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電影中的戰鬥情節,以獻旗為分水嶺,獻旗之前,無論是日軍泅水偷襲,還是破窗後的正面對射,在設計上都還有點意思。
而獻旗後的戰鬥戲,就十分之勉強,尤其是天台空襲和雪夜撤離,不僅創意貧乏,最重要的是為了營造彈雨血花的視覺效果,強行把八百壯士的傷亡率提升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過橋的士兵幾乎非死即傷。實際上參與四行倉庫保衛戰的420人中,至少有400人安全撤離,受傷的也並不多。
這是戰爭片中典型的跑題:你要表現的是戰爭的殘酷,而不是戰鬥的激烈,如果把這兩者簡單劃等號,其實削弱了作品的意義。
客觀地講,如果只談電影,那還是不錯的,觀賞性並不輸戰狼,而且還有點超越的意思,但這得歸功於一大票外國人。昨天剛看的電影,以我蹩腳的英語水平,也能很清楚地看到屏幕上打出的視覺視效人員都是外國名字,大概有一位可以翻譯為「安德魯」吧。不好意思,本人英語實在太差了。
但這部片子的內容質量確實一般,給我的感覺有點像網絡爽文。這部片子之所以能吸住觀眾,靠的並非內容,而是一個接一個的「爽文式名場面」。
朋友們,悲壯與慘烈,並不代表正確。
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本來就是荒謬的。電影把這種荒謬決策帶來的慘痛代價,血淋淋地、甚至誇張化、戲劇化地展現給了觀眾。八百前半段的電影做的是真的不錯,殘肢斷臂,背景音樂帶來的壓抑感,鏡頭總是一種暗灰色的感覺,日軍在進攻的時候,真的是子彈花花的飛,一抬頭都會被槍斃,體現了當時抗日的艱難,還有自殺式襲擊,還有英勇無畏的戰士抱著炸藥包跳下去,還說著自己家的家名,更加讓我觸動的是他們拼命的去立住快要被日軍射落的國旗,原來,國旗不僅僅是國旗,還是一個國家民族的象徵,上次帶給我這種戰爭的殘酷感覺的,是金陵十三釵和血戰鋼鋸嶺,如果只是當作電影,戰爭片看的話,他值得一看,
最後缺點太突兀了,結尾強行煽情,強行悲壯,看的我覺得前面都白英勇了,把草草撤退改成被日軍暴打,看著太來氣,還說撤退是不想讓他們做無謂的犧牲,但是撤退被日軍打的時候也死了很多好吧,把懦弱的表現強行煽情,有點洗白,劇中給那些租界沒用的鏡頭太多,含義太深,那個賭場老闆的弟弟的確英勇犧牲,為什麼還要後面給這麼多老闆的鏡頭,躺在椅子抽菸那段我實在沒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