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蛐蛐已有千年歷史,古代若能捉蟲王上貢便可換一生榮華富貴!

2020-12-12 北晚新視覺網

「收」、「養」、「鬥」是玩蛐蛐的三部曲。文物專家、收藏家王世襄酷愛蟋蟀,著有《蟋蟀譜集成》、《秋蟲六憶》。 「只要稍稍透露一絲秋意——野草抽出將要結子的穗子,庭樹飄下尚未全黃的落葉,都會使人想起一別經年的蛐蛐來。」 讀到王先生「憶捉」蛐蛐的情形,讓我瞬間回到童年——

作者:王世堯


 「收」、「養」、「鬥」是玩蛐蛐的三部曲 資料圖 王金輝

北京人稱蟋蟀為『蛐蛐』, 我從小喜歡鬥蛐蛐。那時住在甘家口八號院戍樓,對面丁樓上初中的大孩子們,一進八月就開始到玉淵潭捉蛐蛐。捉回來在樓前把鬥盆就地擺開,紙捲兒裡的蛐蛐經過大小比對,一雙雙放入鬥盆,探草頻頻抖動,蛐蛐鼓翅鳴叫,威風凜凜地張開兇悍的大牙,開始勇猛較量。1966年秋,我離開外公外婆家,搬到母親居住的西總布胡同,那裡和甘家口八號院的孩子一樣,鬥蟋成風。待到立秋,三五夥伴,步行到大北窯、六裡屯捉蟋蟀,然後擺盆、布陣,一番天昏地暗地拼殺。蟋蟀以釐碼秤重,八釐蟲可為尤物,是孩們的夢想。

1970年白露之夜,我在東郊樂器廠露天木材庫聽到幾聲類似蛤螞的蟲叫,這無疑是大蛐蛐的叫聲,我狂喜地蹲在樹下一動不動。漫長的半小時過去,這蟲鼓翅再叫,我終於測準方位,捉住後方知美夢成真,八釐蟲王不再是傳說。我滿心狂喜正要回家,又聽遠處傳來從未聽過的蟋蟀叫聲,清澈、傳遠,聲音如同金屬質地。順聲尋去,掀起幾百米外的一疊木板,電筒強光下,一條紫頭蟋蟀銀背燦燦,神態清奇,格外醒目。和剛捉的大蟲比,它幾乎無足輕重,我隨意用手捉起放進紙卷。

回到家,新蟲王讓我徹夜無眠,芡草一探,開牙鼓翅,威風八面。我樂得合不上嘴。約戰的小夥伴徹底要猴吃芥末——傻眼了!忽然記起後捉的紫銀背,不如先試試大蟲王的勇猛。放進鬥盆,紫銀背顯然要小,沒等引探,已然開鬥,僅僅幾回合,大蛐蛐猛地被甩出罐外,這讓我驚出冷汗.我急忙罩回重新放入,瞬間又被咬出,正蹦到我家花貓嘴下,一口下肚。我萬念俱灰,這一夜無法入睡!

清早,小夥伴捧著蛐蛐罐來叫陣。我告訴他們昨夜捉了八釐大蟲王被貓吃了,他們嘲笑我說夢話。我解釋原由,然後捧出紫銀背,眾人驚呼,這隻也不小呀!晨光下,紫銀背全須全尾,雙翅銀光閃閃,芡草輕刷,亮出紫墨鋼牙。兵不血刃,叫陣的蟋蟀全軍覆沒。紫銀背從此在京城的鬥蟋人中名聲大振,戰勝無數「將軍」、「元帥」。尤其它金屬質地的叫聲,堪稱一絕。

二十年後,我有幸拜奇人高彥亮為師,漸漸領悟了蟋蟀文化的真諦。鬥蟋始於我國唐代,到宋朝已然鼎盛,更有宰相賈似道玩蟲喪志,鬥蟋誤國之說。傳說當時捉到蟲王上貢,可換一生榮華富貴。沿革清代,不僅王宮及八旗子弟,連京城街巷的百姓,也鬥蟋成風。聽高先生講蟲,讓我脫胎換骨領悟新的民俗境界,蟋蟀引伸出的生命傳奇,堪稱絕妙。他不僅講述趙子臣、李善長與梨園大家和社會名流的精彩蟲緣,還傳授科學的觀蟲之道:一色二相,兩隻蟋蟀比鬥前先要斷色比色,色貴整、正、真。一但色輸,滿盆皆輸。高先生出神入化,聽叫辨蟋蟀顏色,早秋看蟲,便知秋分定色和適齡期的打鬥走向。

我調中國作協後,發現機關值夜班的桂師傅是蟲迷,同事中喜愛鬥蟋的人很多。作家高洪波,年年秋冬頗愛飼養鳴蟲。那時我常去官園找山東老鄉買蛐蛐,想起紫銀背,捉蟲的情趣更為享受。聽說河北定州、曲陽出好蟲,於是和高洪波、劉小放一拍即合。劉小放時仼河北省作協常務副主席,他拉上詩人楊松霖,我們童心未泯的相聚曲陽,開啟尋覓蟲王之旅。

曲陽是漢白玉之鄉,名不虛傳,可夜晚蟋蟀叫聲,卻令人失望。我們轉赴定州,住在楊村一戶農家,吃農家飯,喝老窯酒,大談歷史上蟋蟀之王的奇聞軼事。夜裡雞在樹上房頂睡,貓卻躲在雞窩,而我們四人則睡一張大土炕。凌晨三點,我叫醒他們,帶上手電、蛐蛐罩子,大有一舉捉到蟲王的架勢。鄉村之夜,美到極境。星光下的青紗帳翠影婆娑,秋聲草曲伴蟲鳴,合成天賴之音。經驗告訴我,捉蛐蛐一定要找到出大蟲的寶地。蟋蟀有靈性,是人間尤物。與蟲王結緣,一生不可多得。我正因聽不見大蛐蛐叫犯愁,忽聽遠處洪波大喊:世堯,我捉到蟲王了!小放用電筒一照隨即高呼:世堯快來,這條大蟲橫豎有十釐了!我大感意外,興奮之極卻懷疑起來,走近一看,洪波罩往的竟是只母油葫蘆。

多少年後,我們談及定州、曲陽捉蟲之事,依舊開懷大笑。雖未捉到蟲王,卻留下無比珍貴的回憶。紫銀背是異形蟋蟀之王,數十年中並不多見。如今我養蟲,不再讓它們生死搏殺,因為鬥一盆會減損蟋蟀壽命。蟋蟀給人類帶來愉悅,我們應給予善意回報。人也一生,蟲也一生。

(原標題:在定州鄉野逮蛐蛐)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
  • 中國民間鬥蛐蛐的歷史和蟋蟀文化
    鬥蟋已不是少數人的賭博手段,它已和釣魚、養鳥、種花一樣,成為廣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稱之為具有東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蛐蛐兒生性好鬥,長著一副利齒,兩隻後腿粗壯有力,兩條長鬚搖擺不停。「開戰」 時,雙方相向而行,須子不停地掃探前方,彼此一經接觸,便立刻張開大口廝咬起來。敗者落荒而走,勝者則鼓翅長鳴,煞是令人興奮。
  • 現在養一隻蛐蛐還能像古代一樣鬥蛐蛐嗎?教你怎麼選哦
    鬥蛐蛐兒是一項中國古代民間很流行的一種搏戲,又稱「秋興」,「鬥促織」,是將兩隻雄性蛐蛐兒放在一個小罐兒裡,通過相鬥決定勝負的一種娛樂方式,極具東方特色,是我國獨有的一項文化產品,從唐代興起,到清代的時候,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體系,有了所謂的尊卑之分,鬥蛐蛐兒在我國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下遊地區最為興盛
  • 科學網—聽蟈蟈 鬥蛐蛐
    夏日的夜晚,如果你湊近草叢去聽一聽,就能聽到蟲鳴,而且可能不只一種蟲鳴,其中就有蟈蟈和蛐蛐。 蟈蟈屬於昆蟲綱螽斯科,是一種短翅的鳴蟲。蟈蟈的體色是綠色或褐色的,看上去有些像蝗蟲。不過二者也比較好區分,蟈蟈的翅膀比身體短,會鳴叫;蝗蟲的翅膀比身體長,不會鳴叫。蟈蟈的鳴叫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前翅的摩擦。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蟈蟈都會鳴叫,只有雄性的才可以。
  • 古代鬥蛐蛐是如何分勝負的?
    鬥蟀,即鬥蟋蟀,又稱"鬥蛐蛐",為民間遊戲之一,相傳鬥蟋蟀始於唐代。老北京人、天津人、老上海人比較內行。鬥蛐蛐,宋朝已經玩的很嗨了,主要是達官貴人,富家子弟,諸如當今的土豪金的,有閒錢有閒時有閒心,聚在一起鬥蟋蟀,也有炫富的含義。
  • 老北京什麼時候興起鬥蛐蛐的?"玩家兒"不是一般人
    每到秋天,遊閒人便來此地「缺牆頹屋處、磚瓦土石堆壘處」捉蛐蛐,「側聽徐行,若有遺亡」——慢慢走、側耳聽,好像尋找遺失的東西;聽到蛐蛐叫聲後,循聲找到蛐蛐巢穴,「乃掭以尖草,不出,灌以筒水,躍出矣,視其躍狀而佳,逐且捕得」——捕捉蛐蛐的方法已經很成熟了。後面關於蛐蛐優劣判定、鬥蛐蛐方法與規則的記載,跟清朝以後的實際幾乎完全一樣。  到了清朝,北京玩蛐蛐的就更多了。
  • 蛐蛐皇帝鬥蟋蟀事跡未見於明史卻被印證,有時候野史比正史還可靠
    說到愛好,明朝皇帝的愛好更為廣泛,也更為荒唐,有喜愛木工活的明熹宗朱由校,當然還有今天的主角蛐蛐皇帝明宣宗,他的超級愛好就是「鬥蛐蛐」。可能看了前幾位皇帝,他們要不就是亡國之君,例如宋徽宗就弄出了個靖康之恥,周幽王被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自己也死於刀劍之下,朱由校好一點,但也為明朝的滅亡挖了一個超級大的坑,這個坑任崇禎皇帝多麼的勤儉也填不上,因為他挖的坑實在太大太深了。
  • 兩軍對壘,為何說鬥將沒有小說中的那般盛行?鬥將可不是鬥蛐蛐
    從不少的演義小說中,我們都能夠看到雙方軍隊整齊備戰,一方將軍前來叫陣,另一方派將軍出戰迎敵,雙方將領連續鬥上個上百回合,直至一方力竭落敗,落敗一方的士兵們四散而逃,這種陣前的單挑有它的專屬名詞叫做鬥將。
  • 古時十斤米都換不到,現在百元錢都難買的鬥米蟲,很多人靠它發家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們,一定會有一些關於昆蟲的美好記憶,小的時候生活在農村,尤其是在夏天的時候,會和小夥伴們捉來一些昆蟲玩耍,當然,夏天玩的最多的就是知了,臨下雨的時候,蜻蜓會飛得很低,又掃院子的大掃把就能拍下來,拿在手裡玩,秋天,田野裡到處都是螞蚱和蛐蛐,於是它們就成了我們的玩伴,還有一種昆蟲
  • 山東泰安一隻蛐蛐賣了11萬 是個發財路子!
    山東泰安一隻蛐蛐賣了11萬 是個發財路子!泰安寧陽一隻蛐蛐賣了11萬 不要玩物喪志!據鳳凰網、濟南時報、閩南網8月18日報導,山東泰安寧陽有一隻蛐蛐賣了11萬,當地為此發展了相關產業,年收益6億。聊齋裡寫過促織,是說過去有些人喜歡蛐蛐,下令捕捉,結果逼死人,亡者化身蛐蛐,百戰百勝。要說鬥雞也好,鬥蛐蛐也好,都是中國民間、古代流行的娛樂。西遊記裡也描寫過鬥蛐蛐,一些動畫片,例如驕傲的將軍,將軍立功無數,後來奢侈了腐敗了安逸了,每天也是鬥蛐蛐、玩鳥,最後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敵人來了,結果是大敗而歸,一敗塗地。
  • 一隻蛐蛐賣了11萬!山東這個縣,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
    村民們出動了,「撬子手」是蟋蟀捕手的職業稱謂,徹夜捉蟲的他們,將蛐蛐轉變為財富的接力棒,交到了婦女和年紀大了的「老撬子手」身上。蛐蛐被裝在拳頭大的白瓷小罐裡,罐口用橡皮筋捆著。村民們拎著籃子,沿著蟲客們的桌子一路兜售過去,蟲客根據閱歷和眼光給價。
  • 文玩雜說鬥蛐蛐用的北罐南盆如何鑑賞區別
    蛐蛐也叫鬥蟋蟀,在古代鬥蛐蛐就跟養蟈蟈、鬥公雞一樣是玩物喪志受人鄙視的,到明代早中期宣德年間養蟲、鬥蟲之風非常盛行。宣德皇帝就對養蟲和鬥蟲就十分喜好。養蟋蟀和鬥蟋蟀是皇宮貴族、文人雅士的一大喜好了,而蛐蛐罐也成為收藏的文玩雜項。
  • 古代沒有手機,清朝貴族怎麼消磨時間?鬥蛐蛐只是常規操作
    而在古代,我們都知道,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人的業餘生活極其枯燥。白天耕耕地,發發呆,找幾個人嘮嘮嗑。天一黑,大家都沒事幹,上床睡覺就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相比普通人,達官貴族有著更多的娛樂和選擇,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是怎麼消遣時間的吧。1.投壺。
  • 初冬時節老北京曾流行「蛐蛐局」 是鬥蟲界的「錦標賽」
    到了清代,玩秋蟲的人越來越多,專業的賣蟲人和捉蟲人就出現了。這時人們捉秋蟲已經不局限於城裡的牆角旮旯、斷牆殘壁啦,而是到京郊去捕捉。立秋之前捉蟲人要帶上乾糧到北京西山去拿蛐蛐兒,因為山裡的蟋蟀善鬥,號稱「鐵嘴鋼牙」,不去艱苦的地方就逮不到。為了捉到好的秋蟲,捉蟲人十分辛苦,一走就是十來天。
  • 介紹幾種蛐蛐,給想要玩蛐蛐的人,這些事情你要知道!
    介紹幾種蛐蛐,給想要玩蛐蛐的人,這些事情你要知道!鬥蛐蛐是什麼信託大家都不陌生,但在全國陋習模的地方卻也實在不多,且應大局部集中在北方。但南方也並不是沒有,全國最大的比賽之一就在上海,擁有相稱成熟並且完滿的市場。吃瓜群眾對什麼感樂趣?自然是什麼樣的蛐蛐咬起來厲害,這故事可就長了。
  • 每日三分鐘 蛐蛐?蟈蟈?螞蚱?油葫蘆?
    而且螞蚱是集食用、藥用、滋補於一身的昆蟲。它不僅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磷鐵鋅錳等多種元素,還是治病良藥,能治療破傷風、小兒驚風、發熱平喘等…【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把玩的對象】現在到了蛐蛐,蟈蟈,油葫蘆!好了,聲明一下,蛐蛐和油葫蘆都是蟋蟀的別稱,所以,它倆算是同一個昆蟲,就是夏天用來鬥的那種。蛐蛐是蟋蟀的別名,蟋蟀亦稱油葫蘆、夜鳴蟲、將軍蟲……等。
  • ​鬥蛐蛐也違法?杭州市區一棋牌室內多人被抓,組織者被判刑
    說起蛐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平時公園裡就能看到老大爺圍在一起鬥蛐蛐,大家也會湊上去瞧瞧熱鬧。這些年,杭州本地還形成了一個鬥蛐蛐的圈子,三五成群,閒來無事,鬥鬥蛐蛐,本也無可厚非,但有人用鬥蛐蛐的方式組織賭博,這就是違法犯罪了。9月22日,西湖區檢察院就通報了一個以鬥蛐蛐方式進行賭博的案件,給不少玩家們提了個醒。
  • 鬥蛐蛐兒:蛐蛐兒是怎麼捕捉餵養的?鬥蛐蛐兒比賽又有什麼講究?
    我相信,好多人都跟我有同樣的疑惑,本文將詳細的介紹鬥蛐蛐兒這件事,希望再看的各位,如果有孩子問起了,你能說道一二。鬥蛐蛐兒釋義鬥蛐蛐兒又稱為鬥蟋蟀、鬥促織、鬥賺積、鬥促雞、鬥莎雞,因為各個地區對蟋蟀這種昆蟲的叫法不一樣,所以它也有各種不同的名字。
  • 「蛐蛐皇帝」朱瞻基:仁政愛民、禮賢下士,為何口碑卻十分差?
    我們捧著手中七寸長的史書,報以「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的求知心態,不斷考究佇立在歷史洪流中各個人物的榮辱一生,仍如霧裡看花,難辨對錯。 明宣帝朱瞻基在位近10年,生後能得史書這樣稱讚已經足夠令人讚嘆,歷史不會擅自拋棄一個人的功績,但也不會輕易將一個人推上神壇。
  • 「古代人生」——文字類的模擬古代人生手遊
    作者:小盜賊【古代人生】是由萬匠遊戲製作的豎版文字模擬養成類遊戲。先說一下遊戲的美術,個人感覺較為精緻,風格偏簡約讓人看起來比較舒服。個人感覺遊戲本身劇情簡短(就是重生回古代),延伸的劇情要看玩家的選擇。遊戲玩法較為簡單,只需要玩家在做完相應的事情時便開始下一年,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做的事情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