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很喜歡日本的軍事漫畫家小林源文的作品,他有一部名為《街道上的怪物》當中的同名故事,描述二次大戰期間一輛在道路上阻擋德軍步兵團的蘇聯KV-1戰車。KV-1戰車乘載著四人,搭載76.2公裡炮,實為扎紮實實的戰爭機器,德軍步兵團花了兩天兩夜,在沒有空中優勢與武力支援的情況下,才將這個履帶脫落無法移動的KV-1戰車殲滅。故事是根據史實改編,雖然史實故事的主角是比KV-1更強大的KV-2,但我們可以知道戰車的演進與其戰場上的地位,實為重要的戰爭機器。而這以少擊眾的故事,怒火特攻隊似乎相當巧合地將內容的蘇聯戰車替換成美軍M4雪曼戰車,在道路上以少擊眾的阻擋德軍,這裡是本人在觀賞電影時覺得相當興奮的地方。
以二戰戰車為主題的《怒火特攻隊》,確實透過冰冷色調的鏡頭,將接近二戰尾聲的1945年,真實又毫無保留的將戰爭的悽美感呈現出來。受戰亂影響的小鎮殘破不堪,原本美麗的歐洲大地卻始終濫爛地,戰爭中的機器、車輛、步兵等都將地面踏破,成為血腥又殘忍的泥濘。而與其他以步兵短兵相見、輕武器對抗的二戰電影,以戰車為主體的場景,當中的音效相當震撼。不論是各種炮彈飛越耳邊,或者炮彈彈開戰車裝甲的尖銳聲,電影製作團隊上也相當用心。而火光四射的場面,人體與戰車、子彈、兵器互相撞擊的畫面,實為將戰場上的殘酷與冷血的樣貌完全呈現,是個人認為《怒火特攻隊》讓人相當震撼的地方。另外,在《怒火特攻隊》中,我們隨著戰車緩慢的步調前進冷酷的戰場,因此電影整體的步調也隨之緩慢沉重,個人認為這並不是一部節奏快速的戰爭片,而是透過戰車沉穩的腳步,看清這場殘酷的戰爭。
在二戰接近尾聲之際,雙方不論是盟軍或是德軍都開始厭倦了戰爭。個人認為,《怒火特攻隊》中的主角並非布萊德彼特飾演的戰爸,而是應該以羅根洛曼所飾演的菜鳥諾曼出發。諾曼被電影設定為沒戰場經驗的菜鳥文書兵,從一開始面對自己毫無概念的坦克內部,接著看到殘破又不全的屍體,又在戰場上看到自己痛苦的同胞,或者被同僚逼著掃射躺在地上的屍體,這樣如此震撼的景象都是導演利用諾曼的眼睛,將觀眾一步步踏入真實又殘酷的戰場世界。而導演與電影團隊所製造出的電影舞臺空間,配置了一個菜鳥諾曼,如同觀眾每個人都是諾曼一樣,整個故事都是在講述著一個男孩,經過戰爭的洗禮與鍛鍊,成為一個男人。另外,電影當中講述的宗教暗喻也頗為潛移默化,同樣以諾曼出發,並且透過西亞李畢福聖經這個角色,讓原本宛如白紙的諾曼,透過一連串的事件,從聖經口中講出的聖經經文,慢慢的使諾曼轉變為一個名為戰爭信仰的信徒。諾曼在過程中體驗到痛苦,從不願開槍的菜鳥,轉變為罵著髒話詛咒敵人開著連發機槍的軍人,再到眾人在戰車中賜名機器,宛如教徒受洗並賜名。而觀眾們似乎一同進入了這個名為戰爭的宗教,相信不論如何都必須殘酷對待敵人,以保護自己的瘋狂舉動。確實悲哀,確實殘酷,確實反諷,且非常真實。
然而,在電影開頭,利用黑底白字的方式,說明了幾個重要的戰爭史解釋。第一,德國製造坦克的技術遠遠超越美國;第二,德國在戰爭尾聲時,因人力不足,所以開始動員國內不論男女老少都投入戰爭,以防止德國滅亡。電影當中確實講述了第二點,真實呈現在銀幕上的反差感、對比感也相當震撼,是有別於一般二戰題材電影;然而,針對第一點美軍德軍之間的戰車技術反差講述的明顯非常少。當中雖然有一臺德國虎式戰車對抗四臺雪曼戰車的場景,電影在開始的文字說明似乎有些累贅。回到電影本身的呈現手法,電影架設的舞臺,實為戰爭後期的西部戰線,隨著盟軍朝德國本土推進,雙方嘗盡了死亡氣息,每個軍人對死亡已麻木,並且因為不知明日是否還存在的心態,而在態度上明顯非常消極。而電影當中的美軍亦是如此,在面對困獸之鬥的德國人,逐漸明顯看到殘忍的景象,而對這場戰爭的正當性產生質疑。雙方你來我往的戰鬥,盟軍在初期為了解放淪陷的歐洲而戰,但在後期已成為德軍如何保衛自己的家園而戰,在這個毫無對錯的戰場上,已淪為人性泯滅且為了保命而殺人,個人認為,道出血腥又殘酷的戰場,實為《怒火特攻隊》最主要的嚴肅議題。
回到電影的整體呈現,個人認為在取材上以戰車為主體的步調非常緩慢沉重,如同前述,觀眾透過菜鳥的眼睛慢慢踏入這個宛如地域的戰場。雖然電影不論在考究,與場景架設等製作技術上,有相當用心的製作與呈現。但在講故事的手法上,明顯功力不足,個人認為電影的剪接,與鏡頭取景的運鏡上,是非常大的關鍵。故事片段與片段間的銜接上相當不流暢,而在取景上鏡頭變化較少,以至於不論在戰場橋段或者對話場景上顯得單調。然而,回顧導演大衛艾耶過去的電影作品,他雖然參與了相當多賣座電影的製作,但在真正擔任導演的電影僅為五部,他的電影風格平淡,但在《怒火特攻隊》中透過戰爭的特殊化妝,與毫無保留的血腥畫面,真實將戰場的殘酷的確彌補了說故事流暢性上的不足。
整體而言,《怒火特攻隊》的二戰觀點以美國為主體,在二戰末期的舞臺上,明顯拍攝出雙方疲於戰鬥的消極心理。而透過菜鳥諾曼的眼睛進入這人間煉獄中,個人想到2010年普立茲新聞獎,由丹佛郵報刊登的一連串照片,講述一名美國年輕人從從軍到前往伊拉克打仗的真實紀錄。我們隨著諾曼登上怒火號M4雪曼戰車,與這些將戰車當家的老鳥戰車兵們哈拉打屁,過程中歷經痛苦、成長,最後成為嶄新的戰爭機器,觀眾在最後至高鳥瞰戰後的畫面可以得知,不論是諾曼或者任何一位戰場上的軍人,在經過戰爭的千錘百鍊,最終只能成為一個殺人於麻木的殺手。個人認為電影嘗試將這部戰爭電影站在中立的立場呈現,加入了如最後個人認為諾曼在車底的重要橋段,利用真實殘忍的手法,對戰爭提出嚴肅的控訴。如同電影中布萊德彼特提到:理想是和平,現實是殘酷,戰爭的開始想必有其原因,理性的想法思考,是期望透過戰爭這種激烈的手段追求和平的生活,但現實的情況是殘酷的,回過頭想想,戰爭只會讓世人看到人性更醜陋又催敗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