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 複雜世界的簡單法則 (英)傑弗裡·韋斯特 著 張 培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6月出版
⊙馬 維
如果有人問你:「生命是什麼?」你會怎麼回答?有的人也許會說,生命是所有生物都有的存在形態。但那形態又是什麼?還真不好概括。生命,或許是宇宙中最複雜、最多樣化的現象。據統計,地球上有超過800萬種生物,它們形態不一,最小的細菌質量不足1皮克(相當於一萬億分之一克),而最大的動物——藍鯨則重100多噸。況且,每個物種從孕育、出生、繁殖和死亡,都千差萬別。有些細菌只能存活1小時,而有的鯨類,則可活100年之久。
多年前,如今的搜狗公司總裁王小川讀到了一本名為《複雜》的書。據他後來說,這本書徹底顛覆了他此前的宇宙觀,也讓他從更深廣的視角出發去理解「生命」這個概念。如今,有本書從物理學視角出發,闡明生命存在和運行的規模法則。這本《規模》的作者傑弗裡·韋斯特是年近八旬的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全球複雜性科學研究中心聖塔菲研究所前所長。他講述了他眼中的「規模」問題,對一切生命體的巨大影響力。他不是簡單把生命體定義為生物的生命,還把具有和生命體相似特徵的企業,以及城市,定義為生命體的一類特殊而有趣的形態。這位老而彌堅的科學家想像力之充盈,簡直能讓年輕人都望塵莫及。難怪《時代周刊》要將他列入「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
從神奇的「奇普夫指數」說起
在物理學中,有個很有意思的定律,它的意思是說,任意翻開一本以拉丁字母寫成的書,把單詞出現的頻率按降序排列,每個單詞出現的頻率,與其出現次數的名次之間,存在著一種特定的反比關係。這個定律說明,只有極少數的單詞會被經常使用,而絕大多數單詞,則很少被提及。其實,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二八定律」。再比如說,每一次流感疫情爆發之後,統計數據都表明,隨著流感病毒在全球的蔓延,如果感染人數增加一倍,那麼被感染的國家可能只增加不到30%。
那麼,這些看似巧合的現象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關聯關係呢?這正是韋斯特在他的這本書裡所要討論的問題。韋斯特把系統增長中存在的這些關聯關係,進而在更廣泛的範圍和更普適的意義上討論,研究各種事物和系統,如何隨著規模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以及它們所遵循的基本法則。韋斯特的研究,構建了一種可量化、可預測的框架,以幫助人們了解世界的意義,以及事物之間是如何呼吸影響並生長的。《規模》所揭示的這個複雜世界背後的普適性簡單規律,值得我們每一個對廣義的「生命體」、對未來充滿好奇心的讀者去細細品讀、思索。
《規模》這個書名,其實還可以譯為「尺度」。韋斯特認為,如今的時代,萬物相連,帶來複雜性的急劇增加,動物、植物、生態系統、城市和公司,其中的幾乎任何可量化的特點,都與「規模」存在著同樣可量化的規模縮放關係。而且,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看起來似乎處於不同層次的事物之間,都有著極為相似的運作方式,其組織、架構和發展,也表現出了驚人的系統性規律和相似性。
比如,數字四分之三看似平淡無奇,對生命體卻幾乎是命門。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生物學中有個「克萊伯定律」,說的是生命體的代謝率隨著體重的約四分之三次冪不斷變化。也就是說,體重差不多是老鼠的一萬倍的大象,其代謝率(即維持大象存活所需要的能量)只是老鼠的1000倍。更令人稱奇的是,這類法則不僅適用於代謝率與體重之間的關係,還適用於包括心率、壽命、線粒體密度、樹木高度等所有與生物數量和生命歷史相關的事物。
有人也許會問,知道這些冷知識有什麼意義呢,除了滿足一下人類、尤其是科學家身上那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之外,又能帶給宇宙生物多少有意義的東西呢?有,而且在關鍵時刻意義重大。在《規模》裡,作者就提到了一組科學家因未注意到「克萊伯定律」,採用簡單線性思維而造成大象意外死亡的慘痛案例。為了測試一種名叫LSD的致幻劑對大象的作用,科學家以貓的體重和用藥劑量為基礎,測算大象用藥劑量。他們認為,大象體重大約是貓的600倍,大象使用致幻劑的劑量也該是貓的600倍,這最終導致了大象的死亡。這就是一次沒有意識到規模法則的結果。而按克萊伯定律,當生物體重量變為原來的600倍時,代謝率卻沒有提到相當於原來的600倍的水平,而只相當於貓用藥量的121倍。
類似的現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能觀察到。比如,很多時候,經過一番運動,大人已很累了,而孩子仍在不知疲倦地活動,這就是因為小孩子體重輕,他們的相對力量比大人更強。
造船也是同理。據一位叫布魯內爾的英國工程師估算,如要把載貨量增加到原來的10倍,那麼只需相當於原來的4.6倍的動力就行了。這也就意味著,船越大,每一噸載貨量所需要的動力就越小,這就是「規模經濟效應」的最佳體現。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現在的貨輪和郵輪都儘可能地往大裡造,越大越好。可見,規模對事物程度乃至性質的改變,是普遍存在的,可說是物理學的底層法則之一。
早在400年前,伽利略就在很多事物的存在和運行中就發現了這一法則。他說,一隻小狗能背起兩三隻與它自己體重相同的小狗,但一匹馬卻駝不動一匹與它體重相等的馬。
企業與生命體的相似性
而如果把韋斯特強調的這種規模法則,運用於對企業的觀察上,也是同樣有效的。因為企業和生物的生命,的確具有很多相似的屬性:人有生存欲望,企業也有;人體內有細胞的新陳代謝,企業內部也有員工的流動;人會面臨肥胖的問題,企業規模變大之後,同樣也難以避免結構的臃腫;人類會生育繁衍,企業也可通過孵化子公司等來「繁殖」。而在韋斯特看來,企業和生命體一樣,也會受到來自規模經濟的主導——在生物學中,生物體停止增長,是因為能量供應無法跟上細胞的維護需求;而企業,據統計,美國上市公司無論何時上市,都會有一半在10.5年內消失,最常見的原因是被併購。「正如所有生物體必須死亡以使新生物體綻放一樣,所有的公司都必須消亡或改變,以使新的創新物種能夠繁榮發展。」
而韋斯特對企業死因的分析則表明,規模是決定企業壽命長短的重要原因。就像生命體會因為規模大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代謝率和壽命一樣,如果把企業的收入和支出看成是企業的新陳代謝,那麼,很正常的,如果一家公司的收支無法經受市場波動的影響,就有可能會消失。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企業發展的一般規律體現為:在企業創辦初期,企業規模的增長相對較快,就像剛出生的嬰兒,但隨著企業規模的增長,以及維護企業運營的支出規模的增長,企業發展的增速就開始放緩。到了發展成一定規模的企業之後,基本規律是,企業規模越大,維護企業的開支也就越大,這時的企業看似很強大,其實可能比初創時更脆弱,更經不起風吹草動。
是什麼摧毀了企業
曾有無數管理學家研究企業消亡原因,不能不說,韋斯特的論述,是很能讓人信服的。他的結論是:凡經營到一定規模的成熟企業,絕大多數都是採用自上而下的嚴格管理,努力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以期實現利潤最大化。但是,當企業在追求通過所謂「高效」管理來保持一定利潤率時,他們其實是在以今天賺快錢的方式犧牲了企業未來的生命。
所以,在韋斯特看來,企業流行的那套流程管理模式,實際上正是促使企業快速僵化的罪魁禍首。面對變化多端的市場,流程的應變能力,遠比生活在現實中的、靈活多變的個體差得多。此外,還應強調研發,雖然這看起來註定不是高效的,但沒有研發,就像生命體缺乏更新體驗的機會,企業活力就會逐漸喪失,新陳代謝也會不足,最終將瀕臨死亡或者被吞併。據韋斯特的調查,隨著企業規模不斷增長,分配給研發的相對資源,總會系統性地減少,與之形成對比的,則是管理開支的增加。這種規律性現象,也解釋了很多企業最終消失的原因。
至於如何克服這些普遍存在的老企業病,韋斯特的建議是,去流程化、控制規模,對企業的存續非常關鍵,因為臃腫不堪的人事制度和繁瑣無用的流程,實在是會讓企業的新陳代謝負擔變得毫無必要地沉重。
那麼,那些大企業該這麼辦呢?在韋斯特看來,應去學習那些去中心化的超大型城市的發展經驗,讓自己更像一個包容開放的生命體,鼓勵不同的想法和創新,而不是為了管理的方便,隨意打壓那些有意思的、可能引領企業未來的想法和做法。這樣的模式看似低效,實則充滿了創新精神和生命活力,在實現規模效應的同時,能最大限度延遲衰老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