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中國古代似繁星般的名將中絕對排得上前三的一位,關於他的讚譽有很多,諸如「漢初三傑」「兵仙」「兵家四聖」「神帥」等等。韓信一生大起大落,吃過很多苦流過很多血,曾和秦末最強戰神的項羽掰過手腕。
楚漢戰爭中,韓信是毫無疑問的最大變數,他倒向何方關係著神州皇權的歸屬。已封齊王的韓信就算是紋絲不動,不倒向任何一方,也會影響著局勢。如此的話,決勝者要與韓信再戰一場,漢朝能否建立都是個大問題。
韓信的一生當中,輝煌時漢高祖劉邦需依仗,對其評價「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落魄時,沒飯吃,靠一個老婦人接濟,鄰人鄙之不屑,因而有人挑事,欺負韓信受胯下之辱。欺負韓信那人在後面怎麼樣了,有人知道嗎?
平民出身的韓信在很小的時候就沒了父母雙親,也沒有什麼親戚接濟幫助他,主要靠去江河小溪釣魚換錢,由此勉強維持基本生活。因此韓信常常有一頓沒一頓的生活,畢竟釣魚這東西得看技術和時間,但要是河中沒什麼魚,再高的技術加再長的時間也沒用。
韓信飢腸轆轆的慘狀,也許有人看不過去,會幫忙救濟幾次,但幾次三番誰受得了。況且韓信此人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不尊重人),讓人看的很不爽,慢慢地便不再接濟,周圍人漸漸歧視冷遇他。只有一位靠漂洗絲棉的老婦人屢屢施捨。
韓信長得高大,身佩寶劍,許多人看著有點自慚形穢,因此常找他麻煩。一次,一群人圍著韓信,一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高大,佩刀佩劍的,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現在就來刺我,如果不敢,就從我褲襠下鑽過去。韓信無奈只能鑽過去,這就是「胯下之辱」的由來。
有些人很奇怪,韓信為何這麼膽小不敢刺他?為何不逃跑?那麼聽話的去鑽。其實史書中早有記載,當時對方人多勢眾圍住了韓信,若是韓信敢刺,恐怕難善終;逃跑更是無稽之談。韓信有勇武,但以一敵十餘人還是不可能的,畢竟他是智將,不似項羽那般的猛將。
韓信匍匐主動去鑽,恰恰是智慧的表現,周圍的人譏笑其無能膽小。殊不知,若打鬥開始,卻是沒人可能幫他,定會吃大虧。何況大丈夫能屈能伸。韓信成大將軍衣錦還鄉後,先是找到當年老婦人,報恩情。之後再找到當年欺負他的屠夫,周圍的人都在看著熱鬧,想看看韓信怎麼報復。
最終他們失望了,韓信沒有責難報復屠夫,還當眾提拔做自己親衛,後還升其為中尉。圍觀的人紛紛鼓掌,稱讚韓信的大度胸襟。換個角度來說,若是韓信當眾報復,當時肯定會出現風言風語詆毀;而將那屠夫帶在身邊,不是想殺就殺嗎?想怎樣報仇怎樣報仇嗎?還贏得了好名聲。
韓信對於胯下之辱及後面的「報復」,都做到了盡善盡美,讓人無話可說。再現實直接點就是韓信做到了利益最大化。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