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剛VS陰柔——社會變遷背景下的性彆氣質之爭

2021-03-03 社會性別研究

皇甫同學(研一):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提出《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教育部官網發布答覆表示,將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注重體育教育的加強。何為「陽剛之氣」呢?我認為是一種性格上的堅毅、氣度上的寬廣。這是一種美好的品質,與性別無關。將「陽剛之氣」冠以「男性」之名,不免有性彆氣質二元對立之嫌。社會上對於男性「陽剛之氣」,女性「陰柔之美」的論調是對傳統性彆氣質的刻板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一種霸權性氣質。霸權型氣質的代表人物康奈爾將男性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強調男性「陽剛之氣」實際上是在強調支配型男性氣質,而這種氣質的男性在當下的中國現實社會裡是佔據統治地位的。「培養男性陽剛之氣」實質上是培養「社會合格接班人」,這樣的要求對男性造成了巨大的性別壓力,也為了性別平等進程的推進造成了阻礙。

張同學研一):

陽剛之氣是用來形容人的內在精神、氣度及言行,意指積極向上的精神,寬厚豁達且剛強凌厲的氣度,堅持正確的行事準則,正直仗義的言行。從該詞語含義中可以看出,「陽剛之氣」是用來形容人的一種品質,而這種品質並非是男性的專屬。因此,許多人都一致認為該提案的出現本身就存在性別對立,性別不平等。

「陽剛之氣」是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具體體現。人們通常認為男性天生就應該陽剛堅強,女性就應該溫柔細膩,殊不知這些刻板印象就是對男性女性的一種綁架,男性也可以溫柔細膩,女性也可以陽剛堅強。性別刻板印象並非只有對男性女性性格的束縛。在性別刻板印象中,女性通常被認為是要被束縛到家庭中,「女生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呢?最後還不是要嫁人」「混得好不如嫁的好」等之類的話語圍繞著女性,導致許多女性逐漸在一些領域消失。然而在這種性別刻板印象下,受害者不僅僅只有女性,男性也深受其害。男性從小就被教導「男兒有淚不輕彈,大男子漢頂天立地」等之類的語言。其實,有時候許多男性在遇到困難時也想要發洩,也會想好好哭一場,也會出現軟弱的一面。而在這種性別刻板印象下,他們只能強忍自己痛苦的情緒。

因此,針對該提案,我認為應該減少性別刻板印象對青少年的影響,男女兩性都是平等的,陽剛之氣並非僅用在形容男性,美好的品質不分男女。每個人出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每個人都有自由地選擇自己性格個性的權利,男性女性不能被性別刻板印象的性彆氣質所束縛。

潘同學研一):

從小到大,不管是在家庭裡還是學校中,我們都被教育說「男生就該有男生樣」、「女生就該玩洋娃娃」等等這樣一種帶有明顯性別區分的話語。這不就是赤裸裸的性別刻板印象嗎?在我們一味要求男生有男生樣、女生有女生樣時,有沒有想過,我們首先是一個人,我們有自己的個性、性格、性取向等。現在很多人接受不了同性戀,還不是性別的刻板印象在作祟。換句話說,再剛強的男性,也會有脆弱、陰柔的一面;再溫柔的女性,也會有剛毅、堅強的一面。

我們每個人的個性都被打壓著,往父母、老師想的方向發展,慢慢我們也丟失了個性,覺得這並沒什麼不對,甚至也會成為施壓者的一員。從我的親身經歷來說,我的表弟今年五年級是一個比較愛哭、性格內向的孩子,可能他就是我們口中的偏向於女性氣質的那一類人,我了解到的是,他確實會在學校裡遭遇校園霸凌。他的媽媽有時也會跟我聊天說到表弟像個女孩子,不難理解,長期跟著媽媽、妹妹和姐姐,父親因為工作忙在成長過程中的缺失是一方面原因,還有就是自身性格就是這樣,我有時候也會跟表弟說「別跟個娘娘腔一樣」,說的時候覺得沒什麼問題,現在想想確實有點不對勁,自己也變成了打壓孩子個性的一員。或許我應該教他怎麼交朋友,怎樣做一個勇敢的人,而不是給他施加壓力,讓他「男孩就該有男孩樣」。我們一生都在接受教育,不管是學校還是社會,但是「教育,不應該把人按照刻板印象裡的男性、女性來塑造,而是應該把人教育成一個人」。

譚同學研一):

中國研究男性氣質的理論主要有兩種,陰陽理論和文武理論,兩種理論都是將典型的男性、女性氣質置於兩個極端。受國家話語的影響,社會對男性的要求是文武雙全,陰陽結合,在男性氣質上則是重理性輕感性。隨著時代變化,男性氣質的演變也出現多元化,但由於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的影響,仍存在明顯的歷史和地域差異。

在我老家農村,我經常能夠聽見家長對小男孩說,哭什麼哭,像個女孩子一樣,你好意思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其實一直都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不止是男性家長這麼說,女性家長也是如此。在他們固有的思想裡,男性就是比女性要強,在家裡,男孩子不能哭,在學校,男孩子就應該讀文科,男性喜歡打扮,就會被說是「娘炮」。在性別刻板印象普遍存在的社會當中,女性的合理權益得不到維護,男性的訴求也被束縛。我們應該提倡培養有責任、尊重他人的下一代,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不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亦或是其他領域,需要男女兩性的共同參與。

相關焦點

  • "陰柔之風"盛行是喜是憂?社會需要啥樣性彆氣質
    張 濤攝(人民視覺)「女性柔美,男性陽剛」是中國傳統的性別審美標準和性彆氣質。近幾年來,隨著一些年輕男演員佔據螢屏,一些男性在服裝、髮飾乃至心理上逐漸「女性化」,性別模糊趨勢逐漸加劇。有人認為,社會中「陰柔之風」盛行令人擔憂;有人則認為這是一種時尚和進步,無需多慮。
  • 中國男人有「陽剛焦慮」麼?
    雖然在這次事件中,網友對「陽剛之氣」產生了諸多爭議,但鳳凰網的調查卻顯示,64.23%網友認為有必要培養男性青少年的陽剛之氣。事實上,對於當代男孩氣質趨於「文弱」的討論,早已不是新鮮事。2018年,《開學第一課》因為邀請了氣質陰柔的男性嘉賓助陣,引起了部分家長明確的牴觸和反感。
  • 成為一個「陽剛的人」之前,先成為一個「人」
    「陽剛之氣」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我們看見這個詞會感到不爽?阿爾法,alpha,即α,是希臘字母表的第一個字母,有第一個、開端、最初的含意。顧名思義,阿爾法人格就是那些喜歡爭第一的人,相對性格隨和的β(貝塔)型人格,阿爾法人格往往性格外向、爭強好勝、脾氣暴躁,做事幹練利索。傳統語境中的「陽剛之氣」與「男子漢氣概」相關,它意味著體格強迫、心智強大、崇尚力與美等等。
  • 中國的陽剛之氣與陰柔之氣
    查建英:他就說皇帝你要我,當我重臣我就依附上去了,他有這個氣節啊,而且歷代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我們現在都忘了,就一說就是士大夫裡邊那種特別陰柔忠君,然後完了被皇帝一猜忌,一怨就怎麼樣。許子東:還是改不了這個女相啊,也是節烈嘛,這個從來也是這樣。他在皇帝面前自殺跟他服從他,他還是改不了他的女相,女的也有。
  • 這梗泛指像女性一樣陰柔、不陽剛的男生
    這梗泛指像女性一樣陰柔、不陽剛的男生時間:2019-10-21 16:56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軟男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泛指像女性一樣陰柔、不陽剛的男生 泛指像女性一樣陰柔、不陽剛的男生。或特指沒有骨氣、膝蓋軟(喜歡下跪)的人。
  • 男生要陽剛,深圳一中學選修課限性別,男運動女插花,啥是陽剛呢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深圳某中學就搞了一出選修課限制性別的戲碼,把男生和女生的選修課割裂開來。我們不能光憑外表來判斷有沒有陽剛之氣,有的男生天生長得比較秀氣,這不是他的錯。但熒幕上的男明星,選秀節目選出來的偶像都比較陰柔,這就不對了。
  • Vol.0 | Q&A: 「性別與性彆氣質」
    回答:這些和「體育教育」有關的具體內容,是這份提案提出的用來「強化男性青少年陽剛之氣」的方法。大家批評的正是它認為「需要強化男性青少年的陽剛之氣」的這個觀點,所以沒問題。身為一個本身「不處於男女二元性別系統中」的人,我想闡述一下我對「性別與性彆氣質」這個議題的看法。Q1:什麼是「性別」?什麼是「性彆氣質」?
  • 蔡徐坤陰柔氣質成教科書反面教材,被批油頭粉面,你怎麼看待?
    首先,這應該是娛樂界的一個趨勢,從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韓版的明星,不管是男團還是女團,都開始非常的受到歡迎,一些經紀公司見到了商機,便也開始打造一些男團女團,這可以說是一種趨勢,雖然說柔性的長相會受到大多數女生的歡迎,不過小編還是不得不說,男生應該陽剛一點!
  • 教育部震撼發聲:別讓「陰柔之氣」毀了中華民族
    把"小鮮肉"與"娘炮"劃等號也許並不太公允,但他們所擁有的中性或陰柔之氣,是與"陽剛"二字毫不沾邊的。如果大眾習慣了這種風尚,中國人的尚武精神也許會逐漸熄滅。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多元化社會發展至今的一股潮流。
  • 粵語普通話之爭:折射社會變遷下的多元文化衝突
    由廣州引發的關於粵語普通話的爭議目前正在升級,激辯之風甚至波及港澳乃至海外的一些華人社區。專家指出,粵普之爭反映了社會急速發展中人們對傳統文化如何傳承的擔憂,同時折射出社會變遷下多元文化衝突與交融的矛盾。
  • 男權社會壓迫的其實是我們所有人
    男權社會體現的並不在於男女兩性的性別差異帶來的社會權利不對等,其實在於所有與男性特質相悖的氣質類型被集體打壓。這種壓迫基於兩個維度,一個是性別身份的壓迫,一個是性彆氣質的壓迫。男性權利較女性權利更具有話語權的時候,社會共識會默認男性的身份和氣質是正確且優秀的。
  • 10.26社會的性別角色是什麼樣的
    在一定程度上,每個人都是其所處文化背景的產物。我們的行為取決於我們早期的經歷、生命過程、習得方式、所處文化的期望、道德的約束、實踐的機會以及環境的需求,而與我們的性別並無關係。我們在與社會的接觸中學到那些適合我們性別的行為。性別角色社會化是個體學習那些在特定社會中被人們所期待的行為(規範和角色)的過程,它從原生家庭就開始了。
  • 是誰奪走了中國人的陽剛之氣
    偽娘化: 男性女性化已成為一種趨向李小龍劇照孟子云:「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謂之大丈夫。」這是古人對男子漢大丈夫的特徵最恰當描述。真正的男人應該是俠骨柔情,有柔情但不要失掉俠骨,一陰一陽謂之道。有陰性的柔美,必須還有陽性的剛強,這樣才能達到和諧。無論是自然界或一個社會,都必須符合自身的發展規律,乾坤、日月、男女等陰陽本質特徵不能顛倒,否則社會就會出問題。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這是一個很基本的道理。中國歷史中錚錚鐵骨的志士仁人的盪氣迴腸的故事曾讓無數中華兒女激動自豪。
  • 外在的性別只是表象,一分鐘測出你內心性別是男?是女?
    有些人對自己的性別認同存在一定的心理衝突,比較典型的就是變性人和同性戀,普通人也存在對自己性別認同的衝突,只是表現的不明顯,比如有的女生常說我要是個男人就好了,也有男人說我特別喜歡女人的溫柔等等,就是在他們的內心特別欣賞與自己性別相反的氣質,其實人都有兩種性彆氣質,只是哪種表現的更為明顯而已,比如男人也有溫柔的一面,女人也有剛毅的一面等等。
  • 媒體析中國男性「陰柔之氣」 稱廣告娛樂業誤導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現在社會上有個不好的現象,叫做陰柔之氣上升,陽剛之氣下降。」  我很贊同羅將軍的觀點。為什麼當下的中國男性,讓人感到有「陰柔之氣」呢?粗淺分析如下:  其一,傳媒廣告業標榜「花樣美男」為男性的典範。  在信息社會,傳媒業、廣告業對大眾心理和價值取向的影響是巨大的。
  • 李銀河: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
    其實這種對於「男不男、女不女」的討論是一種被我稱為「中性化焦慮」的社會焦慮症。這段時間,不僅有前面提到的對那些男演員形象很娘的焦慮,還有很多人驚呼:中國出現了男孩危機,說年輕男孩越來越娘,缺乏男子氣概,有人把世界盃球星的陽剛之氣與中國當紅男星的陰柔之氣做對比,大聲疾呼要培養男子漢,辦很多學習班訓練營,要男孩在那裡學習怎麼才能變成男子漢。
  • 「陽剛氣」引熱議,央視都出手了
    』培養」此報導引發熱議如何理解「陽剛之氣」?結果顯示:有64.23%網友認為有必要培養男性青少年的陽剛之氣,35.77%網友認為不需要;53.95%網友認為男生必須有「陽剛之氣」不是性別偏見,46.05%認為是偏見。至於青少年「異性化」是否需要被糾正,53.49%網友認為需要,29.92%認為不需要,剩下16.58%則表示看情況。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的中國社會結構變遷
    透過社會結構變遷軌跡可以發現,社會結構變遷具有自身客觀規律,社會結構必須與經濟結構相協調,中產化是社會階層結構發展趨勢,調整社會結構必須創新社會治理,發展生產力是優化社會結構之本。充分把握社會結構變遷規律,有助於更好推進我國社會結構現代化進程。
  • 京城男士缺乏陽剛之氣 女強男弱女性難擇婿(圖)
    在那些有男權主義傾向的男生眼裡,學歷太高的女性簡直就沒了性別。  在北京不僅是女博士難嫁,各行各業的優秀女性都有嫁不出去的危險。雖然北京性別比率依然是男比女多,但願意「攀高」且又配得上高階層女性的優秀男性卻著實不夠多。
  •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培養「陽剛之氣」……網友為什麼吵翻了天?
    這樣長期的生活環境,處在」婆婆媽媽」環境裡,使男孩子們缺少了「陽剛之氣」斯澤夫表示,男性青少年健全的性格,對於人的健康成長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也關係的民族的興衰。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很難,也很複雜。他主要建議從教育和社會問題方面去研究解決:一、從教師隊伍建設上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