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始建於公元5世紀,810年威尼斯總督府遷移到這裡,此後的數百年間,威尼斯共和國發展為東地中海地區的貿易、航運、經濟、文化藝術中心,14世紀中葉進入全盛期,長期的繁榮築起了這座充滿魅力的水上之都(圖為威尼斯航拍圖)
在19世紀60、70年代黑白照相技術普及之前,人們只能用一幅幅畫作留下水城威尼斯的印象,圖為威尼斯畫家加納萊託1730年的畫作「大運河入口」,畫中左側是落成於1687年的安康聖母聖殿
加納萊託1732年的畫作「威尼斯軍械庫入口」,威尼斯軍械庫1104年開始建造,在建成後的數百年它是威尼斯最大的貿易和軍用船隻生產場所
在20世紀20年代彩色照片正式應用前為威尼斯留下影像的主要是黑白銀鹽照片,圖為19世紀拍攝的「威尼斯大運河入口處的貢多拉」,背景是聖喬治·馬焦雷島
在此期間由於人們對彩色相片的需求,許多對黑白照片上色的技術被發明出來。19世紀80年代瑞士發明家施密特發明了利用石版畫印刷的石灰石和具光敏特性的化學劑對照片上色的處理方法,被稱為Photochrom(圖中是經Photochrom技術處理前後的照片對比)。下面的照片就是Photochrom照片,經過複雜的處理程序後,其顯示的彩色效果非常精緻
這是上面那張「威尼斯大運河入口處的貢多拉」的Photochrom照片,彩色處理後給人帶來明顯的視覺震撼
月光下的大運河。這朦朧的美景,讓人想起俄國畫家克拉姆斯柯依的「月光」。照片應該是從學院橋位置的船上向大運河入口拍攝的,這也是威尼斯的標誌性景色之一。左側亮燈的建築是卡沃利弗蘭凱蒂宮,遠景處是安康聖母聖殿
這是現在的照片,可以和上圖做一下比較。拍攝位置在學院橋上,威尼斯的風景名片之一。學院橋1854年落成,由於橋梁變形等問題後來被拆除,1933年重建後開放
威尼斯城內城堡區的小巷風情,當時市民的菜籃子還是挺豐盛的
從威尼斯總督府二層的遊廊遠望聖喬治馬焦雷島上的聖喬治馬焦雷聖殿和鐘樓
從聖馬可鐘樓向南遠望的景色,三角形建築是海關大樓,再遠處是朱代卡島。當時的聖馬可鐘樓還是老鐘樓,現在的鐘樓是老鐘樓1902年7月倒塌後重建的
大運河沿岸的風景,威尼斯老城的風景和百年前基本沒有變化
北側拍攝的裡亞託橋。裡亞託橋是威尼斯四座橫跨大運河的橋梁之一,也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現在的石橋建成於1591年,典型的文藝復興風格
南側拍攝的裡亞託橋。裡亞託橋最早是木質的,11世紀開始東岸的裡亞託市場就稱為威尼斯城內重要的商貿交易場所
現在從南側拍攝的裡亞託橋照片
大運河北側的佩薩羅宮。佩薩羅宮建成於1710年,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大理石宮殿,曾是佩薩羅家族的住所,現在是酒店和藝術博物館
現在拍攝的佩薩羅宮,與老照片相比,可以明顯的看到海平面上升對威尼斯的影響
大運河上遊行的人們。人們過河時走的是用船連成的臨時浮橋
臨水而居的威尼斯居民,出行乘船是標配
水城一隅,鄰裡之間曬著太陽聊聊天愜意的打發時光。威尼斯有著四百多座各式各樣的橋,漫步其間,別有風情
威尼斯總督府的庭院向北側看。紅衣女子倚靠的水井是16世紀時建造的
從海面上拍攝的總督府。1866年威尼斯成為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總督府也被各種行政辦公室佔據
聖馬可鐘樓處拍攝的聖馬可小廣場,遠處是聖喬治馬焦雷島
從海面上拍攝的聖馬可小廣場和碼頭,小廣場入口處豎立著兩根高大石柱,東側石柱是一隻展翅的青銅獅,它是威尼斯守護神聖馬可的坐騎—飛獅;西側石柱上是拜佔庭時期威尼斯的守護神聖狄奧多。這兩根圓柱之間就是水城威尼斯的官方城門,來訪的貴賓要從兩柱之間進入威尼斯
東南側海面上拍攝的聖馬可小廣場和碼頭
聖馬可廣場上的鴿子
聖馬可廣場西側拍攝的老鐘樓和聖馬可大教堂正面。聖馬可大教堂前身初建於拜佔庭時期的828年,後在戰亂中被焚毀。現在的聖馬可大教堂基礎部分建於1063年
聖馬可廣場西側拍攝的老鐘樓和聖馬可大教堂正面。聖馬可大教堂前廳和立面在13世紀上半葉修建完成,後又經歷了多次重修裝飾,是拜佔庭建築的著名代表,內部雕像和裝飾十分精美,有「金色聖堂」的美譽
聖馬可大教堂正面,廣場上的旗幟還是當時義大利王國的國旗 ,義大利王國存在於1861年-1946年
聖馬可大教堂前遊行的人們
聖馬可大教堂內部,教堂內部富麗堂皇,有大量的鍍金裝飾面
現在拍攝的聖馬可大教堂內部
現在拍攝的聖馬可大教堂內部
看著這些一百多年前拍攝的威尼斯老照片,歲月仿佛就在我們眼前流過,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這座因水而生因海而興的水上都市的非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