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同學(研一):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提出《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教育部官網發布答覆表示,將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注重體育教育的加強。何為「陽剛之氣」呢?我認為是一種性格上的堅毅、氣度上的寬廣。這是一種美好的品質,與性別無關。將「陽剛之氣」冠以「男性」之名,不免有性彆氣質二元對立之嫌。社會上對於男性「陽剛之氣」,女性「陰柔之美」的論調是對傳統性彆氣質的刻板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一種霸權性氣質。霸權型氣質的代表人物康奈爾將男性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強調男性「陽剛之氣」實際上是在強調支配型男性氣質,而這種氣質的男性在當下的中國現實社會裡是佔據統治地位的。「培養男性陽剛之氣」實質上是培養「社會合格接班人」,這樣的要求對男性造成了巨大的性別壓力,也為了性別平等進程的推進造成了阻礙。
張同學(研一):
陽剛之氣是用來形容人的內在精神、氣度及言行,意指積極向上的精神,寬厚豁達且剛強凌厲的氣度,堅持正確的行事準則,正直仗義的言行。從該詞語含義中可以看出,「陽剛之氣」是用來形容人的一種品質,而這種品質並非是男性的專屬。因此,許多人都一致認為該提案的出現本身就存在性別對立,性別不平等。
「陽剛之氣」是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具體體現。人們通常認為男性天生就應該陽剛堅強,女性就應該溫柔細膩,殊不知這些刻板印象就是對男性女性的一種綁架,男性也可以溫柔細膩,女性也可以陽剛堅強。性別刻板印象並非只有對男性女性性格的束縛。在性別刻板印象中,女性通常被認為是要被束縛到家庭中,「女生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呢?最後還不是要嫁人」「混得好不如嫁的好」等之類的話語圍繞著女性,導致許多女性逐漸在一些領域消失。然而在這種性別刻板印象下,受害者不僅僅只有女性,男性也深受其害。男性從小就被教導「男兒有淚不輕彈,大男子漢頂天立地」等之類的語言。其實,有時候許多男性在遇到困難時也想要發洩,也會想好好哭一場,也會出現軟弱的一面。而在這種性別刻板印象下,他們只能強忍自己痛苦的情緒。
因此,針對該提案,我認為應該減少性別刻板印象對青少年的影響,男女兩性都是平等的,陽剛之氣並非僅用在形容男性,美好的品質不分男女。每個人出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每個人都有自由地選擇自己性格個性的權利,男性女性不能被性別刻板印象的性彆氣質所束縛。
潘同學(研一):
從小到大,不管是在家庭裡還是學校中,我們都被教育說「男生就該有男生樣」、「女生就該玩洋娃娃」等等這樣一種帶有明顯性別區分的話語。這不就是赤裸裸的性別刻板印象嗎?在我們一味要求男生有男生樣、女生有女生樣時,有沒有想過,我們首先是一個人,我們有自己的個性、性格、性取向等。現在很多人接受不了同性戀,還不是性別的刻板印象在作祟。換句話說,再剛強的男性,也會有脆弱、陰柔的一面;再溫柔的女性,也會有剛毅、堅強的一面。
我們每個人的個性都被打壓著,往父母、老師想的方向發展,慢慢我們也丟失了個性,覺得這並沒什麼不對,甚至也會成為施壓者的一員。從我的親身經歷來說,我的表弟今年五年級是一個比較愛哭、性格內向的孩子,可能他就是我們口中的偏向於女性氣質的那一類人,我了解到的是,他確實會在學校裡遭遇校園霸凌。他的媽媽有時也會跟我聊天說到表弟像個女孩子,不難理解,長期跟著媽媽、妹妹和姐姐,父親因為工作忙在成長過程中的缺失是一方面原因,還有就是自身性格就是這樣,我有時候也會跟表弟說「別跟個娘娘腔一樣」,說的時候覺得沒什麼問題,現在想想確實有點不對勁,自己也變成了打壓孩子個性的一員。或許我應該教他怎麼交朋友,怎樣做一個勇敢的人,而不是給他施加壓力,讓他「男孩就該有男孩樣」。我們一生都在接受教育,不管是學校還是社會,但是「教育,不應該把人按照刻板印象裡的男性、女性來塑造,而是應該把人教育成一個人」。
譚同學(研一):
中國研究男性氣質的理論主要有兩種,陰陽理論和文武理論,兩種理論都是將典型的男性、女性氣質置於兩個極端。受國家話語的影響,社會對男性的要求是文武雙全,陰陽結合,在男性氣質上則是重理性輕感性。隨著時代變化,男性氣質的演變也出現多元化,但由於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的影響,仍存在明顯的歷史和地域差異。
在我老家農村,我經常能夠聽見家長對小男孩說,哭什麼哭,像個女孩子一樣,你好意思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其實一直都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不止是男性家長這麼說,女性家長也是如此。在他們固有的思想裡,男性就是比女性要強,在家裡,男孩子不能哭,在學校,男孩子就應該讀文科,男性喜歡打扮,就會被說是「娘炮」。在性別刻板印象普遍存在的社會當中,女性的合理權益得不到維護,男性的訴求也被束縛。我們應該提倡培養有責任、尊重他人的下一代,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不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亦或是其他領域,需要男女兩性的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