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餐飲行業流量選手,海底撈可以說是自帶熱搜體質,每次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掀起輿論熱潮。
這不,前不久剛漲價失敗的它,又憑藉一家麵館闖入消費者視野,成為大眾熱議對象。
海底撈進軍快餐領域
近日,海底撈將賺錢目光瞄準快餐行業,開了家名為「十八汆」的麵館。
究竟是什麼樣的神仙麵館,能引起海底撈注意,讓其也忍不住冒險闖入快餐領域?相比普通麵館,十八汆有何特別之處?
據品牌君了解,十八汆身上有兩大亮點。
其一,全自助的用餐模式。
在十八汆店內,消費者用餐步驟是這樣的:先取餐盤,再挑選小菜,然後選擇澆頭,最後結帳。一共4個步驟,都是自助完成。
不排隊的話,顧客從進店到吃上面只需花費短短幾分鐘時間。
如果你對海底撈略有了解,應該就知道,從前兩年開始部分海底撈餐廳已邁入「全自動」時代。無論是備餐還是取餐送餐,都由「機器」代替「人」操作完成。
十八汆與海底撈在經營思路上,也算是不謀而合。
其二,極高的產品性價比。
從曝光出的菜單圖來看,十八汆店內多數產品價格在10元至20元之間,性價比感人。
超高產品性價比,決定了十八汆是個「不設門檻」,受眾範圍極為廣泛的快餐品牌。
除這家麵館外,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海底撈還收購了一家中餐廳。
這個火鍋圈網紅品牌想要轉型的心,似乎已經昭然若揭。
單打獨鬥時代已經過去?
受近段時間特殊情況影響,包括海底撈在內不少實體餐飲企業都感受到前所未有壓力。
品牌君猜測,這就是促使海底撈們下定決定擴充品牌線的一大重要原因吧。
一個企業僅靠單個品牌支撐,是件很危險的事。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變幻莫測市場中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收購品牌從某種角度來說能讓企業降低經營風險,擴大受眾覆蓋面,提升品牌綜合影響力。在品牌圈,不少企業都是響噹噹的「收購」狂魔。
比如,雀巢。
大概三十多年前開始,靠賣速溶咖啡聞名全球的雀巢就開啟了它轟轟烈烈的併購之路。
1998年,雀巢收購太太樂80%股權;1999年,雀巢收購廣東冷凍食品公司97%股權;2010年,雀巢收購礦泉水品牌雲南大山70%股權;2012年雀巢收購知名糖果品牌徐福記……
還有我們熟知的銀鷺、豪吉雞精、惠氏奶粉等品牌,都與雀巢存在著千絲萬縷聯繫。
截至2019年,雀巢全球範圍內共收購超2000個品牌。憑藉多品牌戰略,雀巢在2018年時候就已佔據「世界500強」第22名位置,領先一眾食品集團。
縱觀各大排行榜上位於前列的企業,幾乎旗下都有數個品牌保駕護航。
看來,單打獨鬥時代已經過去。
當然,這並不代表海底撈們就一定能靠著多品牌戰略完成品牌升級,讓企業邁上新臺階。
畢竟想要通過收購操作擴大企業規模,實現業績新增長,最終卻「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企業也不在少數。
收購麵館於海底撈而言是不是個聰明決定,十八汆的出現會不會讓「網紅品牌」海底撈變身為「知名集團」海底撈,目前還需要打個問號。
你看好海底撈的快餐之路嗎?你覺得靠買買買是否真能讓品牌業績實現質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