沒有了國家的安全。根據農業的生產對象可以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和副業等類型。
  • 高中地理說課稿:「城市的區位因素」說課稿
    2、教學目標根據新大綱的教育理念,我從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角度制定以下三個目標:知識目標:了解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資源、交通等經濟因素以及政治、軍事、宗教等社會經濟因素對城市區位的影響。能力目標:(1)、正確理解城市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 湖廣大地多奇才
    這充滿張力的波濤裡,激蕩著湖廣大地的浪漫與奇特,變通與倔強。 三峽奇,荊江險 但從文化、經濟等意義上而言,三峽或許與荊楚大地更為接近。如果說巫山神女的傳奇,天然與浪漫的楚人氣質更為契合,恐怕不會有什麼爭議。 三峽的險峻奇特,賦予了荊楚之地的子民無盡的想像力。楚地自古以來盛行巫術文化,這與中原儒家的「敬鬼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儒家「敬鬼神」屬於「神道設教」,而「巫術」在楚地則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日常。
  • 區位再分析
    重溫一下概念:區位是經濟地理學中的基本概念,有兩層含義:其一,它專指人類布局或設計的事物;其二,它是指人類活動的空間位置及其與外部的空間聯繫和所具有的社會經濟意義
  • 「黃河文化」中國歷史地理變遷中山西的區位價值
    從遷徙無定,不常厥居,到分立疆場,封邦建國,均為民族與國家發展與壯大的標誌性的階段特徵,而擇地定居,分立疆場,意謂著地域區位價值認知及利用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在先秦時期,對於今天山西地區區位價值的認知,是與晉國的發展分不開的。根據現代學者的總結,邦國林立,爭霸稱雄是先秦時代國家與民族發展的主要表現形態。而春秋戰國時期幾乎可稱為「四大王國」角逐爭雄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