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2020年秋季剩無幾日,馬上就要「立冬」了。立冬是24節氣的第十九個節氣,每年11月7日或8日就會如期而來,而今年是11月7日,農曆9月22。
立冬是緊隨霜降之後的節氣,立,即為開始,而冬則是終了、結束,自此,萬物收藏,秋幹少雨的氣候漸以結束,而寒冷冬季開始了。此時,我國大部秋熟作物已收割完成,越冬作物也陸續播種完畢,秋忙時節算是基本結束了。
作為秋冬交替的重要節氣,立冬自然有許多相關農諺俗語,大多都是歷代農民通過立冬這一天天氣如何,來預測整個冬季,乃至來年春天天氣變化走勢的,就像「立冬晴,一冬凌」,是說立冬晴天,整個冬季就會很冷,冷冬出現的可能性大。除了反應冬天冷的外,也有表示冬天比較暖和出現暖冬的,比如,「立冬沒有霜,春來地光光」,說得就是如此。
「霜」是地面水汽由於溫差變化遇冷空氣凝結而成的白色晶體,它的形成不但需要溫差帶來溼氣,而且也要有足夠的低溫,在霜降節氣本應該出現的霜,立冬了仍然不見,不得不說天氣很暖和,該年會是一個暖冬。這句俗語字面意思是說,立冬沒有霜形成,春來之時,農田光禿禿沒有什麼東西,而實際反應的是,暖冬給農作物生長帶來的影響。何為暖冬呢?暖冬咋就不好呢?
暖冬,指的是當年12月份到次年2月份,平均氣溫高於常年值0.5℃時的冬季。雖說暖冬能讓人舒適,不必承受嚴寒之苦,但對農田是不利的。
俗話說,該熱不熱,五穀不結,該冷不冷,難成年景。眾所周知,冬季的嚴寒能夠除病菌,將埋藏於土壤中的蟲卵殺死,有效減少來年病蟲害發生。而暖冬出現,不但不能除蟲卵,還會使整個冬天多乾旱、少雨雪,滿足不了過冬作物所需之水,這對作物生長很是不利,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說得就是這個道理。當然了,冬天氣溫高過暖,還會使過冬作物提前旺長,在不該生長的季節裡徒長,自然也沒有好處可言。
除上述之外,暖冬出現極容易導致來年春天「倒春寒」的出現。春回大地,天氣變暖,本該是萬物復甦生長大好時節,冷不防一次倒春寒降溫,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影響。就像今年頻發的倒春寒低溫災害,不知減產了多少農作物,讓農民頗受損失。
由此可見,「立冬不見霜,春來地光光」,所反應的暖冬,是不好的。在全球變暖環境下,暖冬出現是十有八九的。不過,受「拉尼娜」的影響,今年應該是一個冷冬,但拉尼娜也是不正常天氣現像,對農業生產會產生怎樣影響,也不好說。對此你是如何看的呢?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