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前段時間在某視頻網站看到過這麼一段視頻。一位擅長模仿的博主認認真真地模仿了大多數孩子小時候都會遇到的一個場景。
在家庭聚會結束後,正準備走的博主被媽媽叫住,一邊和其他正準備離開的家人打招呼,一邊讓博主將桌子上的兩半瓶飲料拿走。
博主扮演的孩子剛剛表現出一點不情願,媽媽接下來說:「你是孩子,你拿沒人說你,喜歡就拿著,快點。」
此時在評論區不少人都驚呼「一模一樣」,同樣的場景似乎在大多數人的童年生活中並不是罕見的事情。甚至就連天下的母親說的話都是驚人的相似:
「你是孩子,你拿沒人說你,喜歡就拿著,快點。」
可,孩子真的會喜歡嗎?
父母讓孩子拿桌子上的半瓶飲料並不是無緣無故,其實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思。這些小心思其實離不開兩種心理。
1)想讓孩子喝
我們不能否認,一些父母讓孩子拿宴會上東西的初衷其實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吃好。而這種行為的形成,不是父母「佔小便宜」的表現,反而是完全是在養娃中形成的習慣。
在孩子小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在宴會上吃到自己想吃的東西,父母大都會留心自己孩子喜歡的食物,主動將食物放到孩子的面前,甚至會在宴會結束後讓孩子將喜歡的東西帶回家。
這和現在本身並沒有區別,唯一的變化是孩子長大了。
長大的孩子自然會產生面子意識,父母的這種愛的表現也變了味道,在孩子眼中反而成了自私,愛佔便宜的代表。
2)捨不得浪費
在一些傳統父母的眼中,宴席聚會本身就是一種額外花錢的行為,既然自己已經花了錢了,就不應該在這個過程中再浪費。
相比較於桌子上亂糟糟的菜,還剩一半的飲料明顯會更合適帶回家「減少損失」,但作為成年人自己拿總顯得不合適。在這種心理的指導下,孩子拿顯然會更合適。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倔強的自尊心。
答案其實很簡單:孩子並不會喜歡。
就像是說過的那樣,這時候的孩子和小時候最大的區別就是,現在的孩子已經有了很強烈的自尊心理,這種只從父母角度出發的決定勢必會激發孩子的逆反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艾吉蘭教授指出:「心理上受過傷害的孩子,成長中受到的思想和心理阻滯甚至比肉體上受過傷害的孩子更大。」
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父母正確的做法就是仔細呵護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的選擇表示尊重,而不是選擇性忽略孩子已經長大的這件事實,不尊重孩子的行為將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影響。
1)從孩子角度考慮
父母需要認識到,孩子畢竟已經長大了,已經不再是那個事事需要你照顧的小孩子。父母在決定之前應該從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多問自己幾個合適嗎:
在充分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後,父母也就能夠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2)節儉不止在節流
許多父母在聚會時常常犯的錯誤就是,點菜的時候大手大腳,看到剩菜後又頓時產生了可惜的想法。這種想法大可不必,父母不妨在點菜的時候就做到適當,這樣既能避免出現浪費,還能避免讓孩子陷入尷尬的選擇。
俗話說:矯枉不能過正。父母也不要過度節約,該花的錢一定不要捨不得。否則會讓孩子出現自卑的心理,這種心理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3)尊重孩子的選擇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要求表示出不滿,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決定表示尊重,不要因為孩子的不配合在其他人面前甩臉色。這樣是對孩子自尊心的最大維護。
如果不確定孩子想不想拿,父母可以提前和孩子商量,根據孩子的選擇再做決定。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