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透過名句熱詞看教育

2020-12-13 中國教育報

■影響教育的名句熱詞

編者按

「70年影響教育的名句熱詞」專欄開通後,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高度關注,迅速在廣大教育工作者中引發熱議,掀起了一波回憶教育名句熱詞的熱潮。熱心讀者給我們發來了大量稿件,我們從中摘編了幾篇,在國慶節前夕集中刊出,作為小結。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提出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餘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同年9月9日和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範大學和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考察時,進一步要求廣大教師要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他強調,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起到這樣的引導作用。此後,他多次在重要場合的講話中進一步闡述和豐富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思想內涵、目標任務,為學生成長成才指明了方向。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廣大青年學生的深切勉勵和深情寄託。這句話既生動又形象地闡釋了青年學生價值取向的形成規律,用「扣扣子」來比喻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科學論斷的提出,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現實和複雜形勢的準確判斷,對青年成長需求和教育規律的準確把握。從全球來看,各種偽裝的「普世價值」和種種娛樂文化對我國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不良影響。同時,國內經濟發展轉型和社會結構調整引發多元價值觀的碰撞,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信仰危機、理想失落、道德滑坡等價值失範現象。

為了有效應對當前的問題,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進一步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融入到國民教育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發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築青年心中的精神大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的。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廣大青年要找準人生方向,始終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下苦功夫,系好第一粒扣子,為今後每一個人生理想、每一份事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廣大青年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在日常學習、生活、工作中真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忘初心,不負青春。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黨中央全面部署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推動全黨更加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鬥。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愈加複雜的國際形勢與新時代偉大鬥爭的需要,應該愈加重視青年的「第一粒扣子」問題。冠必正,紐必結,「第一粒扣子」是黨科學定位青年成長成才的初心,是學校立德樹人的使命,是青年立鴻鵠志的初心和擔當時代責任的使命。

(作者系浙江省麗水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張龍)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句話曾經刷遍鄉村的大街小巷,它體現了黨和政府排除萬難辦好教育的堅定信念。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與很多行業一樣在艱難中起步。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很多地方的鄉村中小學校舍還是泥土牆,校園裡到處是板結的泥土地面,「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學生坐的凳子和趴的桌子是幾塊木板釘起來的簡易桌凳,有的甚至就是泥土凳子、泥土桌子。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不少基層教師不求名利,全身心撲在教育事業上,造就了一大批適應改革開放需要的優秀人才。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成為當時以政府投入為主、全民興辦教育的主打口號。為了改善教育環境,推進教育發展,1986年4月我國頒布了《義務教育法》,標誌著基礎教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到20世紀末,我國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1991年4月,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從當日起在全國實施「希望工程――百萬愛心行動」計劃,旨在動員更多的人參與「希望工程」,儘快使我國因貧困而失學的兒童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利。

2001年教育部、財政部印發《關於對全國部分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生試行免費提供教科書的意見》。2005年11月,我國首次發布全民教育國家報告,聚焦農村教育,宣布5年後農村義務教育全免費,2015年全國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從2008年秋季開始,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全部免除。2019年,教育部宣布:全國薄弱學校改造工作提前一年完成!農村學校煥然一新!

國家推進實施的一個個專項行動、一件件為民實事,正逐步讓「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號所描述的情況成為歷史,教育在這一階段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隨著國家對於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很多地方的教育設施、教育裝備都已升級換代,「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句話已經逐漸失去了現實基礎,我們聽到的機會也在不斷減少。以筆者所在的蘇北漣水縣為例,圍繞「一個不少、一個不錯」的目標,對全縣在籍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按學期進行減免資助,僅2019年春季已合計資助19619人,資助金額合計1590.9萬元。近四年的漣水教育「硬體」可謂日新月異,累計投入18.5億元,60餘所薄弱學校改造完畢,全縣40多萬平方米的校舍煥然一新,教育資源不斷豐富,教育布局持續優化。當年曆經「辦學難、上學苦」的人們滿懷欣喜地享受著教育繁榮帶來的福利,但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依舊銘記「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特別捨得在教育上投資,全力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

(作者系江蘇省漣水縣教育體育局局長 李長春)

全社會都要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

「全社會都要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的提出具有鮮明的歷史印跡。

上世紀末,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面臨不少困難,教育基礎比較薄弱。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全社會都要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成為時代的呼聲。從教育事業跨越式發展的歷史軌跡中,可以看到我國聚全社會之力、凝聚全民智慧發展教育的清晰脈絡。

1993年發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全社會都要關心和保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江澤民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全社會都要對我們的下一代負責,人才培養和青少年的成長,不僅需要各級各類學校的努力,而且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2011年2月,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的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問題集體學習會上發表講話指出,要動員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

「全社會都要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這一口號也成為一個時代的教育命題,並上升為從全局上重視和解決教育問題的重大課題。很多地方首先在改善辦學條件方面發力,依靠人民之力,社會集體智慧,掀起了人民群眾自發捐款出力,社會各界籌款捐物的辦學熱潮,靠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式的努力,建起了一所又一所新學校,託起了孩子們成才的希望,奏響了一曲感人肺腑的興教交響樂。

「全社會都要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這一口號對於催生教育理念的轉變,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力。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的內涵不斷得到延伸和拓展,社會通過監督、參與和獻計獻策,向教育傾注了巨大能量,給教育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國各地也創造出了不少大力發展教育的典型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教育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關鍵需要各級黨政部門擔負起首要責任,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參與。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

目前我們的辦學條件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隨著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加快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仍需要凝聚社會力量,形成教育改革發展的合力,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一大批合格人才,以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

(作者系甘肅省天水市教育局幹部 閆鎖田)

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一直在為保障公平的入學機會而不懈奮鬥。

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201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國家助學政策的目標再次明確為「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此後,從中央到地方,都把「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作為明確的施政目標。這句話既表達了保障我國人民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機會的價值訴求,也展現了黨和國家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歷史擔當。

回溯歷史,我國積極構建並完善國家助學制度,確保每個孩子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新中國成立初期,設立了學生供給制度、人民助學金和學雜費減免制度,鼓勵更多學生接受教育。改革開放初期,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資助為主導、社會資助為補充」的雙向資助特點。高等教育的學生資助逐漸從以人民助學金為主,過渡為獎學金和助學金共存,再到獎學金和貸學金並行;中等職業教育由以人民助學金為主,調整為適當收取學費和減免學費;義務教育學生資助以助學金、學雜費減免為主。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教育資助體制改革步伐逐步加快。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出臺後,學生資助舉措逐步增多,資助主體逐步多元,資助規模進一步擴大,對學生的資助逐步由單一資助模式走向混合資助模式。2005年,《國家助學獎學金管理辦法》頒布並實施,標誌著我國國家獎助學金的標準基本確立、程序逐步走向規範、管理逐步科學化。2008年,我國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全部免除學雜費的目標,各地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有效緩解了農村貧困學生「上學難、上學貴」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學生資助水平進一步提高、力度進一步加大,資助政策的覆蓋面逐年擴大。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積極構建新時代學生資助體系,完善各級各類學生資助政策,從制度層面實現了國家助學政策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的目標;並從經濟貧困家庭學生的切身利益出發,完善資助標準,改進資助方式,以提高受資助學生的自尊感、幸福感、獲得感為價值追求,以幫助經濟貧困家庭的學生實現人生理想為終極目標。據統計,2018年全國資助各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近1億人次,基本做到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有力地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權。「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成為現實。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教師 李健)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教育發展始終葆有人民立場,蘊含人民情懷,彰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對教育的滿意度不斷提升。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中央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才能培養更多人才,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為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黨中央在頂層設計上出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從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到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從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到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制度安排不僅有針對性,更有前瞻性,極大地提升了民眾的滿意指數。

當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對教育的要求也在全方位提高,比如解決了「有學上」,還盼望「上好學」,這就為相關部門提出了更大挑戰,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去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強調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時代,新使命,只要不忘初心,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進一步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規律的認識,讓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我們的教育就能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為提高人民綜合素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根基。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王石川)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學高為師」指的是教師必須知識面廣,有高超的教育教學能力。「身正為範」指的是教師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師的言行就是學生可供參照的道德標準。

在國內不少高校尤其是師範類院校,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寫有「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字樣的牆壁或橫幅,它既是對高校教師進行時時鞭策,更是對有志於從事教師職業的大學生的一種「潤物細無聲」式的心靈指引。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身為一名教師,要有淵博知識,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做學生求學路上的引路人。身為一名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做學生為人為學的楷模。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無數教師的座右銘。事實上,提高教師學識水平,加強師德建設,不僅關乎教師個人的發展,關乎學生的成長,更關乎教育強國建設,關乎民族復興大業,因為「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

2014年9月9日,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師範大學時所作的講話中,提出了「四有好老師」的理念,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這為新時代教師的成長指明了道路。「四有好老師」是對「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深化和提升,更有助於指引廣大一線教師做好學生的「大先生」和引路人。廣大一線教師要始終努力提高自身道德情操,提高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為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而不懈奮鬥。

(作者系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教育局工作人員 曹燦輝)

已刊發的70年影響教育的名句熱詞

■9月19日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9月20日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9月24日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9月25日 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

■9月26日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年9月27日 第02版

相關焦點

  • 2019透過熱詞看教育
    編者按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事業高度重視,對教育工作者關懷關心,社會各界對教育持續關注。日前,光明日報教育研究中心攜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平面媒體中心,在10億字詞語料技術抓取基礎上,遴選出「2019年度教育熱詞」。回顧2019,讓我們用「十大熱詞」串聯教育印記,透過熱詞,一起品讀2019年教育的發展變化。
  • 透過熱詞看教育!盤點2019教育「十大熱詞」
    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事業高度重視,對教育工作者關懷關心,社會各界對教育持續關注。日前,光明日報教育研究中心攜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平面媒體中心,在10億字詞語料技術抓取基礎上,遴選出「2019年度教育熱詞」。回顧2019,讓我們用「十大熱詞」串聯教育印記,透過熱詞,一起品讀2019年教育的發展變化。
  •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70 影響教育的名句熱詞②
    它正本清源,引領了舉國上下對教育的重視,極大促進了中國教育乃至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198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1987年,黨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此之後,我國歷屆領導集體均把這一論斷作為教育基本功能的論斷,並在不同場合重申這一論斷。
  • 2013年,我們追過的那些熱詞 網上方一瞬熱詞已千裡
    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諮詢專家周小燕說。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楊爾弘認為,「年度字詞」可以說記錄了社會萬象、世事民情。不論怎樣,這些詞語都是人們語言方式和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而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網絡熱詞顯然更具「國際範兒」:「土豪」(tu hao)登上了《紐約時報》,並且被BBC報導,而「大媽」(da ma)則有望與之「攜手」,共同在2014年被收錄進入《牛津英語詞典》……這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契機,也是中華文化具有越來越大影響力、尋求認同感的過程。
  • 盤點德陽監獄2019年9大熱詞
    今天是2019年最後一天,我們盤點了德陽監獄2019年9大熱詞,看看哪些熱詞讓你充滿了熱忱?哪些熱詞又讓你記起那段光影?哪些熱詞又讓你憶起那個人?2019年即將向我們揮手告別,回眸2019,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禮炮聲還在耳畔迴響,這一年在廳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全體德獄人,踐行改造宗旨、堅守底線安全,積極落實以政治改造為統領的
  • 2019年上半年,習近平帶火了這些熱詞
    ★熱詞9:「兩不愁三保障」  【習語】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直接關係攻堅戰質量。總的看,「兩不愁」基本解決了,「三保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 2018熱詞裡的教育鏡像
    編者按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事業高度重視,對廣大教育工作者關心關懷,社會各界對教育改革持續關注。2019年伊始,光明日報教育研究中心攜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在10億字詞語料技術抓取基礎之上,遴選出「2018年度教育熱詞」,並特邀權威專家精當解讀。十大教育熱詞,串聯2018哪些教育印記?
  • 看完這些熱詞,2020年就過去了!
    雖然2020年過得有些坎坷但網絡世界依舊熱鬧非凡每一年的網絡熱詞都代表著那一年發生的事件而各位網絡衝浪手們也沒有停止發光發熱在網絡上盡情玩梗,傳遞衝浪樂趣阿廣將2020年網絡熱詞一一盤點看完這些熱詞2020年也就過去了這一年我們左手網抑雲,右手凡爾賽;這一年我們手捧秋天第一杯奶茶抗擊著職場
  • 家國情懷、服務基層……從2019熱詞看價值新趨勢
    家國情懷、服務基層、減壓前行從2019熱詞看價值新趨勢日前,一年一度的漢語盤點、年度熱詞出爐。「穩」「我和我的祖國」「難」「貿易摩擦」分別當選年度國內字、國內詞、國際字、國際詞。這些熱詞新語記錄了社會焦點的變遷,呈現出文化生態的脈絡。年度新詞語反映了當下社會生活的新現象和新變化,串聯起本年度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熱點事件:「夜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的新興活力源,「鄉字號/土字號」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動能,三大運營商5G套餐正式啟用,2019年成為當之無愧的「5G元年」。
  • 2013年,我們追過的那些熱詞
    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諮詢專家周小燕說。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楊爾弘認為,「年度字詞」可以說記錄了社會萬象、世事民情。不論怎樣,這些詞語都是人們語言方式和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   而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網絡熱詞顯然更具「國際範兒」:「土豪」(tu hao)登上了《紐約時報》,並且被BBC報導,而「大媽」(da ma)則有望與之「攜手」,共同在2014年被收錄進入《牛津英語詞典》……這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契機,也是中華文化具有越來越大影響力、尋求認同感的過程。
  • 透過表象看教育的本質,教育其實很簡單,但也很複雜
    我看完那學習英語的平板電腦之後,這東西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學習工具、教輔資料,現在怎麼搞得像權健天價鞋墊一樣。這個東西已經超越了它的實用價值,變成了一個吸金斂財工具。現在市場上割韭菜利器非常之多,有些人還是要繳納點智商稅的。透過現象看本質,無論科學技術如何進步發展,教育永遠依賴的是人,因為科學技術也是人為操控的,是為人服務的工具,我們需要把主次搞明白。
  • 年度熱詞裡的中國,看完這個視頻你就懂了
    「十九大」「新時代」「享」「智」「擼起袖子加油幹」「打call」……這些「年度熱詞」像一幅幅素描,勾勒出一個砥礪前行、氣象萬千的中國。所謂「微言大義」,熱詞是感知社會發展最為敏銳的神經末梢。2017年,中國發生的頭等大事,無疑是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 2019年習近平帶火了這些熱詞
    2019年,習近平不斷刷新「忙碌指數」,在國內多地考察調研,用腳步丈量民情;多次出國訪問,貢獻中國智慧。「追夢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鬥爭精神」「區塊鏈」……2019年,習近平行之所向、言之所至、思之所及,帶火了一系列熱詞。新時代學習工作室進行了回顧盤點,供網友參考。
  • 壯麗70年,從奔跑到領跑的中國醫學力量
    新中國成立的70年裡,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不足35歲到如今達到77歲,人均預期壽命長一倍。在這期間有無數醫生、教授和研究人員為醫學事業奮鬥終身,努力發展屬於我國的新醫學力量,奠定了中國在世界的醫學地位。2019年12月23日,由中國醫學論壇報社與人民衛生出版社共同主辦的《壯麗70年,新中國醫學力量》新書發布座談會在京舉辦。
  •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影響教育的名句熱詞
    作者: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高 耀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對教育在新時代的重要地位作出的高度概括,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 神奇的2019年度熱詞,你竟然一一說中了「教育」的心事
    重溫2019年十大熱詞,突然覺得這熱詞就是為教育而生,簡直是一年來教育歷程的真實寫照。教師、家長、學生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年度熱詞竟然都能一一解讀。這充分說明,當下教育確實能與人民大眾同呼吸,與時代發展共命運。
  • 【透過樂高看科技教育-上】 「唯一」的選擇
    接觸樂高培訓這個行業將近7年,看過一批又一批的機構生來死去,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進來又出去。能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幹上7年不改行的,還真是不多了,我從一個白丁也漸漸混成了行業的老人。那就讓我倚老賣老胡言亂語一番,說一說為什麼要學樂高!
  • 家國情懷、服務基層、減壓前行 從2019熱詞看價值新趨勢
    日前,一年一度的漢語盤點、年度熱詞出爐。「穩」「我和我的祖國」「難」「貿易摩擦」分別當選年度國內字、國內詞、國際字、國際詞。這些熱詞新語記錄了社會焦點的變遷,呈現出文化生態的脈絡。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一曲《我和我的祖國》唱響大江南北,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我和我的祖國」的故事,分享著國家繁榮昌盛的榮光。  「我和我的祖國」成為老少皆宜的流行語,背後是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70年風雨如磐,新中國由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強國,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 追夢人、鬥爭精神……2019年習近平帶火了這些熱詞
    2019年,習近平不斷刷新「忙碌指數」,在國內多地考察調研,用腳步丈量民情;多次出國訪問,貢獻中國智慧。  「追夢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鬥爭精神」「區塊鏈」……2019年,習近平行之所向、言之所至、思之所及,帶火了一系列熱詞。新時代學習工作室進行了回顧盤點,供網友參考。
  • 快看!2019年度熱詞
    2020已經來到了0205,立春已過,在這個充滿新希望的時刻,小浙帶您一起回顧2019年的浙大年度熱詞,回首過去的溫暖,汲取前行的力量!(排名不分先後)主題教育年度最正能量2019年,浙江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開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部署要求,堅定政治信仰,堅持立行立改,激發基層力量,凝聚育人合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