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胡平《森林紀》:森林的命運也是民族的命運

2021-02-19 澎湃新聞

「稱呼我『報告文學作家』是不準確的,我更願意被稱為『非虛構寫作者』。」出生於1947年的作家胡平說。

1978年2月,復旦大學迎來了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學生——「77級」。他們見證了這所學校的復興,也留下了難忘的青春記憶。胡平畢業於77級中文系,也被稱為是「傷痕文學」的誕生地——當時,77級校友盧新華完成短篇小說《傷痕》的寫作,在文匯報整版發布,轟動全國,引領了新時期第一個文學思潮。

當時班上創作氛圍濃鬱,諸多國內知名作家、評論家、學者均誕生於此,其中也包括胡平:他的創作經歷起始於1980年代,恰逢中國報告文學的黃金時代,截至目前,他已出版報告文學、歷史與文化批評類作品600餘萬字。三四十年間,他一直從事歷史題材的寫作,反思中國近現代歷史與人物,最近十年開始關注物質文化,《森林紀》是他最新的作品。

「我們有那麼多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每天有這麼多重大課題,但是並沒有給後代留下全部的完整歷史。」胡平說。「和學者相比,我可能算是『野狐禪』,但我能用文學化的手段來表現事實,強調現場感、代入感,這是我的強項所在。」

為了寫作《森林紀》,年逾七旬的胡平走訪日本、義大利、美國、以色列等眾多國家,得出兩個結論:一,凡是森林長得萬古長青的地方,那一定是民族生態、心態非常好的地方;二,凡是森林能夠長成千年,那這個穩定的地方住著的,一定是對未來有著穩定的預期的民族。

「人類只是整個大自然進化鏈條上的一段產物,只有幾百萬年的歷史。整個地球已經有四億多年,所以人類真的沒權力也沒資格去評判、處決生物鏈上其他的動植物的命運,甚至誰在誰之前消失都不一定。」9月9日,胡平就《森林紀:我的樹你的國》接受澎湃新聞的專訪。

胡平

上海在全國的生態文明意識是最好的

澎湃新聞:你出生於1947年,曾就讀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於著名的「77級」,你與上海這座城市有怎樣的淵源?

胡平:我是「文革」後的第一批大學生,在復旦讀書。我們班有71人,畢業以後基本留在上海,所以我和上海的淵源很深,四十年來一直保持下來。當時同班同學中,有很多在文學界相當出名的人物,比如「傷痕文學」的代表人物盧新華、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等。

當時的創作風氣比較濃,早期主要是詩歌,後來寫小說。1981年我畢業後回到江西。當時的社會變化非常劇烈。從我個人生活來講,也發生了大變化。當時江西大學要辦法律系,找來找去,發現只有我父親胡正謁一人是法律專業科班出身,所以把我父親從江西師大調到江西大學組建法律系,忙得一塌糊塗。總之,當時無論是中國的社會生活還是我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些都促動了我的創作。

澎湃新聞:從《世界大串聯》《歷史沉思錄》到《情報日本》《瓷上中國》等,你從事寫作四十餘年,出版作品數十本,書寫的題材跨度很大,這次是怎麼關注到生態和森林的主題?

胡平:以前我曾在老家縣城工廠做工人。當時生活很潦倒,一個月只有16塊錢,如果沒有家裡資助,結婚的時候連最簡單的家具也買不起。所以做家具都是自己到山裡去找木材,這是我對森林的第一印象。

之後對森林慢慢感興趣是因為去了日本,他們對島上的生物發自肺腑的深情令我感動。日本對中國的研究,每一條經絡每一個細胞都清清楚楚。可是相比之下,我們對日本了解太少。在日本,你無法迴避森林,就像在中國無法迴避人群、塵囂和標語。

從2010年開始,每年六月到十一月,我在美國,我兒子就讀的密西根大學在安娜堡,離底特律很近,那裡被稱作「樹村」。開車的時候,要帶指南針,否則走不出那片森林。從那裡到加拿大進關只需要四五個小時,加拿大的森林的莊嚴博大,本身就是哲學,森林文化已經進入當地人的血脈,與他們的生命渾然一體。後來我又到英國、俄羅斯、以色列等國家走訪,「鑽」了太多國家的樹林。

《森林紀》的副標題是「我的樹你的國」。一個大自然的命運和森林的命運,最能透露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是福是禍,是長治久安,還是經常動亂,只要看看山水森林動物在這個國家的處境,就能知道大概。如果森林給人的感覺是艮久的,是美妙的,自然舒張的,那麼這個社會老百姓的生活肯定是長治久安的,人和自然融為一體,這樣的社會是可預期的社會,也是我們嚮往的社會。

澎湃新聞:寫出《森林紀》後,你又一次回到上海接受採訪,在你心中,如何看待上海的森林和生態文明建設?

胡平:我可以這樣說,上海在中國所有城市裡面,生態文明的意識是最好的。百年以來,我們中華民族真正經過充分的反思認識的東西不是太多,很多還在補課。但是有一條:這十幾年來,在生態問題上,從政府到民間都取得了某種共識;中國的生態和森林面貌發生了不可想像的變化,這是值得欣慰的。但是在文明的尺度上,還有很大距離。

中國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儘管有美學教育,也都是皮毛,並沒有教人們怎麼認真對待自然、對待生命,也沒有機會到森林裡去感受四季變幻的奧秘。我到很多地方,看到很多城市把一排樹木穿上小燈管做成「燈光秀」,把樹綁得像個流浪狗一樣,樹不會感到痛嗎?樹本來在大山森林裡面可以舒暢地生長,人不顧它們的自然生長規律,硬生生地把它移到城市裡來,甚至是馬路邊上,只挖幾米深的土,整個樹的根系就被閹割,長得憋憋屈屈;最後還用水泥蓋上一個小的坑。

上海的美學修養是有的,所以上海這座城市給人的感覺不會突兀,是讓人感到舒暢的。要讓更多人在自然裡感受四季,去森林裡感受動植物相處的和諧,感受並尊重每一個生命。努力展示經濟畫卷的同時,也要展現人與山水和諧相處的畫卷,這座城市才能長遠得到發展。1980年代的報告文學熱潮是非理性的

澎湃新聞:1980年代曾是報告文學的「黃金時代」,你從那時投身於報告文學創作,迄今已經數十年,當初選擇報告文學創作的機緣是什麼?如何看待報告文學在這數十年間的發展?

胡平:1980年代的時候國門剛打開,來自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突然湧入中國,一些歷史事件也得到了重新的審視。人們就要把往事記下來,希望將來不會再發生。所以那個時候,報告文學噴湧而出,最先是《哥德巴赫猜想》,之後不斷有作品出現,將積壓多年的話語一併吐露。不是我選擇報告文學,是報告文學選擇了我,因為這個時代需要有人來表達。

但是1990年代以後,報告文學就徒有其名了。我們有那麼多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每天有這麼多重大課題,但是並沒有給後代留下全部的完整歷史。

從1980年代一路寫來,至今,人們還是叫我「報告文學作家」,可是我認為應該叫「非虛構文學」才比較準確。虛構文學寫人物故事情節,可我不能編故事,但我要發現人物故事情節,用思想的力量把它們聯繫起來,形成較高意蘊,讓人們的理性受到洗禮,同時在文學上得到快樂和提高,就像《森林紀》。非虛構文學比虛構文學更需要細節和故事,這樣才能生動。

非虛構文學和學術文章也不同,我雖然了解一些知識,也不可能在外部成為學者。但我可以用文學化的手段來表現事實,強調現場感、代入感。我對文字的場域有一定的管控。其他學者寫森林可以寫得很專業,但他們要把握三十多萬字的篇幅並成立一個系統,是很難的。這就是我的強項。

澎湃新聞:李敬澤曾在《南方周末》發表《報告文學的枯竭和文壇的青春崇拜》,拉開了一場關於報告文學生死存亡的討論。你如何看待報告文學在1990年代的衰退?

胡平:那是商業環境下整個時代驕子的邊緣化,是一種自我失落。他們沒有認識到1980年代處於社會聚光燈下社會中心登高一呼的繁榮、代言人角色,也是一種非正常的狀態,沒有及時調整心態。那種代言人角色,代過去社會被遺忘者、受難者發言,甚至代上帝立言。1990年代這種讀者、聽眾已經散場,而報告文學家仍在那裡布道,當然就沒有聽眾了。

這與現在有所不同。《南方周末》《東方時空》等出來後,報告文學的功能被媒介承擔。還有一種原因就是,進入1990年代,整個社會「洗牌」,人們的選擇、關注點已經多元化了,如鄧麗君的歌、各種外國文學等等。報告文學的邊緣化與文學的邊緣化是一樣的。

澎湃新聞:你提到「報告文學選擇了你」,你的報告文學的創作,是不是國家與時代的需求所致?你這個時代的寫作者,同行者,普遍認為文學是為了國家而創作。然而當代的文學中,這樣的情懷削弱了,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胡平:當年報告文學確實反映時代的呼聲,解決時代要解決的問題,小說也是,但也存在為寫作而寫作的情況。太多的雜誌發表報告文學,像催生婆一樣催生了,當時的風氣像一種傳染病。但反過來說明,當時的文學活動、思想空間很大,當時的文學界真正認為自己是可以用來安身立命、春風萬裡的。

現在的時代已經發生巨大改變,思想觀念變得更加多元化。現在我寫東西,不考慮「國家」「時代」這種宏觀的概念,我就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給時代留下一點東西,就已經知足了。

相關焦點

  • 劉莎莎專訪‖相信命運,但不屈服於命運
    命運給了她一雙殘疾的腿,並帶給她艱辛、痛苦與異樣的眼神。但她從來沒有屈服於命運,依然用微笑追逐自己的夢想,把愛傳播給鄉村的每一位孩子。劉莎莎出生時,由於小腦癱導致左腿殘疾,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正常行走。她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讀初三時,命運再次跟劉莎莎開了個玩笑,母親過世了。母親的突然離世,給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所有的責任都壓在父親身上。
  • 《命運神界夢境連結》糖果森林怎麼過 糖果森林通關攻略
    導 讀 命運神界夢境連結的糖果森林是幻夢之境的第二關,在地圖中會隨機刷出糖果,同時還會有很多的小任務在等待玩家完成
  • 《命運神界夢境連結》糖果森林探索任務怎麼做 糖果森林探索任務...
    導 讀 《命運神界:夢境連結》糖果森林怎麼探索?
  • 文化理解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內容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種避免衝突、全人類和平相處的國際關係範式,也是我國為全世界貢獻的解決全球危機和全球挑戰的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 關鍵詞:文化;共同體;命運;民族;文明;全球;理解;中國共產黨;習近平;需要 作者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種避免衝突、全人類和平相處的國際關係範式,也是我國為全世界貢獻的解決全球危機和全球挑戰的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
  • 命運共同,語言共通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今語言規劃的兩大社會背景,也是兩大使命。通過語言規劃來促進這兩個「共同體」建設,是時代課題。共同體的命運共同,需要語言共通。語言規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科學的語言規劃。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交融
    很顯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它既是當代中國重要的外交理念,更是當今時代人類的和平發展理念,這是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發出的中國聲音、所作出的中國判斷。從文化哲學的視角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其實踐展開層面,需要以全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間的文化尊重、文明交融為基礎。
  • 父母是孩子不順人生命運的「罪魁禍首」同時也是孩子命運的守護神
    父母,是孩子人生命運不順的罪魁禍首;同時,父母也永遠是孩子人生命運的守護神。父母,永遠希望孩子有快樂幸福人生。孩子的人生命運的歷程及結局,父母從小的引導、教育和培養是主因,學校教育是其次,而外部環境(如社會環境等)就是熔爐、訓練場和考場。由於一些父母缺乏對愛的深刻理解,導致智慧的愛與盲目的愛錯位,所以也就鑄就了孩子萬千不同的人生命運。
  • 知識改變命運,從命運說起!
    所以今天,中企聯國際為什麼註冊那麼多商標,就比如我們的世足源齊,原型是臨淄人民廣場前面的蹴鞠雕塑,我們已經成功註冊了,它很值錢,我們註冊的所有商標都很值錢,今天我們註冊這些商標的目的,就是給咱們中國人心裡留下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讓我們的商標,代表我們的企業,是中國企業,更是我們自己的民族品牌。
  • 知識改變命運隨談
    同理,知識就一定能改變命運?恐怕也有幾種形式。1、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想當年,範進大人中舉,不僅自己手足舞蹈的,連向來對他粗言粗語的老丈人胡屠戶也對他刮目相看,手裡拿著一副大腸和一瓶酒親自登門祝賀。知識成功改變命運的事例比比皆是,毋庸置疑也是絕大多數家庭的信奉,高考也好,國考也罷,都在向莘莘學子傳遞著一個信號:考試是公平的,寒門學子也有翻身機會,所以,家長寧願砸鍋賣鐵 ,擠得頭破血流也要把孩子送進名校也就不足為奇了。2、知識沒有大的改變命運。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共擔
    2020年初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以沉痛的代價再次警醒人們人與自然、人與人是休戚與共、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再次證明習近平總書記首倡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遠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國際場合呼籲、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共產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出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作為,也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的重要理論貢獻,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需要不同文明利益共享、交流互鑑,更需要破除強權政治和霸權行徑,實現公平正義、責任共擔。
  • 英國社會學家:疫情凸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性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專訪:疫情凸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性——訪英國知名社會學家阿爾布勞新華社倫敦2月17日電 專訪:疫情凸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性——訪英國知名社會學家阿爾布勞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桂濤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知名社會學家馬丁·阿爾布勞近日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需要全人類的集體智慧和協作,凸顯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
  • 海洋命運連結人類命運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2019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應邀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的外方代表團團長時,面向世界首次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
  • (546)真實故事︱考古隊遭遇巨蛇,命運卻因此改變
    (414)對你一生影響巨大的七件事,千萬不要做(398)精於算命的我,卻這樣改變了命運(290)好風水不在祖墳也不在住宅,而在人品(156)家族往事︱心地不正,改風水也是枉然(130)布施是財富之因︱布施,只會讓你越來越富(71)厄運連連,風水只是表象問題(54)艾森豪一個善念躲過暗殺
  • 《挪威的森林》:分析三個女人的命運並看到真相的成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森林,也許我們從未去過那裡,但他一直在那裡,一直在那裡。迷路的人迷路了,遇見的人會再相逢。即使你是最心愛的人,你心中也會有一片你無法企及的森林。這是村上春樹在他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中告訴我們的:青春和成長總是困惑和悲傷。我們一路尋找那和自己最合適的人,最後發現所有的相遇與相遇,愛與離開,都是為了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森林。
  • 命運密碼1:改變孩子人生命運的三個維度!
    生活當中人們常常羨慕和敬仰那些大智慧和大格局的人,確實那些具有大格局大智慧的人對自己命運的把控程度更大更強,甚至有些人達到了除了生命和健康「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境界!所以我們許多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具備大智慧、大格局!同時也為自己的孩子將來沒有大的智慧和格局而擔心!
  • 《權力的遊戲》:森林之子才是大贏家?原本布蘭的命運早就註定?
    也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就預知了自己的命運,所以他從頭到尾都是一種十分淡定從容的狀態,這一切並不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而是由他早已預知自己的命運而促使的。在通過三眼烏鴉的教導布蘭掌握了異形者的能力,而那棵是名為魚梁木的樹木是一棵長活之樹,擁有神奇的能力,綠先知可以進到心樹監控遠方。
  • 【東北亞研究】李宗勳:東北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外交
    東北亞地域是東北亞各民族賴以生存的棲息之地其自然條件具有多樣性,也是東北亞各民族適應這種自然條件而構成的生存命運的共同體。中國是東北亞命運共同體主要成員之一。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僅中國東北地區,作為東北亞的地理版塊處於暖溫帶氣候,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中國的東北大平原三面環山,平均海拔在200 米以下,多沼澤。
  • 何廣順: 海洋命運, 連結人類命運!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2019年4月23日,習近平在會見應邀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的外方代表團團長時,面向世界首次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就是一個和合天下的世界,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王守仁認為這個和合天下的人類共同體世界應是「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
  • 胡平老師在家鄉均川鎮農村小學分享的逐字稿
    在坐的所有的孩兒們,你們的節假日也是這樣度過的麼?平常周末也是完全在上語文,數學,英語培訓班麼?長沙的90%的孩子都是這樣度過的。全中國幾乎所有的大城市,或者其他省會城市的孩子都是這樣度過的。我想說的是:比我們厲害的人比我們還努力;比我們優秀的人比我們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