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源是奶粉生產過程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好的奶源為奶粉的生產打下了基礎。那麼,要了解一款奶粉,「比奶源」僅僅是看奶源就夠了嗎?不,奶源、原料、工廠、工藝這4個方面同樣重要,一起來了解吧~
「比奶源」不僅僅是關注奶源
世界黃金奶源地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50°這個區域範圍內,因為氣候、日照、降水量、土壤等地理條件更加符合牧草的生長,也為優質奶源的產出打下了一個基礎。
當然,這是牛奶奶源集中的區域。山羊生活習性與牛不同,羊奶資源主要分布在少數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如荷蘭、紐西蘭等地區,而在中國主要集中在陝西一帶。
隨著消費升級,單一的「奶源」賣點已逐漸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各乳企也相繼推出以有機奶源、A2奶源、草飼奶源等概念為賣點的產品,走差異化路線力爭市場。這些產品對於奶源有更嚴格的標準,如飼養條件、放牧時間、牧草、飼料等,使得奶源在奶粉中所佔的權重又進一步提升。
不可否認的是,奶源是選擇奶粉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但從奶源到奶粉的流程複雜,不僅僅是關注奶源這一點就足夠,與之相關的還有奶粉的原料、工廠、工藝等因素。
原料的區別
用於製作奶粉的主要原料兩種形式:一是液態,即生鮮乳。另外的就是粉狀:這裡主要包括脫脂乳粉、全脂乳粉。(脫鹽乳清粉、乳清蛋白粉、濃縮乳清蛋白粉等一般用於調配奶粉中乳糖、乳清蛋白的比例。)
用料方面,生鮮乳相比脫脂乳粉、全脂乳粉來說更新鮮一些。但相比生鮮乳,乳粉除去了大部分的水分,可以儲存得更久,也更利於運輸。
有些奶粉是全生鮮乳入料,也有些奶粉第一奶基原料是生鮮乳,但配料表後面添加有脫脂乳粉、全脂乳粉等,注意看配料表中原料的排序,越靠前說明添加得越多。
另外,並非所有情況都能以生鮮乳來簡單地判斷,比如雖然是乳粉入料 ,但其奶源和工廠是很近,也能很快入料,所以還需結合工廠與奶源之間的距離來看。
奶源與工廠的距離
奶源地都在適合牧草、乳牛/羊生長的地方,但不是所有加工奶粉的工廠離奶源地都近。我們可以從罐體上查詢到它的產地在哪個地方,也就是工廠的所在地。
這樣就能了解到奶源地與工廠之間的距離,下面為3類基本的情況:
1、奶源與工廠相近/自控牧場
奶源地與工廠近,或者是自控牧場,那麼擠好的奶能以最快時間送到工廠加工罐裝,新鮮程度較好。舉例:奶源來自荷蘭,產地為荷蘭。
2、奶源與工廠較遠
奶源地與工廠較遠,那麼相比奶源與工廠較近或者自有牧場的加工模式,原料就會多經歷一個長時間的運輸及檢驗過程。舉例:奶源來自荷蘭,產地為中國。
3、奶源來自多個地方
一些奶粉會從各優質奶源地採購奶源,查詢時可能得到的結果可能來自多個地方或者不具體,因此不同批次的奶粉在感官性質方面,如顏色、氣味、口感、溶解性等都可能存在一些差異。舉例:奶源來自歐洲,或者來自荷蘭、法國、紐西蘭等地。
工藝的區別
工藝包括溼法工藝、乾濕法複合工藝、幹法工藝,其中各有優勢,如溼法工藝能使各種營養素(特別是微量營養素)混合得更均勻;幹法工藝能減少一些對熱敏感的營養素(維生素C、益生菌等)的損耗;乾濕法複合工藝則結合了兩者的優點。
而以乳粉為原料的溼法工藝/乾濕法複合工藝,會經歷一個「還原」的步驟,即將脫脂/全脂乳粉先還原成奶,然後添加各種營養素混勻,再將其噴霧乾燥成粉。在這個過程中,奶基原料經過了二次高溫噴粉,包括從鮮乳製成乳粉,以及還原成奶最終噴成粉,在最終成品的感官性質等方面與一次成分的會有所差異。
問題解答:關於「大包粉」
「xxx奶粉是大包粉生產的嗎?」既然講到奶源、原料和工藝了,現在我們就來在這個基礎上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實際上,早期的「大包粉」是指將乳粉原料與各種營養素混合後,再運送至其他地方加工罐裝的產物,目前已經禁止以這種方式生產奶粉。
因此,現在已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包粉這個概念。
而現在的脫脂乳粉、全脂乳粉等原料,要經過多重檢驗才能出廠,運送到目的地後也還要進行原料驗收檢驗才能投入生產使用,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乳粉是用於生產奶粉重要的原料之一,不少實力強大的乳企如惠氏、雀巢、雅培、美贊臣、伊利、雅士利、聖元、佳貝艾特等都有產品採用脫脂/全脂乳粉作為原料。比如紐西蘭全脂乳粉的出口量約佔全球出口量的2/3,是全脂乳粉的出口大國。
所以,還是要說的是:鮮奶生產只能證明這罐奶粉的奶源更加新鮮,衡量奶基原料的好壞,除了新鮮,還和奶源地的環境、放牧方式、牧草的品質、奶牛品種等多種因素有直接關係。
大家還需理性看待鮮奶與乳粉的關係,這裡也順便糾正下大家對大包粉這個概念的看法。
總結
綜上所述,選奶粉時,奶源、產地、原料及工藝都可以關注:有機、草飼奶源等標準更加嚴格;工廠與奶源近或者自控牧場的原料在新鮮程度上更有優勢;原料為乳粉而工藝為溼法工藝/乾濕法複合工藝則經過二次還原;目前已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包粉概念。
當然,作為配方食品,一罐奶粉的最終品質除了奶源,還受工藝、原料、配料、配方以及感官性質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且品牌、性價比等因素都值得去綜合比較。
來源:奶粉智庫
▼
圖文編輯:肖鑫鑫、夏千童、魏舒 責任編輯: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