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頂級計算機科學家中,女性的身影並不常見,來自日本的淺川智惠子就屬於這少數群體中的一員。更讓外界驚嘆的是,這位獲得IBM公司最高科技貢獻榮譽的女博士是一位盲人。
淺川智惠子登上了眾多健全人難以企及的事業巔峰,但她追求的夢想樸實無華:讓視障人士可以在陌生的環境裡徒步旅遊,或是到廚房做一頓豐盛的晚餐。近日,她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說:「越是身患殘疾,越要熟悉最新科技,因為一些新技術確實能彌補我們所缺。」
「你無法想像盲人學電腦有多難」
「我當年可是夢想要當奧運冠軍的。」年少時酷愛遊泳的淺川智惠子告訴英國《金融時報》。然而,命運跟她開了一個大玩笑。在一次遊泳鍛鍊中,11歲的淺川撞到牆壁昏迷,此後視力開始減退,到14歲時完全失明。
「曾經的我活潑獨立,卻在一瞬間成了盲人。對我來說最難以接受的是失去了獨立能力,過去看起來毫不費力的事情變得困難重重,其中一項挑戰就是讀書。當時還沒有網絡和電腦,我不得不請求哥哥把書中的內容讀給我聽。」淺川回憶道。
失明的打擊並沒有讓淺川自暴自棄,她進入了日本的盲人高中,開始學習盲文。從那時起,她就暗暗對自己說:「只要我開始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完成。」
幸運的是,上世紀70年代,很多日本高校接受學生通過盲文參加入學考試。為了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淺川決定進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專業,畢業後成為盲人教師。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諸多困難後,1983年,25歲的淺川從大阪追手門學院畢業,拿到了學士學位。
但由於盲人教師崗位有限,淺川不得不尋找其他就業方向。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通過電視節目了解到,當時日本已經有視障人士接觸計算機成為電腦程式員,這讓她備受鼓舞。在那個沒有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淺川靠請教別人和打電話才找到一家可以對視障人士進行基礎電腦技能培訓的學校。她在這裡開啟了專業轉型。
「你無法想像盲人學電腦有多難。」淺川表示,他們使用一套專門的設備,拿著類似電子筆一樣的東西一下下從屏幕掃過,系統會把讀取到的內容轉化成震動。「一開始覺得要瘋掉了,我完全沒有能力學會這套系統。」她說,但想到自己「一旦開始,就一定要完成」的誓言,她咬牙堅持了下來。
去年中旬,受香港中文大學邀請,淺川跟該校同學分享了她的人生經歷。談到從英國文學愛好者轉變為計算機研究員的過程,淺川表示:「其中的困難確實非旁人所能想像,首先得有永不言棄的精神,在那幾年中,我每天晚上9點到後半夜一直堅持學習……只要永不言棄,一切皆有可能。」
哈利·波特是她的人生偶像
學習了快兩年電腦基礎知識後,幸運之神再次垂青淺川。1984年年底,IBM日本研究所開展英文盲文轉換項目,要尋找會電腦技術的視障人士做實習生,淺川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一年後,她被正式吸納為IBM東京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員。
在工作中,淺川學會了進行計算機科學研究,她發現,當時已經有成熟的技術條件可以把紙面上的盲文數位化。經過一年時間,淺川發明了一套英文和盲文轉換系統,並領導了盲人電子書項目,涉及盲文編輯系統、盲文字典和電子盲文圖書館等。這些科技進展讓有視力障礙者可以通過個人電腦與行動裝置,閱讀盲文和收聽有聲讀物,幫助他們獲取知識,打開「視野」。
在全球聞名的TED大會的演講臺上,淺川指出:「其實電子盲文的出現遠遠早於電子書,盲人強烈和特殊的需求促成了早年電子書的發明。」
談到年輕時取得的成績,她表現得淡然平和,但《金融時報》稱,上世紀80年代個人電腦剛剛出現,健全人中掌握電腦技術的人尚且寥寥,更不要說盲人了。設計一款方便使用的盲文編輯系統非常困難,而淺川做到了。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科技蓬勃發展,人們通過網絡獲得了大量信息和便利,視障人士卻被排除在受益者之外。為了讓他們領略到數字世界的精彩,淺川沒有停止對網際網路世界的探索,她參與開發了一款讀屏語音瀏覽器,通過將網頁內容轉換為聲音信息,幫助視障人士用耳朵上網。
截至目前,該瀏覽器已從最開始的日語發展到支持11種語言,成為支持多媒體內容的無障礙瀏覽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現在全球約有2.85億視障人士,他們中有3900萬人徹底失明,剩餘2.46億人視力低下;從經濟能力上看,約九成屬於低收入階層;82%的視障人士年齡在50歲以上。
淺川感慨道:「當今世界,越是身患殘疾,越要熟悉最新科技,因為一些新技術確實能彌補我們所缺。同時,你要刻苦學習,永遠挑戰自己,因為放棄就意味著失敗。最後,還應該樂於社交。」她向《金融時報》表示,剛加入IBM時,「同事不知道該如何跟我打交道,怕言語不注意傷害到我,比如不敢當著我的面談論電視節目。現在大家早已成為朋友,他們也打消了這方面的顧慮」。
如今,快要60歲的淺川仍然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童心」,她喜歡讀《哈利·波特》,說自己從那位「在苦難中成長起來的魔法師身上學到了不少」,哈利·波特就是她的人生偶像。
被《華盛頓郵報》譽為「跨時代的創意」
進入網際網路技術日新月異的新世紀,淺川團隊遇到的挑戰成倍增加。他們打造的無障礙網際網路瀏覽器的短板明顯,大量圖片和視頻等信息無法被「讀出」。在此背景下,淺川意識到自己的科研生涯到了瓶頸期,決定重回校園。這一次,她的目標是取得日本東京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2001年,時年43歲的淺川以高分考取東京大學計算機系。白天,她在公司研究無障礙轉換技術,晚上和周末則默默鑽研書本,每天只睡3個小時。經過3年的努力,終於如願拿到了博士學位。
近年來,在淺川的主導下,IBM順利推出了無障礙環境的第三款發明——專為盲人設計的新型輔助導航NavCog。這是一套藉助計算機畫面識別和語音識別技術的認知軟體,能幫助有視力障礙的群體完成與周邊人的互動。
據美國《科技縱覽》雜誌介紹,淺川團隊與卡內基梅隆大學合作,在他們的初步設想中,這款軟體可以通過語音或震動兩種方式,為視障人群提供位置信息並進行導航。它能將周圍環境處理成3D空間模型,並通過超聲波技術提供精確度達一兩米的定位和導航服務。更人性化的是,為了讓視障人群感知身邊人,這個應用還貼心地提供了人臉掃描功能,告知視障者周圍人的情緒。
在淺川製作的展示視頻中,一名陌生男子打著電話從她身邊經過,此時淺川使用的軟體精準地「讀出」該男子的位置和朝向,並通過人臉掃描識別功能判斷他的情緒和狀態,軟體會通過耳機把這些信息告訴淺川。如果此時路人恰巧說出一句「你好」,淺川很可能會以為他在跟自己打招呼,不過智能軟體會告訴淺川「那個人正在打電話」。
這項技術被《華盛頓郵報》譽為「跨時代的創意」,該報寫道,由淺川為主的IBM團隊推出的NavCog軟體,可以在IOS系統和安卓系統上使用。這一技術不僅鼓舞人心,而且意義重大,它能讓視覺損傷者像正常人一樣自由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