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原有賽道優勢,海底撈、西貝等涉足快餐是機會還是坎坷?

2020-12-25 界面新聞

文|筷玩思維記者 陳敘傑

關於西貝未來的發展規劃,賈國龍對外表示,我們在快餐行業探索了5年多,研發經費已經投入了一個多億,快餐品類將成為西貝未來增長的第二曲線。

對此,西貝推出了繼酸奶屋之後的又一子品牌:主打快餐的「弓長張」。

在西貝以外,我們還看到,海底撈的新快餐品牌「十八汆」也在近期開業,在距離十八汆8.5公裡外,有一家背靠旺順閣的「旺旺旺小廚」快餐店也剛落地不久。

有意思的是,上述這三大正餐品牌近期都孵化了新品牌、都瞄準了快餐行業,快餐這一行業會如西貝所說將成為正餐品牌布局的第二曲線嗎?這三大正餐品牌「染指」快餐意欲何為?

我們還得思考,布局快餐是正餐品牌發展路上的「優質戰略」嗎?最後,誰才能真正笑傲快餐江湖?

餐飲副牌各有各的問題,成為第二曲線沒那麼容易

我們先來具體看看這三個新品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各自又有什麼樣的性格。

1)、海底撈的十八汆價格這麼便宜,會不會陷入兩難困境?

十八汆的股東為新派(上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新派又是海底撈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我們可以姑且認為是海底撈布局了「十八汆」這個品牌。

十八汆於2019年11月17日低調開業,主要產品是麵食,同時附帶一些早餐、飲品、小吃、甜點等,雖然首店位置在超一線城市的北京酒仙橋(四環),但定價卻讓人認為好像是回到了三四線城市,如打滷面、醬拌麵的定價在9.9元到15元區間內,奶茶價格在5元到13元區間,甜品和小吃價格更低,基本人均20元以內可以點一杯奶茶、一份炸醬麵、一個雞腿等(還是起步階段,不排除未來會有更高價的新產品)。

從門店體驗看,這家80平米的小店提供了42個餐位卻僅配5個員工,顧客得自主選餐、自主結帳,最後還得自主收盤。

十八汆用的是蜀海供應鏈的成品,做到了去廚師、提效率,但同時也意味著這不是一家「正經的快餐店」,更意味著,每一位進店的顧客都在向體驗妥協。

從人性和體驗的角度評估,十八汆制定的規則是否會被打破,這是個問題,如顧客是否將持續自主結帳、自主收盤?如果顧客不遵守規則,這也意味著前期評估的成本將進一步增加,更可能面臨經營的亂套。

再者,平質且以價格誘惑為主的「性價比」能否持續打動顧客?這最終指向了一個兩難困境,要麼持續引爆要麼死。

2)、西貝的弓長張重視程度夠高了,這一次會不會是西貝副牌路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西貝在快餐行業花了一個億的「經費」,估計還得算上前幾個已經下線了的副牌,如燕麥麵、麥香村、超級肉夾饃,包括尚在營業的酸奶屋。

2017年賈國龍說,「不幹不知道,一幹嚇一跳。快餐水太深,要迷途知返。」

2020年賈國龍說,「快餐投了一個億,今年一定成。」

早前的時候,賈國龍也說過,「要用下半輩子的時間去做快餐」。

賈國龍對快餐行業這樣的執著,我們可以將之稱為熱愛。我們也希望西貝能像自身在正餐行業的建樹一樣,做出一家真正的好快餐品牌,以改變快餐行業固有的格局。

賈國龍又說,「要解決隨時隨地吃一頓好飯的社會問題,它應該是一個國民食堂,滿足男女老幼多樣化的用餐需求,而不只是一家麵館。」

西貝拆的是一個「賈」字,弓長張拆的是賈國龍妻子張麗平的「張」字,由此可見西貝對弓長張的期待與認真度。

弓長張的特點是「無門檻」、「無菜系」,涵蓋了平價快餐和品質快餐兩大細分子品類,遵循的理念與十八汆相反但與西貝相同,走的是「開放現炒」,核心是「下飯菜」,簡單說就是要有品質感和鍋氣的好吃!這是一家主打33道菜的國民食堂。

由於弓長張還沒開業,我們只能做出以上表述。

唯一的可見要素是:從取名看,西貝太過於重視弓長張,可能會導致將來死磕這個品牌,做得好則功成身就,而弓長張也可能成為西貝副牌路上的終結者。

3)、旺旺旺小廚目前發展中規中矩,未來如何尚不好判斷

說起副牌,旺順閣也有不少(旺順閣海鮮廣場、經典和牛火鍋、披雲徽宴、提督、嚮茶),但旗下副牌均未有引爆市場的發展勢頭。

和西貝刀砍副牌的方式不同,旺順閣的其它副牌均還「活著」(也有已關停子品牌,如椒瀾)。

在旺順閣看來,可能其它副牌未達預期,於是近期又推出一個新的快餐品牌,名為旺旺旺小廚,經營的品類為快餐、早餐,消費額為3到40元不等,早餐套餐為16元至22元,快餐單點為22元至36元不等。

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在線下門店招牌上,其將「旺」字作為品牌識別圖形,後綴為「旺旺小廚」,這讓人不知道該稱之為旺旺旺小廚,還是旺旺小廚。

品牌方對外的稱號為「旺旺旺小廚」,三個旺雖然寓意不錯,但在文化落地與傳播時卻有少許「不雅」。

從點評信息看,顧客稱之為「旺旺小廚」,該品牌名也與多數山寨店同名,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旺旺集團旗下的餐廳。

據筷玩思維(www.kwthink.cn)實際探店後發現,旺旺旺小廚走的是中小店模式,由顧客進店自主掃碼點餐,服務人員僅有2到3人。第一家旺旺旺小廚背靠旺順閣經營,兩家僅一牆之隔,未來這個快餐品牌如何布局,旺順閣方面並未透露。

該店從去年12月開業以來,一直中規中矩,也未有引爆的態勢出現。

對比弓長張、十八汆和旺旺旺小廚這三個新快餐品牌,誰的存活率可能更高?

海底撈遵從標準化並借用供應鏈推出了十八汆「平價非餐飲」麵館,西貝公布了國民餐飲食堂方案,旺順閣開了一家名為旺旺旺小廚的快餐店。

十八汆於2019年11月開業,旺旺旺小廚於2019年12月開業。可能後期由於疫情原因,兩家自從開業以來一直生意平平。

即使不談未開業的弓長張,從餐飲行業本質的角度看,這三家誰的價值可能更高?

1)、火鍋模式平移到快餐,已有千萬案例證明了NO!

標準化極高、餐飲操作難度極低、廚師技術要求幾近等於零,簡單說就是火鍋模式。

十八汆的去廚師化,再基於蜀海供應鏈,我們甚至有了這樣的錯覺:十八汆不是一個快餐品牌,而更像是蜀海的變現工具。

十八汆的基因非常明顯,就是非餐飲麵館,簡單說就是無廚師麵館。問題來了,100%去廚師的中餐模式價值幾何?

需要澄清的是,真功夫、麥當勞並沒有100%去廚師化,而真正去廚師化的是吉野家,當然這個且不談。

我們要談的是,已知早前海底撈光環不能讓U鼎冒菜火起來,那此次能否引爆十八汆?

成都春熙路人流「最大」的地方有一家百年老字號,走的也是超級平價路線,人均20元能吃四五個菜,但大多產品都是冷鏈配送的,顧客吐槽其和超市裡的速凍湯圓沒什麼兩樣,該店一直靠老字號、名小吃「套路」遊客進店,這些年生意一直平平。

老字號+黃金地段都救不了去廚師化的名餐廳,海底撈光環夠嗎?

回顧過去,在純外賣門店概念最熱的時候,就冒出來一大堆料理包餐廳,它們早期扎堆開業、後期扎堆歇業。

2)、去廚師化是一條分界線,十八汆在這頭,弓長張和旺旺旺小廚在那頭

從點評信息看,部分顧客對十八汆的評價大多是:口感普通、味道普通、沒什麼出奇的,也就那樣吧。

問題是:去廚師化的平價快餐就真的沒有存活土壤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十八汆在店內說明,其就是十八種面的澆頭,從當下已推出的幾款澆頭看,十八汆還有未推出的新產品,或者說還有後招未出。

去廚師化並非就絕對沒有價值土壤,主要看選址與客群,門店周邊只要有一批只看價格而不看體驗的顧客,且做到了極高的復購率,或者有持續湧動的吃瓜群眾,這也是去廚師化的門店生存之本。

又或者說,當蜀海供應鏈的中餐產品復熱保鮮還原度達到99%或者100%時,這類模式的優勢才得以顯現。

如果說去廚師化是一條危險的餐飲路(火鍋、燒烤等除外,但火鍋、燒烤有煙火氣而其它品類沒有),那麼,旺旺旺小廚就一定更有存活優勢嗎?

這也不是必然答案。從點評看,旺旺旺小廚的評分更低,其被吐槽的點不是產品而是服務,少部分產品也有差評。

弓長張定位為國民現炒食堂,我們筷玩思維的忠實讀者「蒙蒙發」表示,小炒要接地氣,對口味差異的敏感度也極高,而要達成這一點,就得極度依賴廚師,走的是標準化的對立面。這能看出小炒(現炒)的邊界太明顯,比如說雖然類似的模式全國各地並不少,也都還活得不錯,但基本還未有真正意義上的全國品牌。

在「蒙蒙發」看來,西貝的本意是走降維打擊路數,賈國龍的用意是用高於快餐的體驗做快餐,以順便拉高客單價,但小炒(現炒)是個慢活,除非弓長張真能慢下心來,否則未來路可能不太明朗。

另一位筷玩思維的忠實讀者「玉麒麟」也表示,從弓長張模式看到了小女當家的影子,但小女當家只在深圳比較火爆,全國發展還比較緩慢。小炒(現炒)模式受制於人力和位置,對選址和廚師水平都極為挑剔,同時明廚現炒需要一個大的廚房,翻臺率和排煙都是難題。

也就是說,如果想賺快錢,小炒(現炒)快餐模式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容易翻車。

餐企推出副牌是為了第二曲線還是單純想進入新的市場?

旺旺旺小廚開了一家店,未來布局不明;弓長張即將開店,由於沒有營業,自然無法有實際評測,不過,僅此看方向大概不錯;十八汆開了一家店,目前雖還未成型,但從原有模式也能看出部分缺陷。

值得思考的是,上述這些子品牌是開著玩玩還是品牌方想要進入新市場的探路工具?又或者其將繼任並成為第二曲線?

1)、什麼樣的布局才算好布局?

市場總是告訴我們:商業組織就像生命,只要拉長時間線,無論曾經多優秀的商業模式都會掛掉。以一個企業家的一生來說,除非是壟斷行當,否則很難有一個商業模式能幹一輩子(非絕對,即使寶潔、可口可樂等,這類組織和旗下產品的迭代速度也都非常高頻)。

為了持續盈利,企業家們就得適時做戰略轉型,又或者是孵化新品牌,讓之成為第二曲線。

在什麼時候布局呢?就是現有戰略依然有效,財務數據還在上升,市場口碑還不錯,顧客滿意度也很高,但雷達屏幕上已經出現值得注意的閃光點。

這段話很學術,我們用大白話來講,就是一個家庭要傳宗接代得看好時間點,比如說一個男人現在有體力、有錢,生活還不錯,頭腦也比較清醒。但是這個男人在當下評估,可能再過數些年就老了,於是在當下這個有利的時間,就是他成家立業養孩子的最佳階段。

養孩子需要錢、需要時間,從第一曲線到第二曲線也一樣,都同樣需要資金持續投入,同樣需要時間的陪伴。

有戰略家研究得出,從第一曲線到第二曲線要穩固發展,第二曲線得是長出來的,而不是簡單立項出來的。

比如說先有海底撈再有蜀海供應鏈,又比如說先有大董再有小大董(兩大董不是正餐與快餐的關係,而是一個正餐和另一個正餐的關係),再比如說先有麻辣火鍋這個大類再有毛肚火鍋這個小類。

換句話說,從一個業務到另一個業務,其中是要有必要性的,也有比利益更重要的邏輯關係,第二個業務就隱藏在第一個業務中,只不過後來將第二個業務拎出來單獨發展了而已。

此外,並非所有後發業務都是第二曲線,有可能後發業務就是第一業務的補齊動作而已。比如說統一集團先做冰紅茶後來再做冰綠茶,兩者就是補齊關係。

2)、布局快餐是正餐品牌第二曲線的唯一路徑嗎?

嚴格來說,快餐和正餐是兩個不同的維度。從消費的角度看,正餐的門檻比快餐更高,一個經常消費正餐的人可能偶爾會消費快餐,但一個經常吃快餐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消費正餐的。

既然品類不通,但為什麼西貝、海底撈、旺順閣等都在爭先入局快餐?答案就是快餐的盤子更大、門檻更低、投入更少(但這樣的思維可能不合理)。

問題是:快餐是正餐轉型的好方向嗎?又或者說,海底撈、西貝、旺順閣都有入局快餐的核心能力嗎?

西貝做的是西北菜,但終究只是小眾品類,之後推出的燕麥麵、超級肉夾饃等都是「單一品類」,導致子品牌的發展和西貝一樣束手縛腳,最終只能砍掉,可能是在西貝的發展中看到了問題,也可能是在酸奶屋的大雜燴模式中找見了曙光,西貝才在弓長張中確定了無門檻、無菜系的現炒國民食堂模式。

現炒和明檔本就是西貝的優勢,但西貝的產品能力在於燉菜和麵食,這與現炒快餐有明顯的差異,總之,弓長張的藍圖可能不錯,但也正如蒙蒙發和玉麒麟所說,就看西貝將弓長張當成一門快錢還是一門長久的生意了。

至於旺旺旺小廚,且不說取名如何,我們從第一家店來看,旺旺旺小廚也被旺順閣束縛了手腳,如背靠背經營,讓旺順閣給新店引流等(目前看來,似乎沒什麼引流效果)。

從菜單上看,這不像一家快餐店,更像一家燒菜店,又或者說旺旺旺小廚的產品結構還未明晰,看來也是前途未定。

至於十八汆,要說海底撈和十八汆的關係,無非就是共用了蜀海供應鏈,這看起來不像是海底撈進軍快餐市場,而更像是蜀海的變現玩法。海底撈本身在快餐領域沒有積累,這也算不上是第二曲線布局了,但十八汆的自助模式倒有可能賦能海底撈,如未來可能十八汆為海底撈的去人工化思維做了貢獻,這樣應該算是戰略布局了。

西貝的弓長張且不談,從旺旺旺小廚和十八汆已有的行為和路徑看,我們沒有看到它們有戰略路徑和第二曲線布局的意思,也可能海底撈和旺順閣只是單純想開一家新店玩玩而已。基於旺旺旺小廚和十八汆還在嘗試階段,也可能後期這兩家品牌有一些新的、更適合快餐市場的更新出現,我們當下無從得知,但也拭目以待。

此外,再談一個題外話,當海底撈布局快餐的時候,這並不意味著火鍋行業就沒有海底撈模式以外的機會了;當西貝下定決心做快餐時,這也並不意味著西北菜就沒有西貝模式以外的機會了;旺順閣也同理,至於為什麼海底撈、西貝、旺順閣都放棄了原有的品類優勢和積累而進入一個其它品類,這一點我們也無從得知。

相關焦點

  • 海底撈、西貝等涉足快餐意欲何為?
    在西貝以外,我們還看到,海底撈(需求面積:800-1500平方米)的新快餐品牌「十八汆」也在近期開業,在距離十八汆8.5公裡外,有一家背靠旺順閣的「旺旺旺小廚」快餐店也剛落地不久。   有意思的是,上述這三大正餐品牌近期都孵化了新品牌、都瞄準了快餐行業,快餐這一行業會如西貝所說將成為正餐品牌布局的第二曲線嗎?
  • 中式快餐為什麼成為了熱門賽道?
    疫情後,高頻剛需的快餐店迎來了最快復甦,快餐也成為餐飲最受關注的業態之一。 連鎖品牌逆勢擴張,正餐業態品牌加速入局,資本加碼……疫情之後,快餐成為了餐飲業和資本界最為關注的領域。
  • 西貝再戰快餐賽道,將開出新品牌「弓長張」
    「疫情還沒有結束,西貝卻又放大招了!」又又又做了一個新的快餐品牌,走「現炒」模式,定位為顧客的國民食堂!近日,西貝發布了一則將開新快餐品牌「弓長張」尋找旺鋪的訊息得到了熱議,這也是繼西貝燕麥麵、西貝麥香村、超級肉夾饃後……,西貝又一次再戰快餐賽道!在快餐賽道屢敗屢戰的西貝,為什麼還要繼續試水呢?
  • 老鄉雞進軍深圳市場,中式快餐成為熱門賽道?
    中式快餐為什麼越來越火呢?餐易君綜合大家的看法,總結出了以下幾個原因:① 健康飲食逐漸浸透生活大多數西式快餐都是以精白麵粉、油脂、煎炸肉魚或奶酪為主體,脂肪含量高,蔬菜少,很少有機會能吃到多種雜糧和蔬菜。
  • 看不懂,為什麼海底撈、西貝、九毛九要這樣起名?
    十八汆、弓長張橫空出世, 引發餐飲「起名」大吐槽 西貝的現炒快餐品牌弓長張宣布北京尋鋪,和海底撈的麵館十八汆被媒體曝光幾乎在同一時間,兩大餐飲巨頭先後擠進快餐賽道,引發了行業內的一波情緒小高潮。
  • 快餐進入「黃金時代」,酸菜魚快餐或成最大賽道
    當快餐品類全面開花之餘,一些隱藏無限商機的熱門品類細分賽道也被越來越多餐飲創業者看中。酸菜魚快餐便是其中一條熱門的黃金賽道。②資本加碼快餐賽道:今年6月,中式快餐連鎖品牌鄉村基獲得上億元投資;5個月後,休閒快餐品牌和府撈麵也正式對外宣布,獲得4.5億元D輪融資。
  • 9.9元/碗,海底撈「面、飯、粉」全面布局快餐,它的野心你懂幾分?
    但是海底撈本來就是火鍋出身,踏入快餐本來就是「跨行搶食」,就算有資源有實力也是小白一個,還一會做面、一會做飯、一會賣米線,想幹啥就幹啥,「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落棋不穩很容易就找出破綻,還走亂槍打鳥路線,浪費子彈,難以掃中目標!(海底撈成都麵館「撈派有面兒」雞雜麵)「面、飯、粉」全面布局快餐賽道,海底撈的野心你不懂!
  • 繼西貝之後,海底撈獲21億銀行授信,餐飲業...
    2月23日,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獲悉,繼西貝喊出「撐不過3個月」獲得銀行相救後,火鍋龍頭企業海底撈已獲得中信銀行和百信銀行的聯合授信21億元,第一筆8.1億元放款資金已於2月19日到帳。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在經歷疫情重創後,現金流面臨考驗的關鍵時期,餐飲企業獲得了銀行的「雪中送炭」式的授信支持,除了西貝和海底撈,老鄉雞、雲海餚等一些連鎖餐飲也獲得了銀行的支持。
  • 海底撈(06862):中餐賽道標杆龍頭,未來成長邊界幾何?
    最早街邊店為主,2000-2010年品牌餐飲較青睞街邊大店,租金優勢明顯,此後進一步拓展社區店;2011年開始,伴隨汽車逐步滲透,餐飲Mall店快速興起。尤其網際網路衝擊導致購物中心原有黃金比例調整(服裝、餐飲、娛樂52:18:30),餐飲佔比迅速提升至30%+。
  • 海底撈的 「10+N」多品戰略,為擴張還是為造血?
    最近,海底撈的不斷開新品動作成為整個餐飲圈熱議的話題。幾天前,海底撈又一次推出「孟小將」、「駱大嫂」兩個全新副牌,分別主打米線、水餃兩大國民快餐品類。為什麼說又?為擴張還是為造血?對於海底撈為何持續不斷跨界開副牌,謀求多品發展,海底撈也首次回應:公司在鼓勵內部創業的同時也注重多元人才培養,比如,飯飯林、秦小賢兩個品牌就是內部員工嘗試的創業項目。
  • 揭秘海底撈首家快餐店:節省人力是未來發展核心
    這是海底撈旗下首家快餐店「十八汆」 的經營特點。海底撈為什麼做快餐,背後揭示了哪些經營趨勢?仔細梳理之後,我們發現,疫情蕭條期,高效、強悍是第一生存法則,效率高的公司才是現階段的好公司。02海底撈從來不想只止步於火鍋其實,海底撈開快餐店,對業內人來說毫不意外。海底撈在火鍋市場早已成為不可逾越的頭部企業,也預示著他在這個賽道的天花板將近。所以,選擇餐飲中的高性價比項目,擴大顧客基數,是很正常的。
  • 翻臺率首降 海底撈疲態出現
    中國火鍋市場接近萬億級,留給海底撈擴展的空間足夠,問題是海底撈選擇往哪裡擴展。光大證券分析師陳彥彤和看好海底撈從一二線城市向低線城市擴展的優勢,因為其「有足夠的品牌力」。可以說 「海底撈進入後,三四線原有餐飲品牌,將受到很大衝擊」,餐飲專家王冬明也做出了同樣的判斷。
  • 海底撈開自提站擠入火鍋食材賽道,是風口還是泡沫?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海底撈門店上千家,觸角遍布全國大多數區域。自上市後的餐飲野心更大了,不僅賣麵條進軍快餐,現在勢頭正火的食材超市也要來分一杯羹。實際上,今年在疫情的影響及催化下,火鍋食材超市迎來爆發。同時,各種火鍋食材超市品牌如雨後春筍,入局者越來越多。
  • 海底撈、西貝漲價上熱搜,是決策失誤還是營銷策略?
    海底撈、西貝致歉信始末起源是北京的網友發現,近期海底撈和西貝莜麵村等餐飲品牌都在悄悄漲價:「海底撈一片土豆1.5元,一碗米飯7元,人均消費超過220元」「西貝的外賣菜單,土豆條燉牛肉80元,酸菜封缸肉80多元」,馬上在全國網友之間引起討論。
  • 同樣是餐飲行業,西貝與海底撈為什麼差1000倍?
    今天我們來聊聊,同樣是一場疫情,同樣是餐飲頭部企業,疫情發生以後,海底撈的董事長張勇說,這次我們終於可以好好放一次假了。西貝董事長賈國龍卻說,我們貸款發工資,也只能撐過三個月。為什麼企業都差不多,差別卻這麼大呢?接下來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 快餐不靈,西北菜撐不起上市夢,西貝賈國龍的資本故事怎麼講?
    2016年,賈國龍曾表示西貝的目標是衝擊十萬家門店。現在看來,西貝門店數量距離這一目標有點遠。反觀已上市的海底撈,疫情期間卻在加速擴張。財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新開173家門店,平均下來,幾乎每天開一家新店;其門店總數也由去年年底的768家增至今年6月底的935家。
  • 西貝投資20億的超級央廚,意在全力零售化?
    自從提出10萬+夢想後,西貝一直在快餐賽道上嘗試,從燕麥麵、EXPRESS、超級肉夾饃、酸奶屋、再到今年4月推出主打「33道現炒菜」的「弓長張」。但在一系列的嘗試後,西貝最終決定放棄快餐夢想,賈國龍說道,快餐是高維度的行業,與西貝的基因有很大的不同。於是,西貝果斷叫停了弓長張項目,轉而投資參股了小女當家,成為第二大股東,全力賦能輔佐其發展。
  • 「平價快餐」:瀏陽蒸菜將成新寵
    1 直營餐飲火鍋品牌「海底撈」推出了快餐品牌「十八汆」,休閒正餐品牌「西貝」也推出旗下中式快餐品牌「弓長張」,中高端消費品牌連鎖企業紛紛入局「平價快餐」。面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以餐飲業為首的服務行業期待的「報復性」消費遲遲沒有到來,面對可能出現的消費降級趨勢,各大品牌連鎖紛紛降維下沉到快餐領域,快餐領域成為餐飲行業的「香餑餑」。2 十八汆和弓長張的出現,預示著海底撈和西貝對於中式快餐行業前景充滿信心。
  • 餐飲行業投資機會分析:中式餐飲,中國大消費最燃賽道
    中國快餐營業額佔比遠低於美國:美國餐飲市場的結構中,快餐幾乎佔據半壁江山(營業額佔 48%),但中國餐飲市場上快餐的營業額佔比僅為 22%。即便考慮到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我們仍然認為中國快餐賽道大有可為。
  • 海底撈和西貝漲價後又降價道歉,為何是必要的?
    海底撈之後,西貝也為漲價道歉了。4月11日,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在官微發文道歉並宣布恢復原價,算是平息了這場「漲價風波」。「卑微」的海底撈和西貝最先掀起此次「漲價風波」的是海底撈。壓力大也不得不道歉降價其實,理性的人大都知道,提高價格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為,海底撈和西貝出於經營成本考慮漲價並無過錯。那為何,海底撈和西貝還是選擇了道歉並降回原價呢?品牌君認為,這是他們不得不為之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