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港交所開放生物科技新股市場以來,僅僅一年已令港股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股平臺,市場對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股的認同度亦越來越高,而這也與中國大陸宏觀醫療市場的發展一致。過去幾年,中國醫藥市場的發展以仿製藥為主,但隨著行業競爭加劇、市場對創新生物藥的需求不斷擴大,以及中國藥物發現(CRO)市場日趨成熟,不少藥企都開始走上創新生物藥品的賽道。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市場研究數據顯示,中國的腫瘤藥物市場發展迅速,相關收益於2014至2018年間按年複合增長率12.8%擴張,預期到2024年,期間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進一步提升至14.6%。於2030年,中國的腫瘤藥物市場規模或達到1,016億美元,其增長速度超過中國整個醫藥市場。中國腫瘤藥物市場規模於中國整體醫藥市場的佔比亦預期將從2018年的10.3%擴大至2030年的20.6%,足見中國的腫瘤藥物市場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
目前,在中國市場的前十大腫瘤藥物中,約一半為化療藥物,這與美國市場相比截然不同。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數據顯示,整體五年存活率在中國為40.5%(於2012年至2015年期間),在美國為67.1%(於2009年至2015年期間),相關的差距主要由於美國大範圍地應用更先進療法,如生物藥及小分子靶點藥物。
因此,中國的抗腫瘤生物藥及小分子靶點藥物市場將在龐大需求下成為新藥市場的藍海。而就在國人為中國生物醫藥取得重大突破時,智通財經注意到,手握12個重磅丶針對十大癌症其中九種的在研抗癌新藥的臨床階段生物製藥公司的東曜藥業(01875),即將登陸港交所,正式朝更廣泛的國際資本市場走去。
今天(29日)招股的東曜藥業是一家臨床階段生物製藥公司,與目前其他港股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不同的是,它們更專注於開發及商業化創新型腫瘤藥物及療法。目前,東曜藥業已擁有針對各類癌症的綜合性在研腫瘤藥物組合,當中包括多種單克隆抗體藥物(mAb)、抗體偶聯藥物(ADC)、溶瘤病毒藥物及創新給藥技術腫瘤藥物(如脂質體藥物)。而其全面產品系列包括七種在研生物藥及五種在研化學藥物,其中11種為自主開發藥物。此外,東曜藥業自2009年成立以來,已建立起一個集發現、產程開發、臨床前及臨床開發以及商業規模的生產基地和良好銷售及營銷能力於一體的綜合內部平臺,為集團在創新藥物產業價值鏈中拓展業務提供靈活性及可擴充性。
瞄準可廣泛應用的龐大貝伐珠單抗市場
根據公司的在研藥品及開發時間表,預期自2020年起將可開始持續按年推出產品上市。公司目前預期其在研生物藥兼核心藥物TAB008將於2020年底至2021年初之間上市。此藥正在進行第III期臨床試驗。據了解,TAB008為一種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而貝伐珠單抗已獲批於中國治療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NSCLC)及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然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批准六種,而歐洲藥品管理局已批准七種適應症。另外,中國政府近年持續批出不同種類的抗腫瘤生物製藥,表明中國腫瘤藥物市場對生物製劑及小分子靶點藥物開始出現範式轉移。因此,可以預期貝伐珠單抗在中國的應用醫療市場具有巨大的前景。事實上,於2017年被納入《醫保藥品目錄》的36種創新專利藥物中,近一半是腫瘤藥物,並包括了貝伐珠單抗、利妥昔單抗等的五種腫瘤生物製藥。
基於TAB008是一種抗VEGF單抗藥物及貝伐珠單抗的在研生物類似藥,以阿瓦斯汀的品牌名稱出售。而阿瓦斯汀一直是最廣泛使用的抗VEGF單抗藥物,自2004年進入市場以來,其療效及安全性得到了廣泛的實踐證明。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18年全球貝伐珠單抗市場達到70億美元,而同年的中國市場則達到32億元人民幣(下同),預計2024年將增長至142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8.2%;中國的貝伐珠單抗生物仿製藥市場預期將於2019年達到0.2億元,估計於2024年將增長至72億元,2019年至2023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為224.5%。
由於貝伐珠單抗的應用已獲全球主要市場的廣泛驗證,且其於中國市場具有巨大的可延展適應症應用空間,東曜藥業「錢」途無限。
開放平臺的多元化合作 持續變現能力強
招股書顯示,東曜藥業除有12個重磅在研抗癌新藥,還已建立起了三個先進的技術平臺,即治療性單抗及ADC藥物技術平臺、以基因工程為基礎的治療技術平臺以及創新給藥技術平臺,以便開發各類腫瘤藥物。
這三個技術平臺不僅僅是全技術開發平臺,其可承擔商業化的生產需求。比如2012年竣工的一號園,設計上就包括了一個500升mAb生物反應器、用於ADC藥物(ADC)的OEL-5隔離器、BSL-2認證病毒車間以及口服製劑及注射劑小分子藥物創新給藥技術平臺車間;2018年竣工的二號園區,在產能設計上可達16000升,是一個非常優質商業生產的先進基地。
在智通財經看來,先進產能這一關鍵要素得到加強,首先有助於提升東曜藥業自主項目優勢,另一方面,東曜藥業作為一家採取開放的業務模式的生物製藥公司,提升的產能還有助於公司增加與其他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機會,創造更多現金流,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目前,越來越多的生物製藥企業開始選擇CMO、CRO研發模式。因為這樣的研發模式一方面可以節約研發的時間、費用等成本;另一方面,減少研發失敗到來的不良損失;同時,生物製藥企業還能開放產能,增加收入基礎及提升盈利,為後續拓展更多的在研藥物提供更好的自有資金支持。
而東曜藥業是市場上少數兼具領先CRO和CMO能力的創新生物藥企。
根據東曜藥業招股書,向生物科技公司提供CDMO及CMO服務為公司創造了可觀的收入,且總體呈比較快速增長態勢。此外,東曜藥業在2018年籤訂了一份金額可觀的CRO合約。
隨著先進產能的大幅提升,東曜藥業與更多業內優質合作夥伴的合作前景值得期待。
智通財經了解到,近期,東曜藥業先後與新理念生物醫藥共同開發其早前ADC在研藥物、與江蘇康寧傑瑞探索涉及TAB008與江蘇康寧傑瑞的PD-L1/CTLA-4雙特性抗體的聯合療法、以及與上海君實生物探索涉及TAB008及重組人源化抗PD-1單克隆抗體toripalimab於治療晚期肝癌的聯合治療。
千萬別小看PD-L1/CTLA-4雙特性抗體的聯合療法。自2014年第一個PD-L1單抗抑制劑全球上市以來,銷售額增長迅速。2017年五種PD-L1單抗抑制劑合計全球銷售額高達93億美元。
隨著全球首創的PD-L1/CTLA-4雙特異性抗體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東曜藥業攜手康寧傑瑞的合作前景有多亮眼不言而喻。
Toripalimab就更不用說,僅僅中國的肝癌市場就非常廣闊。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新增病例數目最多的十種常見癌症中,肝癌的新增病例為48.9萬例,名列第二位。
另外,2019年10月,東曜藥業與和鉑醫藥(Harbour BioMed)宣布達成全球戰略合作,啟動針對腫瘤疾病創新靶點的抗體研發項目,就新型全人源抗體藥物進行共同研究、開發和商業化合作。東曜藥業將是大中華區和歐洲商業化的區域主導公司,和鉑醫藥則是北美和其他區域的主導公司;雙方分別承擔不同區域的臨床和商業化的責任,分享全球權益和商業利潤。
鑑於如此牛逼的多元化合作以及持續變現能力強,東曜藥業黃純瑩總經理表示: 「東曜藥業擁有集前期開發、臨床前及臨床研究、商業規模生產基地、營銷能力和良好質量管理系統於一體的自主綜合化平臺,我們充分利用公司關鍵能力,與行業價值鏈不同階段的策略夥伴進行多樣化的合作。本次與和鉑的合作,結合雙方優勢,不僅將進一步提升研發效率,更加速東曜藥業的國際化戰略布局。」 東曜藥業將持續探索更多國際化合作可能性,積極攜手國際知名生物技術和製藥企業,推進公司在抗腫瘤治療領域的戰略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