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負韓信受胯下之辱的那個人,後來沒被報復,竟然還當了官

2020-12-12 今人說古

韓信,中國古代似繁星般的名將中絕對排得上前三的一位,關於他的讚譽有很多,諸如「漢初三傑」「兵仙」「兵家四聖」「神帥」等等。韓信一生大起大落,吃過很多苦流過很多血,曾和秦末最強戰神的項羽掰過手腕。

楚漢戰爭中,韓信是毫無疑問的最大變數,他倒向何方關係著神州皇權的歸屬。已封齊王的韓信就算是紋絲不動,不倒向任何一方,也會影響著局勢。如此的話,決勝者要與韓信再戰一場,漢朝能否建立都是個大問題。

韓信的一生當中,輝煌時漢高祖劉邦需依仗,對其評價「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落魄時,沒飯吃,靠一個老婦人接濟,鄰人鄙之不屑,因而有人挑事,欺負韓信受胯下之辱。欺負韓信那人在後面怎麼樣了,有人知道嗎?

平民出身的韓信在很小的時候就沒了父母雙親,也沒有什麼親戚接濟幫助他,主要靠去江河小溪釣魚換錢,由此勉強維持基本生活。因此韓信常常有一頓沒一頓的生活,畢竟釣魚這東西得看技術和時間,但要是河中沒什麼魚,再高的技術加再長的時間也沒用。

韓信飢腸轆轆的慘狀,也許有人看不過去,會幫忙救濟幾次,但幾次三番誰受得了。況且韓信此人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不尊重人),讓人看的很不爽,慢慢地便不再接濟,周圍人漸漸歧視冷遇他。只有一位靠漂洗絲棉的老婦人屢屢施捨。

韓信長得高大,身佩寶劍,許多人看著有點自慚形穢,因此常找他麻煩。一次,一群人圍著韓信,一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高大,佩刀佩劍的,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現在就來刺我,如果不敢,就從我褲襠下鑽過去。韓信無奈只能鑽過去,這就是「胯下之辱」的由來。

有些人很奇怪,韓信為何這麼膽小不敢刺他?為何不逃跑?那麼聽話的去鑽。其實史書中早有記載,當時對方人多勢眾圍住了韓信,若是韓信敢刺,恐怕難善終;逃跑更是無稽之談。韓信有勇武,但以一敵十餘人還是不可能的,畢竟他是智將,不似項羽那般的猛將。

韓信匍匐主動去鑽,恰恰是智慧的表現,周圍的人譏笑其無能膽小。殊不知,若打鬥開始,卻是沒人可能幫他,定會吃大虧。何況大丈夫能屈能伸。韓信成大將軍衣錦還鄉後,先是找到當年老婦人,報恩情。之後再找到當年欺負他的屠夫,周圍的人都在看著熱鬧,想看看韓信怎麼報復。

最終他們失望了,韓信沒有責難報復屠夫,還當眾提拔做自己親衛,後還升其為中尉。圍觀的人紛紛鼓掌,稱讚韓信的大度胸襟。換個角度來說,若是韓信當眾報復,當時肯定會出現風言風語詆毀;而將那屠夫帶在身邊,不是想殺就殺嗎?想怎樣報仇怎樣報仇嗎?還贏得了好名聲。

韓信對於胯下之辱及後面的「報復」,都做到了盡善盡美,讓人無話可說。再現實直接點就是韓信做到了利益最大化。讓人佩服。

相關焦點

  • 韓信胯下之辱是只因成敗論英雄?還是完全就不在乎?都不是!
    韓信,是《王者榮耀》裡活躍的打野,亦是《秦時明月》裡的楚國劍客。韓信活躍在當代許多的遊戲和影視劇作品中,你一定聽說"韓信胯下之辱",但你是否真的了解韓信其人呢?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這位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兵家四聖"之一,古代"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奉為"兵仙"、"神帥"的大人物——韓信!
  • 韓信被奉為「兵仙」,為什麼甘願受胯下之辱,封王后才知他的高明
    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餬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韓信的母親死後,窮得無錢來辦喪事。韓信,淮陰侯,但在他兒時,爸爸媽媽英年早逝,家裡貧苦,韓信靠到淮陰城外釣魚換錢維繫日常生活。地痞流氓冷嘲熱諷地說道:「韓信,你平時外出,一直掛著寶刀,有什麼作用呢?你看起來儘管又高又大,可你的勇氣為何那麼小呢?」韓信閉口不答。這時候,湊熱鬧的人圍了上去,地痞流氓公然侮辱他說道:「韓信,你敢與我拼一拼嗎?你敢,就拿刀來刺我;害怕,就從我兩腿之間爬過去!」講完,他岔開兩腿,立在那邊。韓信端詳了一會兒,趴著身體從他的腿間鑽了過去。
  • 當年讓韓信受胯下之辱的屠夫,韓信功成名就後,他是何下場?
    從古至今,很多人在落魄時都會嘗遍人間辛酸。那他們在發達後又是如何對待當年落井下石的人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理辦法。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兵仙韓信受辱的故事。下鄉南昌亭亭長覺得韓信將來可能是個人物,所以便邀請他去家中吃飯。韓信也不客氣,天天都去蹭飯。一連數月,亭長的媳婦怒了:「這人也太沒眼色了吧?啥活不幹,一到飯點,跑得比兔子還快。」為了逼走韓信,亭長的老婆早早就把飯煮好,每次開飯時,卻不準備韓信的那一份。韓信知道他們是什麼意思,所以便偷偷地走了。
  • 成語故事最多的人—韓信
    韓信便從容的從惡少的胯下鑽過去了,這個故事其實還有續集,後來韓信衣錦還鄉,找到那個惡少,惡少嚇的魂不附體,韓信一笑置之,還賞了他個小官做。胯下之辱是韓信不與小人計較,一心謀大事的寫照,這句話後來成為很多英雄或狗熊受辱之後的藉口,「當年韓信也曾受過胯下之辱」。那意思好像受了辱反而似韓信般英雄,其實英雄跟受不受辱沒關係,有關係的是受辱後的表現,是奮發圖強,還是繼續受辱?
  • 韓信和劉邦的恩怨:是劉邦演的飛鳥盡?還是韓信要劉邦的江山?
    當初酈食其到齊王軍中說服齊王田廣罷兵,齊王田廣也聽了酈食其的意見撤銷了防禦,結果韓信為了爭功突襲齊營,致使酈食其被齊王所烹。韓信突襲齊營,主要是聽了蒯通的計策。蒯通說你數萬人打了一年才拿下趙國五十多座城池,酈食其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將拿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你打了幾年仗難道還不如一個儒生?可是,蒯通說這個話是有前提的,這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被後來人有意忽略。
  • 韓信說良禽擇木而棲、但不是所有英才,都能脫穎而出
    在下鄉南昌亭亭長家,連續蹭吃蹭喝幾個月時間,時間長了,主人家都厭倦了,但也不好開口趕人,只好在吃飯時間躲起來吃、也不再替韓信準備飯菜,韓信這樣才「一怒之下」,離開亭長他家。但吃飯是個大問題,一個在戰場上可以力敵千軍萬馬、有勇有謀的大將,竟然因為裹腹問題,難倒絕世英雄。後來差點餓暈在路上的時候,偶遇好心的老婆婆贈飯,才緩過勁來了。
  • 石勒、韓信和郭威的做法,與眾不同
    山西榆社縣的石勒墓 韓信:「惡人」成了他的屬下 統兵百萬的韓信,曾經受人胯下之辱。這個故事流傳甚廣,在此只作簡單介紹。 楚漢戰爭結束,韓信被封為楚王,都下邳(江蘇睢寧縣古邳鎮地帶)。衣錦還鄉他做了兩件事:一是尋訪昔日曾給他飯吃的漂母,二是尋找那個讓他受胯下之辱的屠夫。得知漂母已去世,他下令起一座墳冢,建亭紀念。屠夫尚在,被帶至下邳。不過韓信不僅沒有殺他,反而將他任命為中尉。對此,他作出了如下解釋:「這是一個壯士!當年他羞辱我,我難道不敢殺他嗎?殺之無名,所以我就忍受下來了。」
  • 十面埋伏、多多益善:只活了35年的韓信是史上創造成語最多的人
    一代名將韓信叱吒風雲短促的一生,留下了哪些令人感慨動容的千古軼事? (一)胯下之辱 韓信是沒落的貴族出身,小時候,喜歡熟讀兵書戰策,但家裡很窮,受了很多苦。最讓人感慨的就是他忍受的"胯下之辱"。 那時,韓信十來歲。
  • 受人欺負的農民獲得祖傳白玉瓶後,報復惡霸,超級爽的都市修真文
    其中第四本小說受人欺負的農民,獲得祖傳白玉瓶,從此報復惡霸,爽到飛起。點擊下方的書籤就可以看了喲!《超級兵王》——步千帆小說精彩劇情節選:葉謙邪邪的笑了一下,雙眼發出一陣嗜血的寒芒,舉步走了上去。曾大富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大禍臨頭了,仍然在舒服的享受著二奶的服侍。
  • 韓信和諸葛亮都提十萬兵馬出川,為何韓能掃平天下而諸一事無成?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蜀吳三方軍事集團不僅都穩定下來,還都有一定規模的實力戰將,在三國局勢還沒形成前,軍閥混戰實際上已經遴選了一番,庸者已經被淘汰掉,剩下的都是「聰明人」,且經過長期歷練更加「聰明」;韓信隨劉邦出川東進爭天下時,天下局勢並沒有穩定下來,也就是那是泥沙俱下的時代,秦亡後,中華大地崛起的各路諸侯多是戰國時代的舊貴族(後裔),那些諸侯絕大多數沒有久經戰爭洗禮
  • 小孩兒受了欺負家長怎麼辦?
    小孩兒受了欺負,肯定會有所反映。家長首先得能細心觀察,發現異樣,這是基礎。然後就是刨根問底,弄清原委。有些孩子複述能力強且會一五一十的說,有些孩子小或複述能力弱,難免有記不清說不準的地方,還有的孩子會多說對自己有利的話,少說不利的。這樣就需要家長對孩子的話有個基本的認識。有些家長有護犢子心態和利益考量,只要出了事,就說是別人的毛病。這樣也需要家長有實事求是的態度。
  • 與韓信有關的10大成語典故,你知道幾個?
    韓信,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功績很大:「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下面我們一起盤點與韓信有關的十大成語典故!
  • 看韓信典故,修自己身心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他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統帥。關於他的典故太多了,提起韓信就會想起漂母贈飯、胯下之辱、傳檄而定、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然而讓我學到最多,最受益的是他超強的情緒控制能力。韓信從小失去父母,經常遭到歧視。有一次,一個五大三粗的屠夫看到韓信腰間配劍,猜想他是膽小之輩,於是想羞辱韓信,當眾對他說:「要麼從我褲襠下跨過去,要麼把我殺死。」
  • 沒有真正做自己的韓信,是如何從人生巔峰,跌入地獄見閻王的?
    後來,韓信回到家鄉,賜百錢給這位亭長。韓信說,「大哥,您格局不大,助人,半路而止,善始無善終。」在韓信的心裡,是感謝亭長的。但感謝的尺寸,可以說,丈量得非常清楚。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第三類人:侮辱過我們的人少年屠夫,曾在市集之上,當眾羞辱過韓信,一句「不怕死就來殺我,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的嘲諷,令韓信不得不承受當年的胯下之辱,令鄉人嘲笑。奇怪的是,韓信還鄉,並沒有報復這位屠夫,還提拔他做了楚軍中尉,並告之諸將,「此乃壯士!」
  • 在項羽手下效命時,為啥陳平能當大官,韓信就只能端夜壺?
    例如宮殿需要人站崗,君王出行需要有人當保鏢、君王起床後需要有人倒夜壺……這些差事郎中也要幹。問題來了:為啥陳平在項羽手下就能當大官,而韓信在項羽手下只能當個「雜役」呢?劉邦擒住楚王韓信,用的是陳平的計策劉邦聽完後,馬上賞了陳平一大筆錢,又提拔他做更大的官,此後再也沒人敢說陳平的不好了。
  • 不食嗟來之食與甘受胯下之辱——儒家文化的糾結
    這種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但後來「不食嗟來之食」卻成為人們爭相傳誦的典故、成為骨氣和節操的代表。然而,與此同時,儒家文化又高度讚揚了另一種精神,那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經典故事之一就是「韓信甘受胯下之辱」,原文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 韓信從被劉邦賞識,到被呂后斬殺,為何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家道中落是很慘的,偏偏韓信 「心比天高,身為下賤」,平素行事放蕩不羈,沒人推薦他做官,又不肯經商務農,沒有收入來源就到處蹭吃蹭喝,弄得人人厭惡。 韓信先後在南昌亭長家蹭飯、在河裡釣魚、靠洗衣服的老婦人接濟才勉強度日。在市井被個小混混欺負,最終學會了隱忍,寧受胯下之辱也沒有拔劍鬧事。
  • 教育專家:「受欺負還手」是現實中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家長應悉知
    教育專家:「受欺負還手」是現實中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家長應悉知關於孩子受欺負後應該怎麼辦,網友的討論從未停止,從一開始的「妥協派」、「理智派」佔據上風,到後來的「以暴制暴派」取得壓倒性優勢,不難看出家長們的心理變化歷程。
  • 這個射鹿得泉的人,居然是成語故事最多的人
    韓信未成名時,在街頭碰到一個惡少,惡少看見韓信背著劍,就擋住韓信的去路對韓信說:要麼砍我,要麼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便從容的從惡少的胯下鑽過去了,這個故事其實還有續集,後來韓信衣錦還鄉,找到那個惡少,惡少嚇的魂不附體,韓信一笑置之,還賞了他個小官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