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出去玩!」
「不可以看電視!」
「不可以吃掉在地上的東西!」
這樣不可以,那樣也不可以。。。
「不可以」是家長口中出現率極高的三個字,很多家長喜歡用它來約束孩子的行為。
可是這三個字不能常說,更不能亂用,否則對孩子的成長會有你想不到的負面影響。
越說「不可以」,孩子越沒主見
1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發展起來,什麼事情都喜歡自己做主。很多媽媽覺得孩子還太小,不能什麼事都任由孩子自己做主,成長中給了孩子太多的限制,「要這樣,不能那樣」。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意識會慢慢「退化」,弱勢一些的孩子就會變得很「聽話」,但聽話背後犧牲的是孩子的自主能力,長大會過於順從、沒主見。一個習慣於別人幫他做選擇而不是自己選擇的人,很難獲得大的成就。
越說「不可以」,孩子越渴望靠近危險
在父母經常「不可以」的壓制下,強勢一些的孩子會變得更加叛逆。父母越阻止的事情,就越會想去做。在父母一次又一次「不可以」的態度下,孩子也學會了用「不行」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或者故意用父母禁止的事情去吸引關注。這樣做的後果是更容易把孩子置身於危險之中。
越說「不可以」,孩子越沒想像力
孩子們生來就富有想像的天賦。父母最該做的是不打擾、不阻礙。當孩子認真看世界的時候,請大人閉嘴,不要用大人眼中的教條來破壞孩子的認知,更別說「不可以」,收起想要給孩子傳授「正確」知識的衝動,想像力和知識永遠不衝突,保護孩子的想像力,TA長大後才會更喜歡思考,更具創造性。
「不可以」說得越少,說出來的威力才越大
日常生活中,孩子不知安危,肯定不能所有事情都不阻止。比如「摸電門「跳窗戶」等,是肯定不能做的,這時候就必須要說「不可以」!但如果我們平時總跟寶寶說「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在關鍵時刻這種限制性的語言就會失效。
一個天天發火的媽媽,遠不如平時溫柔,偶爾發一次火的媽媽有威懾力。「不可以」說的越多,孩子越不當回事兒。但如果,我們只在最危急的時刻說出「不可以」,孩子更會感受到這話語中的力量,感受到這事情的嚴重性,才能馬上停止!
用「可以,但是」來代替「不可以」
比如到午睡時間了,孩子吵著要去外面玩,與其直接否定孩子說:「不行,該睡覺了」,孩子肯定會大哭大鬧,因為自己的想法被粗暴否定。
你可以試著跟孩子說:「可以啊,出去玩特別好,但是我們先睡一小會兒,養足精神好好玩」,先接納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再提出一個可行方案,不是不能出去玩,是睡醒了能更好的玩,相比直接生硬的拒絕,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後者。
其實孩子的所有需求,只要沒有人身危險,父母都可以不直接否定和阻止,而是先順應孩子的想法,再給孩子做「排序」。讓孩子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不讓TA做,只是現在還不是時候,這樣避免了跟孩子起正面衝突,還順便教會孩子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