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圖書是學術共同體特定成員之間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為了提升交流的效率和水平,學術圖書一定要通過形式細節上的處理,來幫助讀者儘可能地實現閱讀的便捷、徵引的規範、檢索的高效與準確。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學術出版機構和學術圖書編輯的價值所在。在這些方面,歐美學術出版界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規範或者約定俗成的做法。但由於受到學術傳統的影響,加之與國際學術界的大面積交流起步較晚等原因,我國的學術圖書出版普遍存在一種忽視形式和細節的傾向。本文通過隨機抽樣與比較的方法,提出一些歐美同行在學術圖書製作的結構和形式細節上值得我們借鑑的做法。
筆者調取來自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北京大學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鳳凰出版集團、人民出版社等國內在社科學術圖書出版方面具有重要影響的十多家出版社近5年來出版的學術圖書30種(其中翻譯圖書10種);同時,提取了來自SAGE、Pearson、Willy等歐美著名的學術出版社的學術圖書10種。通過對其形式和細節的比較,筆者發現,國內的學術圖書存在這樣幾個問題:1)在學術圖書的要件上存在明顯的缺陷,比如,一些書沒有前言,相當一部分書沒有獨立的致謝、索引,以及專家或者編輯的推薦語言;2)正文前輔文頁碼未與正文頁碼在標註形式上做有效區分;3)目錄處理過於簡單,幾乎沒有著作列出重要圖表或資料目錄;4)較少使用圖表佐證或闡述觀點,或者對於圖表的編排僅做簡單隨文處理,缺少位置和細節的考究。
一、 輔文結構應力求完整
學術圖書的第一要義是要實現學術觀點在共同體中高水平的交流。而要實現此目的,除了要通過書稿正文詳盡地闡明內容之外,還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輔文來進行輔助。一般來說,學術圖書應具備一些基本的輔文,如前言、致謝、目錄、參考文獻、索引、作者介紹、同行專家的推薦或評論等。通過對國內外學術圖書在輔文要件上的簡單比較,筆者發現,國內出版的學術圖書在致謝、索引、同行推薦這三個方面存在明顯的缺失。在筆者調查的20種國內原創學術圖書中,沒有一種有獨立的致謝,有同行專家評論或推薦的有16種,但其中13種是屬於他人寫作的代序,僅有3種書有同行推薦意見並將其放在了扉頁或者封底的顯眼位置,並有明確的推薦人落款。而在專題或人名索引的製作方面,國內學術圖書的缺失就更為嚴重,在20種國內原創的學術圖書中僅有2種書有明確的專題索引。在10本譯著中,有獨立致謝的為6種,有明確的專家或編輯推薦的為8種,有索引的為6種。雖然譯著的情況稍好,但與歐美國家的同類書相比,我們依然有明顯的差距。因此,筆者推斷,國內譯著中有一部分沒有索引或者獨立致謝、明確的專家推薦意見的,很可能是在國內出版時被出版社或者譯者因為某種原因刪除了。
那麼,這種缺失是合理的麼?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一) 獨立致謝蘊含了豐富的信息
獨立致謝雖然只是一兩頁簡短的文字,但其中包含的意義卻非常重要。首先,致謝作為獨立輔文放在正文之前,而不是簡單地作為前言的補充放在前言的最後被順帶提及,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作者對致謝對象的尊重。其次,致謝不是簡單地感謝一下幫助作者在著作完成過程中做了什麼的家人或朋友,還應該特別關注對一些重要同行的致謝。比如,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某位專家重要的觀點或資料上的幫助和啟發,由於在一般的參考文獻中不足以表達作者的謝意,因此需要在這裡特別提出來。在這裡表達的不僅是謝意,而且從一定程度上說,也是公開聲稱對致謝對象學識上的認可。最後,學術圖書一般都要經過重要的同行評議,因此,在著作出版時,在致謝中特別對參與著作評議的專家表示感謝,不但表明了對審議人的感謝,某種意義上也為本著作提供了一個形式上的權威性與合法性。正因為致謝包含了以上的諸多意義,因此,其在一本學術圖書中並非可有可無。
(二)索引是必不可少的檢索工具,在當今學術環境下尤為重要
學術圖書最常見的索引大體有文獻引證索引或引文索引、關鍵詞索引、主題索引和人名索引等四類。引文索引是對在研究或寫作中使用過的全部或主要文獻所作的目錄,其典型形式是「參考文獻」。引文索引是指向論著以外的文獻的,而關鍵詞索引和主題索引、人名索引都是指向論著自身的。[1]近些年國內原創的學術圖書都有參考文獻,而且也越來越規範了,因此這裡不做贅述。但是,對於要求作者和出版社編輯做更多細緻工作的主題索引,國內學術圖書卻存在著嚴重的缺失。武漢大學2011年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國內學術圖書中有索引的僅為3%。[2]學術圖書正文之後的各種索引,一般都具有「指引」的功能,它向讀者指明某一具體內容在書中的具體位置。正是學術圖書索引的這種「指引性」功能為學術圖書在學術共同體中相互徵引,進而高效率地交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當學術圖書的主題索引缺失,或者將其簡化為英漢名詞對照表時便將 「指引」功能抹殺了。
當今,兩個新情況的出現尤其對製作規範、嚴格的主題索引提出了要求。其一,面對海量的學術信息,學術共同體的成員特別需要高效、準確地定位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二,計算機或網絡檢索的普及,離不開清晰、準確的主題詞。從一定程度上講,在當今的學術環境下,誰掌握了更有效的檢索工具和檢索能力,誰將更容易佔據學術的制高點。
(三)同行推薦與評論不能游離於著作之外
專業而精到的同行或編輯推薦和評論,在歐美的學術圖書中幾乎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絕大多數都放在圖書的封底等顯眼位置。這種評論或推薦語言都會直指該著作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尤其是對其創新之處給予明示。這種方式不但能夠提升學術圖書本身的權威性,增加讀者閱讀的興趣;而且這種簡明扼要的推介也為讀者的閱讀指明了方向,提升了閱讀的效率。不可否認,這是作者和著作本身與讀者交流的一條捷徑。但我國的學術圖書很少有非常專業的同行或編輯推薦,即使有,也大多採取了「他序」的形式,而這種他序大多又是學界前輩或者作者的老師所作,難免落入極其感性的褒揚、鼓勵的窠臼,游離於著作本身之外,更多地體現的是一種作者對他序作者的尊重和他序作者對於作者的提攜,似乎與讀者無幹。
二、形式細節應力求精細
圖書的內容毫無疑問是作者的語言和思想,而形式則是以出版社編輯為核心的出版團隊所賦予的。如果說內容是作者的語言,那麼形式則是編輯的語言。作者的語言——內容,決定了向讀者傳遞什麼信息;而編輯的語言——形式,則決定了信息傳遞的效率和準確性。對於以學術交流和徵引為主要目的的學術圖書,形式尤為重要。[3]學術圖書形式在宏觀上包括圖書的封面、大的標題層級處理等,而微觀層面則包括正文行文中的圖表處理、目錄等輔文的精細化處理等。
由於學術圖書最終是要精確地服務於學術同行的交流和徵引,所以僅僅做好宏觀的整體裝幀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在微觀層面的形式上下更大的功夫。通過對來自我國及歐美國家的近40種學術圖書的比較,筆者發現,在學術圖書製作的微觀形式和細節方面,我們有三個地方有待改進。
(一)正文前輔文的頁碼與正文頁碼的合理區分
正文前輔文主要包括前言、致謝、目錄,有些還有序、出版說明、作者簡介等。輔文是一部學術圖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傳達了理解圖書內容的重要背景信息,而且越是經典的、不斷再版修訂的學術圖書,其輔文所隱含的背景信息越豐富和重要。由於其往往攜帶了重要且極有可能被徵引的學術信息,因此,我們在製作圖書的時候就要為徵引這些信息,尤其是其他讀者檢索這些信息提供儘可能的方便。
筆者在對國內的學術圖書與歐美同類書做比較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差異。在筆者搜集的30種國內的學術圖書中,其中2種書採用了羅馬數字標註正文前輔文的頁碼,並且這2種書全部是引進版的圖書;而筆者調查的10種歐美學術圖書則無一例外地採用了羅馬數字的形式標註正文前輔文的頁碼。也許在很多讀者(甚至出版人)看來這是一個習慣或者完全沒有意義的區分,包括筆者本人一度也這樣認為。但是,一封讀者來信徹底改變了筆者的看法。某次,筆者收到一個讀者的來信,信中說筆者作為責任編輯的《案例研究:設計與方法》(萬卷方法)第8頁上將狄爾泰的名字誤譯為了「狄爾茜」。筆者立即調取樣書進行自查。但奇怪的是,在反覆閱讀了第8頁的內容,甚至把前後文都看了之後,卻怎麼也找不到這個地方。最終,我們通過對電子稿件的全文檢索才在前言第8頁上找到了「狄爾茜」。由於該書前輔文頁碼都是按照和正文一樣的阿拉伯數字排序的,所以讀者自然就這樣指出了。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對於正文前輔文頁碼採取與正文頁碼相區別的標註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二)目錄要能夠為讀者提供清晰的結構,並對重要信息做出提示
學術圖書的目錄對於讀者而言有兩個重要的作用,第一,使讀者一目了然地看清全書的框架結構;第二,使讀者能夠進行有效的檢索。一般學者在購買學術圖書時都會仔細審讀目錄,因為從目錄中他們可以判斷是否有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可以基本搞清楚書的大體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
國內的學術出版社在處理學術圖書的目錄時總是傾向於簡單羅列,羅列到二級標題或三級標題。這當然是最基礎的處理方式。但通過對大量歐美學術圖書的學習,筆者認為在學術圖書目錄的處理上還有幾點需要注意。
1. 區分簡要目錄和詳細目錄
對於一些體量比較龐大,且目錄層次繁多的學術圖書,歐美的同類書大都採取上兩個目錄的辦法,其一為簡明目錄,一般只上一級標題;其二為詳細目錄,一般要上本書所有的標題層級,使目錄儘可能地詳盡。首先通過簡明目錄,使讀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到本書最主要論及的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其次,由於詳細目錄把每一個專題下面要論證的標題都羅列出來了,並且在排版形式上往往採取一級一級標題逐級提行的做法,這樣每個大標題下面就形成了樹狀的標題關係圖,讀者不但能夠看清其間的邏輯關係,而且也能快速地看到具體討論的問題,這種處理方式大大縮短了檢索的時間。
2. 增加專題目錄
一本嚴肅的學術圖書總是離不開重要的圖、表,或專題資料框來輔助作者的觀點,有時這些圖表或資料框是難得的資料,它們是作者本人的「獨特收藏」,對於讀者的吸引力甚至大於正文的內容。但由於這些內容總是隱藏在正文中,在正文目錄上無法體現,因此,為了確保使讀者第一時間關注到此類信息,歐美的一些學術圖書增加了專題目錄,比如圖表目錄、資料框目錄等。
當然,無論是區分詳細目錄和簡明目錄,還是是否增加專題目錄,都是從一本學術圖書本身的特點,以及編輯對於讀者閱讀需求的判斷出發的,並不苛求。
(三)圖表豐富而清晰
學術圖書對於一些重要的觀點、資料,通過圖表的形式進行直觀、簡明扼要的呈現是很必要的。很多時候,圖表是正文行文內容的進一步精煉提取,即圖表所呈現的內容在行文中都有體現,只不過圖表使其進一步清晰和醒目。正因為圖表的這個特點,國內的一些作者或出版社的編輯錯誤地以為圖表是可有可無的,甚至是累贅,將其略去了。在調查的20種國內原創的學術圖書中,其中13種書全書圖表少於10幅,更有2種書一幅圖表也沒有。反過來,無論是國內引進自歐美的學術圖書(10種),還是國外原創的學術圖書(10種),每種書的圖表數量都遠遠超過了10幅。這些圖表有些僅僅是通過一些簡潔的線條關係來呈現某一個概念或理論的邏輯聯繫,有些是通過圖表來體現資料之間的對比關係,還有些是對於某一類數據資料的簡單呈現,等等。這些圖表所呈現的內容雖然在正文中都作了陳述,但是通過圖表再現卻大大方便了讀者的理解。
圖表的水平體現了作者對於自己學術成果的提煉水平,以及作者是否能夠從與讀者交流的角度對作品打磨。而在排版設計的製作環節該如何更精細地呈現這些圖表則體現了一家學術出版社和學術編輯的專業水平。在歐美學術界流行的APA格式、芝加哥格式等學術寫作的基本規範中,對於圖表的處理有著非常嚴格和系統的規定和要求,甚至有學者專門寫作了《如何呈現你的研究發現:表格製作實踐指南》[4]《如何呈現你的研究發現:圖片製作實踐指南》[5]等非常專業的指導書籍。非但如此,在學術圖書的排版上,他們也非常注意對於圖表位置的合理安排,不只是簡單地隨文行走,而要在不打斷正文敘述的情況下,保證閱讀的整體感、流暢感和節奏感。其中有兩個技巧很值得我們學習。其一,在可能的情況下,圖表儘量不要出現另面,更不要出現另頁的情況。圖表的信息往往有比較的性質,或具有連貫性,一旦出現斷裂,勢必不利於讀者的閱讀。其二,圖表在一個頁面上的位置應儘量靠頁面最上端或最下端,從而避免正文的行文被攔腰割斷,這樣就保證了正文閱讀的連貫性,也能夠使圖表在形式上凸現出來。這兩個小的處理技巧看似非常簡單,但卻體現了編輯工作的細緻和專業,體現了對於讀者閱讀便利性的關懷。遺憾的是,在國內的學術圖書中,圖表被簡單地隨文排版,將圖表或行文攔腰斬斷的現象比比皆是。
三、結 語
一本學術圖書事實上是通過兩種語言與讀者交流——內容的語言和形式的語言。內容的語言是作者所呈現的材料及所要表達的觀點,而形式的語言則包括了附著在正文內容上的附件的完整性、內容的呈現細節等,這些則需要編輯為讀者提供極其專業的指導和幫助,一定程度上講這也是學術編輯存在的價值。如果一名專業的編輯能夠將這種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毫無疑問將極大地豐富學術圖書的語言,提高交流的便利性,自然這也是在提升學術出版社和編輯自身的價值。(雷少波)
參考文獻
[1]楊昌勇.學術論著注釋和索引的規範與功能[J].中國社會科學,2002(3).
[2]謝壽光.中國學術出版:現狀、問題與機遇[J].出版發行研究,2013(5).
[3]胡紅亮.學術規範是提升學術圖書可信度的前提[J].出版發行研究,2013(3).
[4]尼科爾,皮克斯曼.如何呈現你的研究發現:表格製作實踐指南(萬卷方法)[M].張明,等,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
[5]尼科爾,皮克斯曼.如何呈現你的研究發現:圖片製作實踐指南(萬卷方法)[M].張明,等,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
版權信息
內容來自 《出版發行研究》2014年7月刊
廣告
總有一個人或是一個故事,一段經歷,甚至是一句話,擊中你,撩撥你,讓你輾轉反側,又或狂喜舞蹈,讓你如遇知己。與大家分享你喜歡的任何作家以及打動你的原因,便有機會獲得由青橙文化提供的《鳥看見了我》精裝珍藏版。另有機會提前閱讀阿乙下一本新作隨筆集《陽光猛烈,萬物顯形》。名額有限,複製網址到瀏覽器參加: http://t.cn/RPDZo3V
做書,專業的出版文化傳播者,微信號:ipublishing回復關鍵詞查看對應內容:
關於做書|入行指南|經驗之談|吐槽|轉行案例|編輯手記|出版人|沈昌文|張立憲|劉瑞琳|黃明雨|王思迅|汪家明|劉景琳|安德列·西弗林|胡曉東|姜峰|左志堅|設計|原研哉|朱贏椿|聶永真|楊林青|王志弘|佐藤可士和| 書店|誠品|PAGEONE|先鋒|彼岸|方所|吳清友|錢曉華|劉蘇裡|鍾芳玲|營銷|文案|微信運營|微博運營| 發行|運營管理| 大數據| 數字出版|kindle|豆瓣閱讀|拇指閱讀| 眾籌出版|網際網路|電商|噹噹|亞馬遜| 暢銷書案例|出版研究|出版觀察|行業數據|書單|書評|招聘|
點擊閱讀原文或點擊頭像查看歷史消息
投稿、轉載或商務合作,請發郵件至:ipublish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