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具「異質性」
一項跨越17年、涉及我國404個家族的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上。這項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人與其他種族在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的遺傳機制上有所不同;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還有大量的未知基因有待科研人員挖掘。 該研究是由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完成的。
-
發病到離世平均僅7年,一圖了解阿爾茨海默病!專訪頂尖研究學者...
而最難對付的就是發病人數最大的阿爾茨海默病。50歲左右發病常和遺傳有關65歲後發病多因後天因素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不到1%的人,發病與遺傳有關,被稱為「早老型阿爾茨海默病」或「早髮型痴呆」。因為遺傳相關的三個基因(APP、早老素1、早老素2)發生了突變,這些患者一般在50歲左右開始出現症狀,有些甚至二十幾歲就已經出現症狀了。
-
酗酒可能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病,可能會在更年輕的時候發病且症狀很嚴重
原創 Delthia Ricks 阿爾茨海默病酗酒可能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和嚴重程度都有關係,但科學家們現在才開始著手破解過量飲酒如何導致最常見的痴呆症的每個分子步驟。
-
生離死別阿爾茨海默病
5年後,德特爾女士去世,阿爾茨海默醫生在對德特爾女士的大腦研究中辨認出「澱粉樣斑塊」和「神經原纖維纏結」。這項工作使得世界認識到這一新型的疾病。後來,該疾病被命名為「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AD)是神經系統的一種起病隱匿的退行性疾病。
-
森永乳業的新款益生菌菌株短雙歧桿菌A1或可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發病
阿爾茨海默病佔痴呆病例的一大部分。阿爾茨海默病與許多慢性病一樣,在症狀發病之前緩慢起病數十年,但大腦病變在早期即開始。一旦發病,該病即難以逆轉,也無法中止其進展;因此,尋找有效對策預防其發病是研究人員的首要之務。 大腦與腸道微生物圈之間的關聯也稱為「腸腦軸」,已引起了全球性的關注。由於已知益生菌對腸道微生物圈具有有益的效應,有望成為針對大腦健康的治療藥物。
-
如何預防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
隨著年齡增大,記憶力減退、老年痴呆、阿爾茨海默這類詞就開始頻頻出現在生活中,那麼什麼是阿爾茨海默(Alzheimer's Disease,AD)?一、什麼是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起病隱匿、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群。
-
阿爾茨海默病睡眠周期調節的線索找到了
睡眠中斷、白天嗜睡以及其他晝夜節律紊亂的症狀,都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常見的抱怨,而且隨著病情的進展,這些問題只會變得更糟。但阿爾茨海默病和晝夜節律障礙之間聯繫的原因尚不清楚。在12月16日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說,YKL-40既受時鐘基因的調節,又參與清除大腦中潛在的阿爾茨海默病蛋白質堆積。此外,科學家發現,攜帶一種降低YKL-40水平的基因變異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比沒有這種基因變異的人維持認知能力的時間更長。
-
宣武醫院賈建平團隊發現中國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遺傳規律
該研究對404個中國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FAD)家系進行了長達17年的追訪研究,深入系統地揭示了這一疾病的遺傳規律,為中國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遺傳學幹預和基因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雖然AD是老年人中常見的疾病,FAD卻十分罕見。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上市,或提供新的治療...
11月4日,提到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家住開福區的趙女士顯得很無奈,曾經最親近的人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她說,這種疾病帶來的傷害是殘酷的,情感上的傷害遠遠大於經濟負擔。 得知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國產創新藥上市,趙女士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趕緊找到醫生諮詢,希望這種藥能緩解母親的病情。
-
中國家族性阿爾茨海默遺傳規律被發現,提供基因治療理論基礎
> 科技日報訊 北京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近日在《阿爾茨海默病和老年痴呆症》雜誌在線發表一項研究。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物靶點被證實
原創 Recerca 阿爾茨海默病近期發表在《神經治療學》(Neurotherapeutic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證實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新的藥理靶點。研究結果表明,在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小鼠模型中,抑制可溶性環氧化物水解酶(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sEH)可以減少神經炎症過程,改善機體的內源性反應,減少引起這種類型痴呆的神經元損傷和死亡。
-
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為何常走失? 找到走丟了的老人有捷徑
北京某著名高校的一位老教授在去年12月31日早上走失,經過多方尋找,終於在走失後的第三天找到了老人,但不幸的是老人已經去世了。這位老人是一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老人的家屬說,平時老人起床的時間比較晚,一般都是在八點多,而走失的那天,他六點多就起床了,等家人發現的時候,人已經出了門。老人的子女雖然都在國外定居,但老人身體比較好,八十多歲了走起路來依然是健步如飛。
-
細胞衰老與阿爾茨海默病: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導讀55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睡眠過程中海馬和皮層連接受損,來自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研究證據 2,性別依賴的常染色體對阿爾茨海默病臨床進展的影響 3,細胞衰老與阿爾茨海默病:4,血細胞產生的β澱粉樣蛋白可誘發腦部阿爾茨海默病和行為缺陷5,MicroRNA-195挽救了ApoE4引起的認知缺陷和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理中的溶酶體缺陷1,睡眠過程中海馬和皮層連接受損,來自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研究證據
-
阿爾茨海默病是腦功能退化現象,因此無需吃藥?藥師闢謠,說出實情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老年痴呆症,它在醫學上又稱為阿爾茨海默病,也有「上帝最惡毒魔咒」的稱號。 這是因為它慢慢地讓一個人失去認知、思考、行動能力,病人甚至無法正常說話、吃飯、找到回家的路、親人秒變路人!
-
阿爾茨海默病讓人變「傻」?老人有這些症狀應警惕
在電視劇《都挺好》的最後一集中,蘇大強似乎變「傻」了:前一天翻箱倒櫃找私房錢,第二天卻毫無印象;去買蘇明玉小時候想要的計算本,卻認不出前幾個小時才見過的蘇明玉……其實,這一系列症狀正是由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器質性表現。對於阿爾茨海默病,早發現、早幹預是關鍵。
-
我國獨立研發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上市,患者可憑醫生處方購買!
大家都知道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痴呆表現為特徵,病因迄今未明。65歲以前發病者,稱早老性痴呆;65歲以後發病者稱老年性痴呆。那麼大家知道基因檢測可為診斷提供參考嗎?
-
「九期一」新藥上市,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峰迴路轉?
「九期一」新藥上市,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峰迴路轉?「老糊塗」的發病機理,目前還是「糊塗帳」用「峰迴路轉」和「另闢蹊徑」來形容近一段時期讓人困惑的阿爾茨海默病(AD,又叫老年痴呆症)再合適不過——一款正在研發的新藥Aducanumab,曾宣布在AD臨床試驗上失敗,日前經過數據再評估後,又認為部分數據可以證明藥物有效。
-
阿爾茨海默病與腸道微生物群的關聯再被證實!
越來越多的研究把這一視角轉向了阿爾茨海默病。前不久,阿爾茨海默病(AD)與腸道微生物群的關聯再次被瑞士一科學團隊證實。[1] 在此之前,全球首款腦腸軸機制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甘露特鈉膠囊在中國獲批上市,各國科學家團隊也不斷探索腸道菌群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的關係: 1 腸道菌群參與人類AD早期發病過程 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陳生弟教授團隊關於
-
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病因與發病機制
臨床特徵為隱襲起病、進行性智能衰退,多伴有人格改變。一般症狀持續進展,病程通常為5~10年。《老年神經病學》對AD的病因與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及治療進行概括總結。R S H W H O 渡 氧, 能抑制短暫腦缺血引起的神經細胞死亡,對神經細胞有保護作用。在穀氨酸過多的情況下會出現細胞死,這通常是老年痴呆等症的病因。
-
罕見基因突變或能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為幹預提供首個候選基因
《自然·醫學》 圖科技日報北京11月5日電 英國《自然·醫學》雜誌5日發表的一項案例研究發現,一名女性體內的一個APOE3基因的罕見突變或幫她預防了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症狀。這項個例是在一項對1200名哥倫比亞人的研究中發現的,這些人極易因遺傳易感性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大部分阿爾茨海默病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