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水平已經今非昔比,自主品牌的崛起徹底摘掉了曾經靠「山寨」度日的帽子。像實力雄厚的吉利還收購了沃爾沃,還有一些自主品牌也正與國外的老品牌車企在談合作,這些都能證明中國汽車工業革命的成功。不過賽車手韓寒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連一個像樣的汽車軸承都造不出來」,這是怎麼回事是空穴來風?
看到韓寒提出這樣的質疑,很多人表示不解,既然中國連一個像樣的汽車軸承都造不出來,是不是對於構造複雜的發動機更造不出來呢?其實這些話並不是真的,中國是能夠造出自己的發動機的,中國不僅能造汽車發動機,而且是製造技術水平越來越好。但是韓寒的那句中國連一個像樣的汽車軸承都造不出來,甚至一個螺栓也造不出來的說法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韓寒的質疑是真的,但是當我們說一個東西能造出來到底是什麼意思?這要分幾個方面來理解,一臺汽車和一臺汽車發動機的生產,其實是由許多零件通過很多道工序組成的。我們說能造得出來,指的是我們擁有自己的生產線,能夠生產出最後的成品交付給客戶。但對於構成最終成品的零件以及半成品來說,往往很大一部分是從其它供應商那裡買來的,這就好比你去做一個漢堡,你可以說自己能做出漢堡來,但是漢堡裡的肉肯定不是你養雞或豬牛獲得的。
這時候就有一個問題出來了,如果東西都是從國外買的,那還算不算中國自己造出來的呢?就比如拿一個發動機來說,如果我們國內只是自己生產了幾個關鍵零部件,並進行了組裝測試,最終拿出成品交付客戶,而其零部件有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是有國外企業所生產的,那我們此時是應該回答「能造的出來」還是「造不出來」呢?這確實是個問題,那麼有人會說為什麼一個小小的螺栓早不出來呢。難道它其中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弄明白一個關於製造的常識,那就是當我們說我們能造得出來一個東西的時候,通常指的是造出這個東西我們能賺錢。如果一定要舉全國之力造一個螺栓或一個汽車軸承,其實這絕對是沒有問題的。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去國外進口這些零部件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國外的造價更低,成本更低。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我們不得不選擇國外的產品。
既然汽車大部分的零件都是外面買回來的,有人就說了如果把所有的零件都從國外買回來,是不是也能做出像寶馬那麼牛的發動機和保時捷那樣好的汽車?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首先即使你想買也未必能買得到,零部件的生產需要包括生產線在內的各種投入,這個投入資金往往不是小數目,如果沒有一定的需求量,後期的價格肯定降不下來,這樣幹的就是賠本的買賣。其次絕大部分零件尤其是關鍵零件是由汽車廠家和供應商共同研發,共有智慧財產權,如果想買人家的獨門利器豈不是痴心妄想。
所以說技術專利的產生,在車企研發投入方面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們通過2018年全球車企投入排行榜就可以發現,投入最大的車企正是那些在全球最賺錢、實力最強的車企,比如大眾全年投入158億美元位列第一,豐田100億美元位列第二。這樣一對比很多車企投入的總額可能還不及大眾的零頭,那麼人家投入大回報自然高,這是成正比的。總的來說,像中國能不能造出一個什麼什麼東西的話題,想要說清楚還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所以要想品牌實力得到增強,研發投入方面是不能吝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