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上午,四川省公安廳機關黨委的工作人員為青羊區汪家拐街道文廟社區的困難群眾送來了大米、油和麵粉等慰問品,按照500元/人的標準,省公安廳機關黨委認領了文廟社區的「扶貧幫困」項目,點對點對40名困難群眾進行幫扶慰問。成都市石室聯合中學、省教育廳、愛心企業等位於文廟社區轄區內的政企部門也分別認領了相應的公益項目。
如何保證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捐助的愛心善款正確合理地使用?1月30日,汪家拐街道辦事處與成都市慈善總會聯合成立「幸福汪家」青羊區汪家拐街道公益基金,以公益基金的方式,由政企部門認領包括愛心營養餐、陽光助學、醫療援助、扶貧幫困、背街小巷治理等一系列愛心項目,讓轄區居民真正得實惠。
從零散到規範化
街道和市慈善總會聯合成立公益基金
「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一直都有幫扶困難群眾、捐資助學的傳統。」文廟社區黨委書記艾全利告訴成都商報,2013年以來,在社區轄區內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幫助下,幫扶過不少社區困難群眾。但在實際操作中,也遇到過不少困難。
「比如現在的資金管理,企事業單位的每一筆支出都需要齊備的手續和正規發票等嚴格記錄。」艾全利說,但社區無法為愛心善款提供相關證明資料。再比如,根據法律規定,社區也沒有資格能夠募集善款,錢從哪裡來,用到哪裡去,都需要嚴格的管理。「所以以前的捐助資金,沒有完善系統,也不持續。」這就需要有一個專業、規範的平臺來募集和管理資金。
1月30日,汪家拐街道辦事處和成都市慈善總會共同成立了「幸福汪家」青羊區汪家拐街道公益基金,愛心企業的幫扶資金直接打到成都市慈善總會,每一筆用於困難群眾支出都有嚴格的監管,專款專戶專用於街道公益項目和社區治理。「每一筆錢都能夠在慈善總會的官方網站上查詢到。」公益基金秘書長、同雅社會服務工作中心法人李玉介紹說。
在成都市慈善總會的官方網站上,成都商報記者查詢發現,「幸福汪家」青羊區汪家拐街道公益基金已有4筆善款、共計14000元到帳。
「除了直接打入公益基金的善款外,政府部門、愛心企業的捐助物資主要是通過項目認領的方式,點對點幫扶。」李玉說,不同於傳統形式上的捐款捐物,汪家拐街道有自己的一套幫扶方式。
項目認領
彌補政策性資金不足
家住文廟社區的楊廣德(化名)今年57歲,3年前因為腦出血導致偏癱,失去了勞動能力,沒有了經濟收入。但因為其女兒有工作,每月有3000多元的工資,不符合低保政策「人均收入不足600元」的標準,不能納入低保幫扶,屬於「邊緣貧困戶」。
「家裡有個病人,每個月都有醫藥費支出,也是不小的負擔。」文廟社區黨委書記艾全利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生病之前,楊廣德靠打零工,還有些收入。在得知楊廣德的情況後,社區就介入進行了幫扶,由轄區內一家民營醫院捐助資金,為楊廣德購買城鄉居民大病統籌醫療保險,每月的醫藥費能夠按比例報銷,減輕了負擔。
「處於政策幫扶之外的、確有困難的,我們也必須要關心到。」艾全利說,但對於社區來說,幫扶資金有限。
「社區前期通過走訪收集居民的需求和意願,形成愛心認領項目菜單,讓轄區愛心企業認領,這樣非常有針對性,真正能幫助居民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李玉向介紹說。
以邊緣困難群眾為例,文廟社區裡,和楊廣德一樣的「邊緣困難戶」有40多個,已經接受認領幫扶的佔到了一半。記者了解到,一家民營企業在2018汪家拐街道愛心認領活動中認領了30個幫扶對象,認領金額達到1萬元。公司秘書董先生告訴記者,現在有了專門的基金來負責社區公益,資金去向更加透明。
「汪家拐街道共4個社區,都在開展項目認領。」李玉說,目前,主要是在文廟社區推行試點,逐步擴大到其他社區,包括愛心營養餐、陽光助學、醫療援助、扶貧幫困、背街小巷治理等一系列愛心項目,讓轄區眾多居民得實惠。
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文廟社區已經有近20個愛心項目被認領,合計金額17餘萬元。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於遵素 實習生 王雨丹 受訪者供圖
編輯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