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針對大眾的電動汽車銷售情況做了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在大眾汽車積極推動所有產品向純電動化過渡之時,龐大的經銷網絡正在拖他們的後腿兒。甚至在大眾汽車大本營德國,經銷商在售賣電動汽車這件事上,也表現的十分懈怠,甚至牴觸。
綠色和平找了50個「意向車主」,跑了865個有賣大眾電動汽車ID.3的4S店,並且給他們設計了一套適合駕駛電動汽車的身份說辭。按照大眾汽車的標準,這些人特別適合開大眾ID.3。這些「意向車主」分成了兩個小組,第一組25個人說正在考慮ID.3和高爾夫怎麼選,第二組25個人則說沒有明確目標。然後,第一組的結果是,只有7人被推薦購買ID.3。第二組的結果更慘,只有1人被推薦購買ID.3。
綠色和平還給這些「意向車主」設計了很多關於電動汽車使用的問題,比如充電站的可用性、在家充電會不會造成電網過載、電動汽車是否更容易引發火災等。然而,得到的答案有48%是錯誤的或經銷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經銷商還會主動分享關於電動汽車的負面案例,以阻止這些「意向車主」選擇電動汽車。還有更可怕的,在討論什麼電動汽車值得買時,84%的經銷商都不會推薦大眾ID.3。@不看車 突然覺得,這些經銷商是很良心了,現階段的大眾ID.3確實不值得入手。不過,大多數經銷商都提到的電動汽車的優勢之處,比如駕駛樂趣、環保、補貼、低使用成本等。
關於經銷商不給力的現狀,經銷商也有自己的說法。他們認為大眾汽車沒有給足夠的準備和動力來銷售大眾ID.3。@不看車 的理解,他們說的核心是足夠的產品培訓和利潤空間。
在面對新事物、新浪潮時,主動學習能力不強的人,就會被淘汰,這是我們常說的「長江後浪推前浪」。其中,最關鍵的原因,並不是後浪有多優秀,而是他們不用從舒適區走出來到另一個全新的戰場拼殺。走出舒適區,很難,這對所有人都一樣。
@不看車 經常跟同事說,如果想讓公司獲得一個全新的發展空間,必須要做兩件事:一是科技賦能,二是商業模式升級。產品的變化,必然會帶來商業模式的變化,這兩項缺一不可。
新的產品,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製造,因此,在上市初期,除了價格方面很難有優勢外,能給到經銷商的利潤空間也會非常的有限。如果想把事情做好,需要雙方共同做出犧牲,或者一方將需要對方做出的犧牲一同承擔。但是經銷商和品牌方的鬆散關係,很難能讓他們共擔投入。因此,就有了大眾汽車現在的局面。
大眾汽車的難題,是所有傳統車企的難題,也是所有傳統行業的難題。這是他們和造車新勢力們相比,最大的劣勢。
在汽車電動化的大浪潮中,並不是造車新勢力有多優秀,而是他們完全沒有技術、設備、員工、經銷商的迭代壓力。要知道,改造可比選購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