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寒假就要結束,就要迎來新學期了,老師的開學通知已經發到了家長手機上,請攜帶。
到了交作業時,才知道最容易完成的是我們小時候那種規規矩矩的成冊的寒假作業,最難的則是各色花式特色作業。
最常見的特色作業有:
1. 社區服務。要求自願組隊,參加社區的志願服務,拍照留存。出發點絕對是好事,讓孩子們參與到社會服務當中,在實際操作中,最容易變了味,十來歲的孩子肯定不能自己活動,得家長帶隊,先去聯繫願意接受孩子們活動的社區或者單位,說實話這麼大的孩子參觀還好,真要讓他們幫忙做點什麼,沒準給他們服務的人得更多。
2. 節日紀念。要把自己家過年包餃子、吃年夜飯、過元宵節的場景拍下來。北方一般問題不大,這些傳統項目都有,南方的家長們就要發愁了,有些家根本就不包餃子,為了孩子的作業,家長們只好也一起學習。
3. 手抄報。幾乎每個學校都要求孩子做一份關於假期生活的手抄報,有關於狗年說狗的,有關於假期旅遊的,還有要求了解春節禮儀,包括春節期間的拜年、祭祀、敬酒等活動的,了解中華民族民間風俗、民間手工藝、民間小吃等等。 看看交上來作業,圖文並茂,生動有趣,感嘆小學生們一個個都成了大編輯。
4. 閱讀記錄。要求保證孩子每天閱讀半小時,基本孩子都能完成,但閱讀內容很分散,到了開學前只好臨時突擊,找基本書的名字寫上去。或者要求孩子每天將讀書的視頻發朋友圈或班級群,這真是對家長的考驗啊,一天不敢忘!
5. 運動打卡。要求每天做好微信運動記錄,開學時一併交齊。
孩子家長齊動手,終於在開學前趕完了所有的作業,可以看出,這些作業多是要求家長和孩子共同配合才能完成的。如果認真的做好策劃,記錄,對孩子來說的確是一種別樣的體驗,但學校也不要太教條,為了形式而形式,為了展出效果好,對孩子提過高的要求,最終誤入歧途,讓好好的假期作業變成家長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