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對孩子表達能力的發展都很重視,我們在閱讀這麼多繪本之後,當然也希望孩子可以很好的表達出來,而不是像茶壺裡煮餃子---肚子有貨卻倒不出來。
有遠見的媽媽都知道上小學之後孩子們都要有看圖書說話,看圖寫話的能力,不過這個能力可以在更早的階段就可以啟蒙。
表達力是指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也是表達力只不過從說轉移到了書面表達,書面表達的能力好不好是建立在熟練的口語表達能力之上。
表達力的啟蒙和發展需要經歷三個階段:
敢表達
愛表達
會表達
三個建議:做一個會傾聽的爸媽,寶寶更敢說,更愛說
第一,邊鼓勵邊催促,互動才有意義
在寶寶試圖表達的時候都要有人傾聽和回應,而且是真正意義的聆聽,對於寶寶說的東西和內容,父母要表現出很感興趣,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自己的表達是有意義的。
尤其是那些害羞且偏內向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更為敏感,因此當這些孩子說話表達的時候,如果爸媽因為太忙或者別的原因沒有及時的給予寶寶回應,那麼時候孩子的說話表達的積極性就會大大的受挫。下次在向表達的時候就不會再說了。
在親子共讀的時候就創造了一個共同的聽說情景,共同的內容和話題,所以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爸爸媽媽不要一味的說,要多創設機會讓寶寶開口,多鼓勵寶寶提問,表達自己的想法,聽的越專心,回應的越及時,孩子就會更想說,更愛說。
第二,創設更豐富的讀寫環境,可以讓孩子用塗鴉畫畫的方式來寫。
早期讀寫萌發期,讀和寫是不分家的,科學研究表明,1歲多的寶寶即使不會寫,家長還是應該給寶寶提供塗寫的材料,寶寶在畫畫和塗鴉的過程學會控制筆來練習手部的精細動作控制的能力。
這樣寶寶就可以通過沒有意識控制的塗鴉到有意識的畫圓,點,塗色等來表達,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即使他認識的字不多的時候依然可以通過畫畫來表達他心裡所想的主人公或者事物。
豐富的讀寫環境意味著家裡要有豐富的適合的書籍,這樣便於寶寶隨手拿到。同時也要培養孩子固定的閱讀時間和提供豐富的蠟筆和各種紙張,便於寶寶可以畫出自己的想法,而且爸爸媽媽在寶寶畫完之後也要問問寶寶,把畫的東西可以描述出來。
爸爸媽媽則幫助孩子把寶寶想要表達的東西寫在寶寶畫的畫上面,寫上日期和名字,並且念給寶寶聽,這樣經常和孩子做這樣的親子活動他就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可以用畫畫也可以用文字表達,這樣孩子會在家長的帶動下喜歡玩你畫我寫的遊戲,寶寶更愛說,更愛模仿爸爸媽媽畫字。
這樣早期的作文啟蒙就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了。那麼進入小學之後,提到作文就發愁這樣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巧搭鷹架,助力孩子更好的表達
鷹架是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來的:孩子被看成建築物,積極建構他自己,而社會環境則是必要的支援系統,允許孩子繼續向前,構建新的能力。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成人給孩子的助力,支持孩子學習新的概念和技能。
大多數孩子其實只要家長多用點心,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就可以發展孩子的表達力,你們家的孩子也可以成為大家稱讚的「別人家的孩子」。下面給你支點招:
首先要鼓勵孩子根據圖畫說出完整的句子, 慢慢的引導孩子說完整的句子。其次要給出連接詞, 幫助孩子把短句子說成長句子,比如首先...然後...接下來 ,或者繪本的連接詞出現的時候帶孩子一起玩句子的遊戲。最後一點,無字書是很好的練習看圖書說話和看圖寫話的很好的工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