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參的植物學特點
1,名稱和分類地位
苦參是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神農本草經》;別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為地槐;在《新本草綱目》中記載為白莖地骨;別名還有山槐、牛參、好漢拔、野槐等等;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豆科槐屬草本或亞灌木。
2,分布和生長環境
苦參在我國南北各地都有分布;通常生長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田野附近。
3,外形特點
為草本或亞灌木,高度在一米左右,莖表面有紋稜,幼嫩時有柔毛,之後無毛;羽狀複葉有小葉6-12對,小葉片紙質,形狀變化大,橢圓形、卵形、披針形或披針形狀條形,葉邊全緣;
總狀花序頂生,長15-25公分,花朵多數,花梗細,長7毫米左右,花萼鍾狀,明顯偏斜,有不明顯的齒,花冠白色或淺黃白色,雄蕊10個,分離或基部稍連合,6-8月開花;
莢果長5-10公分,種子之間變細,成不明顯的串珠狀,稍帶四稜形,成熟後開裂成四瓣,有種子1-5粒,種子褐色,7-10月結果。
苦參由於分布廣泛,有兩個變種,即毛苦參,其枝條、葉片、葉柄密生褐色或鏽色柔毛;紅花苦參,其花冠紫紅色。
二,苦參的主要用途
第一,苦參的根藥用,主要含有苦參鹼、金雀花鹼、黃酮、三萜皂苷、木脂素、酚酸等成分,根據資料記載具有清熱利溼、抗菌消炎、健胃驅蟲功效。藥用時請遵醫囑。
第二,苦參的種子可以製作農藥;
莖皮纖維發達,可織麻袋等用。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供參考。
(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