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小說往往以少男少女懵懂的青春悸動、成長煩惱為主,同時伴隨著與家長老師的思想衝突,同學相處中的人際問題。
讀校園小說一定要關注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學生與學生的關係,家長與孩子的關係,老師與家長的關係等。
在這本書裡,也有這些關係的體現。
艾莉是這本書中的主人公。在閱讀的時候,我們要去關注和發現艾莉對三位老師和西爾弗校長有著什麼樣的不同認識。
艾莉又是怎麼樣來面對和處理好朋友阿爾伯特和凱莎之間的關係;又是怎麼來處理與雪伊、傑西這樣不太友好的同學關係。當然我們也要去關注艾莉與父母的之間的聯繫,雖然整本書中對艾莉父母的描述並不多,但每一處存在都是有著特定的價值的。在這裡面,還要特別注意,艾莉和哥哥查爾斯之間的一些相似之處,想想為什麼結尾的時候會求助丹尼爾老師去幫助哥哥查爾斯。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認真閱讀,仔細思考的。
最後,整本書閱讀完了,還可以試著連起來想想在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學生和家長,家長和老師之間又有什麼樣的聯繫,又會有些什麼不一樣的發現。
其次,「差異性」又是本書在人物塑造上特別突出的一個點。
主人公艾莉是一個患有閱讀障礙的小學生。她與大多數正常的孩子不一樣,七年換了七年學校,每位老師都認為她學習不夠努力,書寫太過潦草,又不用心寫對字母。在丹尼爾老師出現之前,誰也沒有去研究過她為什麼會是這樣一個情況。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閱讀障礙本身就是一種常見病症,據研究表明,十個人裡面就要兩個有可能會患有閱讀障礙,他們在讀寫能力上本身就是與正常學生有所差別的。只是,作為老師的我們,又用過多少時間,多少精力去自己去了解過閱讀障礙這一現象。
作者從艾莉的視角來講述故事,本身就很小眾化,不太討大多數讀者的歡心。但我們讀者從這樣一個特別的視角去走進書,是不是可以更加真切地體會到艾莉的心路歷程,去經歷一段大多數人從未有過的閱讀障礙學生的經歷。這便讓我們的閱讀充滿了認識的不同,進而變得更豐富和多元。
書中的每個人物都獨具特點。但這些有特點的人物也是有「差異」的一組一組的出現。
比如,不懂得閱讀障礙症的霍老師、實習老師與專門研特殊教育的丹尼爾老師。
比如,不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的阿爾伯特和常常故事欺凌他的三個壞小孩。
還有依靠關心、互助而建立起友誼的艾莉、阿爾伯特、凱莎三人組和依靠金錢建立起友誼的雪伊小團隊,沒有友誼手環的真朋友和被退回友誼手環的虛假朋友……
我們讀書的時候總是會抓住他們之間的差異,去比較,去聯繫自身。
當然,整本書裡孩子們之間不僅在學習上存在差異,同時還有來自家庭背景的差異,生活條件上的差異。如何去看待這些差異是這本書探討的最重要的話題。
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身懷天賦,但如果用會不會爬樹的能力來評判一隻魚,它會終其一生以為自己愚蠢。
愛因斯坦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小時候就是一名患有閱讀障礙症的兒童。他小時被踢出學校,成績單上寫著遲鈍,他無法記住單詞。事實上,他連繫鞋帶都有問題。可是,他卻是我們見過的數一數二的曠世奇才。人就是這樣,只有在接納了自己的缺點之後,才會有所成長。
在這本書裡,艾莉的成長在哪裡?我們可以在閱讀的時候去尋找一下屬於她的成長標誌。
艾莉的成長標誌有很多。從不愛閱讀、寫作變到漸漸開始閱讀寫作,從不自信,沒有朋友變到開始擁有自信,擁有朋友。
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成長標誌在於她正確認識自己,直面缺點,尋找幫助。
讓我們來到全書的最後一章,有這樣一句話。
有時候你能做的最勇敢的事,就是求助。——查克∙康納斯
艾利經常出入校長辦公室,但是由於不能很好的認字,她一直不知道辦公室牆壁上貼著的海報上的文字是什麼。直到這一次給丹尼爾老師送信給西爾弗校長,她在求助校長的幫助後,才終於讀出上面的文字。
求助這一點是以前的艾莉沒有做到的,內心卑微的她總是百般逃避,即便努力也是一個人悄悄的使勁,不願讓別人知曉。
而求助,就是要艾莉打開心扉,勇敢地去面對存在在自己身上真實的困難,即便是一條魚要上樹,也可以不依靠自己的牙齒,而是求助於他人的幫助。爬樹的魚,這部小說以這樣的一個方式來點明主題,言有盡而意無窮。
當艾莉明白這一點,不僅自己豁然開朗,也對哥哥伸出了援助之手,把哥哥推薦給丹尼爾老師,讓哥哥接受丹尼爾老師的幫助,相信在不久之後的將來,兄妹倆都會取得驚人的進步。
正如書的結尾之處這樣說:
事情會不一樣的。
就像鳥可以遊泳,魚可以飛,
不可能會變成可能。
會求助這一行為,不僅讓艾莉悅納了自我,更是溫暖了他人。
同樣,在這本書裡面,在阿爾伯特、凱莎、甚至是雪伊的身上也是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標誌,閱讀的時候去發現每個人身上獨特的成長印記。
《爬樹的魚》這本書,你便會讀出更加多元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