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腦卒中後嚴控LDL膽固醇水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2020-12-22 科學網

缺血性腦卒中後嚴控LDL膽固醇水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9 15:55:00

法國巴黎比查特醫院Pierre Amarenco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比較了缺血性腦卒中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兩種控制目標的結果。這一研究成果2019年11月18日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和動脈粥樣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後,一般建議對患者採用他汀類藥物進行強化降脂治療。而卒中後為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控制的目標水平仍有待研究。

這項在法國和韓國進行的平行組試驗中,研究組招募了2860名3個月內發生缺血性卒中或15天內發生TIA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組,其中1430名將LDL膽固醇水平控制在70 mg/dL以下(低目標組),1430名控制在90-110 mg/dL(高目標組)。所有患者都有腦血管或冠狀動脈硬化的跡象,並接受他汀類藥物或伊澤替米治療。

兩組患者基線時的LDL膽固醇水平為135 mg/dL,平均隨訪3.5年後,低目標組為65 mg/dL,高目標組為96 mg/dL。低目標組中有121例(8.5%)患者發生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致緊急冠脈或頸動脈血管重建的新症狀或心血管原因死亡,高目標組中為156例(10.9%),差異顯著。兩組患者中顱內出血和新發糖尿病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

總之,當缺血性中風或TIA並伴有動脈粥樣硬化跡象時,將LDL膽固醇水平控制在70 mg/dL以下,與90-110 mg/dL相比,可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Comparison of Two LDL Cholesterol Targets after Ischemic Stroke

Author: Pierre Amarenco, M.D.,, Jong S. Kim, M.D.,, Julien Labreuche, B.S.T.,, Hugo Charles, B.S.T.,, Jérémie Abtan, M.D.,, Yannick Béjot, M.D.,, Lucie Cabrejo, M.D.,, Jae-Kwan Cha, M.D.,, Grégory Ducrocq, M.D., Ph.D.,, Maurice Giroud, M.D.,, Celine Guidoux, M.D.,, Cristina Hobeanu, M.D.,, Yong-Jae Kim, M.D.,, Bertrand Lapergue, M.D., Ph.D.,, Philippa C. Lavallée, M.D.,, Byung-Chul Lee, M.D.,, Kyung-Bok Lee, M.D.,, Didier Leys, M.D.,, Marie-Hélène Mahagne, M.D.,, Elena Meseguer, M.D.,, Norbert Nighoghossian, M.D.,, Fernando Pico, M.D., Ph.D.,, Yves Samson, M.D.,, Igor Sibon, M.D.,, P. Gabriel Steg, M.D.,, Sang-Min Sung, M.D.,, Pierre-Jean Touboul, M.D.,, Emmanuel Touzé, M.D., Ph.D.,, Olivier Varenne, M.D., Ph.D.,, éric Vicaut, M.D.,, Nessima Yelles,, and Eric Bruckert, M.D.

Issue&Volume: November 18, 2019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use of intensive lipid-lowering therapy by means of statin medications is recommended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and ischemic stroke of atherosclerotic origin. The target level for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 cholesterol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fter stroke has not been well studied.

Methods

In this parallel-group trial conducted in France and South Korea, we randomly assigned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in the previous 3 months or a TIA within the previous 15 days to a target LDL cholesterol level of less than 70 mg per deciliter (1.8 mmol per liter) (lower-target group) or to a target range of 90 mg to 110 mg per deciliter (2.3 to 2.8 mmol per liter) (higher-target group). All the patients had evidence of cerebrovascular or coronary-artery atherosclerosis and received a statin, ezetimibe, or both. The composite primary end point of 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cluded ischemic strok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ew symptoms leading to urgent coronary or 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or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

Results

A total of 2860 patients were enrolled and followed for a median of 3.5 years; 1430 were assigned to each LDL cholesterol target group. The mean LDL cholesterol level at baseline was 135 mg per deciliter (3.5 mmol per liter), and the mean achieved LDL cholesterol level was 65 mg per deciliter (1.7 mmol per liter) in the lower-target group and 96 mg per deciliter (2.5 mmol per liter) in the higher-target group. The trial was stopped for administrative reasons after 277 of an anticipated 385 end-point events had occurred. The composite primary end point occurred in 121 patients (8.5%) in the lower-target group and in 156 (10.9%) in the higher-target group (adjusted hazard ratio, 0.7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61 to 0.98; P=0.04). The incidence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nd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s

After an ischemic stroke or TIA with evidence of atherosclerosis, patients who had a target LDL cholesterol level of less than 70 mg per deciliter had a lower risk of subsequ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an those who had a target range of 90 mg to 110 mg per deciliter. (Funded by the French Ministry of Health and others; Treat Stroke to Target ClinicalTrials.gov number, NCT01252875.)

DOI: 10.1056/NEJMoa1910355

Source: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910355

 

相關焦點

  • JACC綜述:卒中後心血管併發症和神經源性心臟損傷
    神經心源性症候群導致全球超過150萬人死亡,包括卒中後心血管併發症等。有害的腦心相互作用可引起致命的併發症,還可導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非致死性冠狀動脈症候群。腦心軸損傷與卒中後心血管併發症相關,包括卒中-心臟症候群、心臟性猝死、Takotsubo症候群。
  • 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更多見
    在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中,腦血管病都是佔了大頭的。在我國,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腦卒中,我國腦卒中的死亡人數佔到全球腦血管病死亡的1/3,好大的數量。    在高血壓引起腦血管病中,高血壓引起腦出血即出血性卒中,很多人覺得很明白:血壓高,腦血管容易「爆」、破,所以出血;而對於高血壓引起腦梗死、缺血性腦卒中,就不那麼明白。所以有人會問「腦梗和血壓有沒有關係?」這樣的問題。  其實,高血壓引起的腦梗死遠比引起腦出血多得多。
  • 2018 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更新
    近期,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並發布了 2018 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以下簡稱 18 版指南)。這是自 15 年發布了 2014 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以下簡稱 14 版指南)後的再一次更新。
  • 補葉酸可降低高血壓人群腦卒中風險
    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記者任衛東、李亞紅)我國心血管病醫學專家最近公布的一項臨床研究表明,與單用降壓藥依那普利相比,聯合服用依那普利和葉酸能顯著降低腦卒中的發生風險北京時間16日凌晨,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教授霍勇在美國舉行的2015年美國心臟病學學會上發布了上述研究成果。他是這一臨床研究的首席科學家。霍勇此前在京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了這一研究成果。此次試驗,共對中國2萬多例無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病史的成人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
  •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於多少,可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那麼,更低水平究竟是多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合適水平為低於3.4mmol/L,相關研究發現,對於有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每降低1.0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相對危險性會降低20%。針對不同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分為三個目標範圍,分別為低於1.8mmol/L,低於2.6mmol/L,低於3.4mmol/L。
  • Neurology:太低的LDL膽固醇可能會增加出血性中風的風險
    2019年7月8日訊/生物谷BIOON/---目前的指南建議降低膽固醇,以降低心臟病風險。在一項新的為期9年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通常稱為「壞」膽固醇---與出血性中風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如果膽固醇下降過低,這可能會增加出血性中風的風險。
  • 魚油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無效,最好的方法是吃這類食物!
    魚油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無效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隨機、雙盲、多中心臨床研究顯示,在已接受他汀治療、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較低的心血管高風險人群中,與玉米油相比,每天補充4克魚油製劑並沒有顯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
  •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急診管理|缺血性卒中|急診|管理|急救|卒中|-健康界
    卒中是人類致殘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佔卒中的69.6%-70.8%。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倡導五大中心建設,各地區卒中中心建設如火如荼,區域協同救治、多學科協作、急診流程再造是卒中中心建設的精髓,其中急診管理貫穿始終。
  • 魚油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無效,最好的方法是吃這類食物
    然而,近期,《美國醫學會雜誌》和《循環》雜誌相繼發表研究指出,心血管病高風險人群補充魚油製劑並沒有顯著預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作用。魚油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無效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隨機、雙盲、多中心臨床研究顯示,在已接受他汀治療、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較低的心血管高風險人群中,與玉米油相比,每天補充4克魚油製劑並沒有顯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
  • Stroke:服用抗凝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伴房顫患者微出血和結局分析
    Stroke:服用抗凝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伴房顫患者微出血和結局分析 2020-10-17 1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回顧性研究表明:人尿激肽原酶降低卒中復發風險,促進患者良好恢復
    2018年,Brain and Behavior雜誌發表了一項回顧性研究,評估了人尿激肽原酶(Human Urinary Kallidinogenase,HUK)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患者二級預防的作用。本文重點就此項研究的主要結果進行介紹,以期為臨床合理應用HUK這類藥物提供依據。
  • 【述評】重視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院前識別和轉運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早期治療在過去的20餘年取得了劃時代的進步,帶來了顯著的臨床獲益。1995年美國國立神經疾病與卒中研究院溶栓試驗(NINDS)證實了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3 h內的療效。2008年歐洲協作急性卒中研究(ECASS Ⅲ)將靜脈溶栓的治療時間窗延長到4.5 h。
  • 五年第一個創新藥,1類新藥先必新探索缺血性腦卒中「中國方案」
    作為全球腦卒中治療領域近5年來唯一獲批上市銷售的創新藥,該藥歷時12年研發,可顯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引發的腦神經損傷,並將現有治療時間窗從24小時延長至48小時。因此如能廣泛應用於臨床,被醫學界認為將有望探索佔據第一位疾病死因的腦卒中治療的「中國方案」。
  • Brain: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大腦運動網絡的瞬態變化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擾亂了健康的大腦組織,促進了後續的可塑性和重組,以代償特定神經的組織和功能損傷。之前的靜息狀態下的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已經通過估計中風引起的持續幾分鐘的網絡連接變化。這加深了我們對大腦重組的理解。
  • 首款降低甘油三酯相關心血管風險的「魚油」處方藥將獲批
    也就是說,Vascepa有望成為FDA批准的首款可用於降低高血脂患者LDL-C水平升高之外其他原因所導致的心血管風險的藥物。換句話說,對於接受他汀類藥物、膽固醇吸收抑制劑(麥布類藥物)或PCSK9抑制劑治療後LDL-C水平得到控制但TG水平仍然偏高的血脂異常患者,此前並沒有什麼藥物可以用來降低殘留的CV風險。Vascepa此前只是用來降低TG≥500 mg/dL的高血脂患者的TG水平,符合指徵的患者人群相對有限。
  • 大型人群研究顯示:帶狀皰疹活疫苗可降低卒中風險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與卒中風險增加有關。國際卒中大會(ISC2020)上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帶狀皰疹活疫苗(Zoster Vaccine Live)可降低卒中風險。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腦科學日報:人類細胞首次實現可控可逆變透明;睡眠不規律的危害
    該研究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從分子,細胞到整體動物不同水平首次闡明RNA 甲基化修飾在神經病理性痛的作用。3,Circulation:細胞外囊泡靶向遞送circRNA促進鼠/猴缺血性腦卒中模型的功能恢復來源:外泌體之家circSCMH1的過表達在體內和體外均促進神經元可塑性近日,來自東南大學醫學院姚紅紅教授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王建紅研究員合作在國際頂尖心血管領域雜誌
  • Radiology:多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並行圖:急性前循環缺血性卒中後的功能結果
    而側支灌注水平則與臨床治療的良好預後之間呈現負相關。   本研究驗證了由動態對比增強的MR血管造影術得出的多相側支成像數據集(MR血管造影術側支圖)的價值,及其在預測急性缺血性卒中後的功能結局中的作用。本文發表在Radiology雜誌。    在由大血管閉塞引起的腦缺血中,細胞的存活狀態取決於其側支循環的灌注情況。
  • 新研究發現吃杏仁可降低心血管風險32% 腰圍要瘦2.1釐米
    新研究發現吃杏仁可降低心血管風險32% 腰圍要瘦2.1釐米  Emma Chou • 2020-05-29 17:33:22 來源:前瞻網
  • 研究稱低「壞」膽固醇水平可能會增加女性的中風風險
    這些情況為心臟病發作和中風鋪平了道路,導致了「壞」膽固醇這一術語。LDL、甘油三酯和中風風險4月10日發表在《Neurology 》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低LDL膽固醇水平與女性出血性卒中風險增加之間的關係。這種類型的中風不如缺血性卒中常見,並且難以治療,因此增加了致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