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析中國男性「陰柔之氣」 稱廣告娛樂業誤導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最近,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羅援少將發表在《環球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正在網上熱傳。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現在社會上有個不好的現象,叫做陰柔之氣上升,陽剛之氣下降。」

  我很贊同羅將軍的觀點。為什麼當下的中國男性,讓人感到有「陰柔之氣」呢?粗淺分析如下:

  其一,傳媒廣告業標榜「花樣美男」為男性的典範。

  在信息社會,傳媒業、廣告業對大眾心理和價值取向的影響是巨大的。為了使消費者更易於接受自己的產品,企業總樂於選擇相貌俊美、身材姣好的男女演員,來推銷產品和取悅觀眾。改革開放初期,娛樂業、傳媒業首先效仿近在咫尺的港、澳、臺,近來,則是「哈韓」、「哈日」之風尤盛。而這些地區的影視作品和廣告娛樂業,是把「花樣美男」作為男性形象典範的。

  在臺灣,是「F4」大行其道,日本有「貴公子」,韓國則是「王的男人」。上述諸君,皆是影視作品中形象俊美、衣食無憂、整日愁容滿面、沉溺於情感糾葛的「奶油小生」。屏幕上,他們修指甲、做頭髮、用刮毛器、塗防曬霜;屏幕下,男孩們認為這就是潮流和風範,群起而效仿之。我走進理髮店,剃頭師傅拿來髮型圖冊,上面甚至有「言承旭髮型」,由此可見「美男」形象受青睞的程度。近來,還誕生了「偽娘」這個本身就很虛偽的詞。就在羅援少將那篇熱文的跟帖裡,我看到一位網友寫道:「湖南衛視那幾個四十好幾、上躥下跳的小男人,簡直戕害了一代中國男人!」

  其實,在國際主流的期刊上,如《時代》周刊、《新聞周刊》、《經濟學家》等,國際一線品牌的形象代言人,還是以「硬漢」為主。如瑞士某名表的廣告代言人,是老牌「007」扮演者皮爾斯·布魯斯南;首位登上月球的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也經常在整版廣告上露面。還有好萊塢硬漢喬治·克魯尼、英國球星大衛·貝克漢姆、現任美國加州州長阿諾·施瓦辛格等,都是廣告商心目中的寵兒。可見,選擇「硬漢」做廣告,同樣回報豐厚。

  其二,國家形象宣傳更應增添陽剛之氣。

  我曾看過一段美軍徵兵廣告的視頻,記憶猶新。

  廣告畫面拍攝於亞馬孫流域的叢林中,幾名臉塗迷彩的海軍陸戰隊士兵正在參加演習。他們身背輜重,頭戴能與衛星直接聯通的高科技頭盔,手持M-16自動步槍,冒著雷暴和傾盆大雨,在泥潭中艱難跋涉前行。其間,不斷有士兵陷入沼澤,或遭遇野獸襲擊,戰友們互相扶助、拉起人鏈,以防彼此摔倒或受傷。緊接著,就是士兵們渴了飲露水、餓了用軍刀剝蛇皮生吃蛇肉的場景。演習結束後,一名美軍教官面對電視鏡頭說:「這些優秀的小夥子,他們參軍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我當時深感疑惑,徵兵入伍的動機和宣傳策略,竟然不是「愛國」!這真是與我們的國情大相逕庭。現在想來,對於一名願意接受人生挑戰的青年來說,「證明自己」其實正是最好的宣傳口號。

  我們的徵兵廣告和國家形象宣傳,也可採用藝術化和人性化的手段,像《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亮劍》中的李雲龍,參與打黑除惡的重慶公安幹警,還有我國的現代化武器裝備,都能夠用來製作唯美震撼的廣告場景,激勵優秀青年參軍參警,報效國家。

  其三,家長要學會培養男人,而非男孩兒。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文治大於武功。中國人看重的,是謀士在帷帳中輕搖羽扇,運籌帷幄,彈指間灰飛煙滅,決勝於千裡之外。在這樣的歷史浸淫下,加之現在獨生子女居多,父母很容易溺愛子女,形成所謂「男性女性化,女性寵物化」的社會性別傾向。多年前,青少年問題專家孫雲曉的報告文學《夏令營裡的較量》,早已揭示了中日青少年之間的差距。最近,我看到新聞照片上日本、韓國的男孩子在雪地裡赤膊參加軍訓,再看看咱們的「溫室裡的花朵」,上下學都需要家長接送,不禁感慨,這些年差距又加大了。

  另外,我國的幼兒教育和中小學教育中,亟須加強男性教師的任職數量和質量,要使男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接受男性教育、塑造男性性格、建立男性思維。惟有這樣,他們長大後才能成為母親、妻子、兒女和國家足以依賴的男子漢。(楊亮慶)

相關焦點

  • 中國的陽剛之氣與陰柔之氣
    查建英:他就說皇帝你要我,當我重臣我就依附上去了,他有這個氣節啊,而且歷代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我們現在都忘了,就一說就是士大夫裡邊那種特別陰柔忠君,然後完了被皇帝一猜忌,一怨就怎麼樣。許子東:還是改不了這個女相啊,也是節烈嘛,這個從來也是這樣。他在皇帝面前自殺跟他服從他,他還是改不了他的女相,女的也有。
  • 教育部震撼發聲:別讓「陰柔之氣」毀了中華民族
    >  針對有全國政協委員提出《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1月28日,教育部官網發布的《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4404號(教育類410號)提案答覆的函》(下稱《答覆》)。培養學生「陽剛之氣」都能跟扯到校園凌辱暴力的話題上,顛倒是非居心叵測。嘴臉醜陋至極,毫無下限可言。拯救田園女權刻不容緩嗚呼哀哉,究竟是什麼造就了這麼多的」蠢貨「。不知道從何時起,在我們中國正常的「女權思潮」隊伍中開始出現許多極端的身影,演變出異於女權的「女拳」群體(或稱田園女權)。
  • 陽剛VS陰柔——社會變遷背景下的性彆氣質之爭
    皇甫同學(研一):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提出《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教育部官網發布答覆表示,將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注重體育教育的加強。何為「陽剛之氣」呢?我認為是一種性格上的堅毅、氣度上的寬廣。這是一種美好的品質,與性別無關。將「陽剛之氣」冠以「男性」之名,不免有性彆氣質二元對立之嫌。
  •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培養「陽剛之氣」……網友為什麼吵翻了天?
    從教育環境來講,一是少年兒童進入幼兒園、小學時,由於老師多半是女性,受女性的影響極大,三是現在影視教育裡的奶油小生很多,很多孩子不想當「戰鬥英雄」….這些都是中國「男孩子女性化」的外因,缺少陽剛之氣。要從教師隊伍建設上解決這些問題。從生活環境來講,中國當前的孩子們,從出生接觸最多的是「母系」,出生後與母親待在一起的時間最多;從嬰幼兒期開始,到上高中主要由外婆帶大。
  • 河南打擊媒體虛假醫藥廣告 留個山羊鬍就稱老中醫
    穿個白大褂,留個山羊鬍,這就是所謂的「老中醫」、「老專家」;不知從什麼地方鑽出來的黃頭髮、藍眼睛,拿個試管比畫兩下,就是所謂的「國際知名專家」……2005年前後,這種非法醫療廣告經過省糾風辦、省工商局的嚴厲查處,收斂不少。但是,今年春節過後,省糾風辦、省工商局發現違法醫療廣告有回潮之勢。
  • 是誰奪走了中國人的陽剛之氣
    偽娘化: 男性女性化已成為一種趨向李小龍劇照孟子云:「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謂之大丈夫。」這是古人對男子漢大丈夫的特徵最恰當描述。可歷史一路走來,今天有些中國的男人無論從骨頭、血液、大腦這些內在的生理特徵和他們的眼神、表情、言談、舉止等外在的表象氣質,已與過往時代男人的標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古人的俠骨柔情,「五四」時期的高亢吶喊,上世紀50年代的率真樸素,80年代的純情浪漫,都從男人身上漸行漸遠,某些中國的男人已喪失了精神性、前衛性、正義性、精美性的特徵,陽剛之精神已逐漸退化。
  • 「減負」陽光普照徐州廣告、娛樂業企業
    此次「頂格」落實降費政策,對減輕徐州廣告及相關行業企業負擔、促進廣告業特別是中小廣告傳媒等企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文化事業建設費是國務院為引導和調控文化事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拓展文化事業資金投入渠道而對廣告、娛樂行業徵收的一項政府性基金,按照計費銷售額和3%的費率計算繳納。  「新政策落地後,我們一個月就省了2700元!」
  • 應對「男性氣質危機」?中國教育部要求培養學生「陽剛之氣」 A 'Masculinity Crisis'?
    為了解決學者和新聞媒體所稱的 「男性氣質危機」,教育部建議聘請更多的體育教師,並重新設計中小學體育課程,從而強調 「陽剛之氣」,也就是男性特質。       該計劃是對一名高官呼籲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的回應,於上周發布。它沒有列出時間表和其他細節,但在網上引起了強烈抗議,目前仍在社交媒體上引發激烈討論。在流行微博客平臺微博上,一個相關話題標籤已被瀏覽了15億次。
  • "陰柔之風"盛行是喜是憂?社會需要啥樣性彆氣質
    圖為8月9日拍攝的北京市朝陽區某公交站檯燈箱內明星代言的廣告。本報記者 彭訓文攝4月26日,在河南鄭州建業小哈佛雙語幼兒園內,男幼師楚晨輝和小朋友做室內遊戲。張 濤攝(人民視覺)「女性柔美,男性陽剛」是中國傳統的性別審美標準和性彆氣質。
  • 吉列廣告批判「有害的男子氣」,引起保守派抵制
    這兩天,中國的網絡上被一則《啥是佩奇》的廣告刷屏,與此同時網民也在爭論該廣告是否在消費鄉村。而就在前幾天,在美國同樣有一則廣告引起巨大爭議,討論的焦點是如何看待男子氣概。1月14日,寶潔公司旗下的剃鬚刀品牌吉列發布了一條名為「我們相信」(We Believe)的新廣告。
  • 善存在美國被指宣傳誤導消費者 輝瑞稱未涉中國
    事件    標籤有誤導?我們改!    最近,美國輝瑞製藥公司旗下著名營養補充劑品牌善存因涉嫌誤導性宣傳被要求更改標籤一事被國外媒體披露。涉嫌誤導性宣傳的善存產品主要涉及善存女性專用複合維生素(Centrum Ultra Women's)、女性專用善存銀片(Centrum Ultra Women's Silver 50+)、善存男性專用複合維生素(Centrum Ultra Men's)和男性專用善存銀片(Centrum Silver Ultra Men's)四種產品。
  • 「男性女性化」有什麼危害?
    「陽剛之氣」是全文唯一與性別有關的詞,但也沒有單獨突出說只培養男生。當然,在傳統的語境中,我們大多數用「陽剛」形容男性,用「陰柔」形容女性,但「陽剛」和「陰柔」只是中性詞,並沒有褒貶含義。這兩個詞本身的含義也沒有特別精準。所以,不能把「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等同於貶義。其實,通讀原文,教育部這封復函總體風格還是比較謹慎的。
  •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引熱議,何為「陽剛之氣」?
    復函中,教育部提出,將在加強體育教師配備、加強學校體育制度頂層設計、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和加大相關問題的研究四個方面進行改變,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的培養。 2020年5月,全國政協常委斯澤夫在《關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趨勢》的提案中稱,他通過觀察發現現在中國的青少年有柔弱、自卑、膽怯等現象,追求「小鮮肉」式的「奶油小生」,他稱之為男孩子「女性氣質化」。 斯澤夫認為,中國青少年的「女性化」趨勢,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必將危害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
  • 電視廣告充滿性暗示 內容誤導孩子讓家長擔憂
    電視廣告充滿性暗示 內容誤導孩子讓家長擔憂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6日 07:24 來源: 北京晨報     孩子家長:不良廣告內容誤導孩子 人大代表:建議廣告分級限時播出
  • 舒蕾鬢雲青絲,展現中國女性陰柔之美
    (原標題:舒蕾鬢雲青絲,展現中國女性陰柔之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對?錯?
    尤其是今天的中國,女權作為一種力量不斷地代替男性行使著各項權力。由於這個話題的出現,各個新聞媒體和個人論壇上都激烈地談論著這個話題,有主流媒體的央視,也有非主流領域的個人,都在網上展開了激戰,互相口誅筆伐,恨不得唾之而後快。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些不同的觀點之間的異同點和矛盾點,在談論中發現尋找到答案。首先我們看看作為權威主流媒體的央視新聞說了什麼。
  • 陰柔風盛行 美國「花樣男」戀上塑身衣
    越來越多的美國男性為了「勒緊褲腰帶」,不惜砸下大筆金錢購買各種調整型內衣,使得塑身衣成為繼男性潤膚乳、男性脫毛膏後,又一個熱銷的男性產品。美容護膚、修飾身材不再是女人的專利!    縮胸衣  Equmen公司設計的男性塑身內衣標榜的功能非常多,包括收緊腰腹脂肪、提拉肩膀、使男性的身姿更挺拔、增加男性活力、控制體溫等等。Ript Fusion公司則自稱自己生產的內衣是能夠雕塑男性軀幹的「革命性產品」,它在內衣材質中添加了類固醇,長期穿著能令男性減少5~12釐米腰圍。  美國媒體請到一位腰圍原本是91釐米的男性試穿這種塑身內衣,穿上後腰圍馬上減少5釐米。
  • 衛生巾是女性用品,衛生巾廣告卻從未放棄服務男性
    若不是網際網路生活因「散裝衛生巾」掀起一波關於女性「月經貧困」的討論,可能許多人都無法意識到中國男性網民對國內外衛生巾行業發展趨勢和商業格局有如此深刻、透徹的認識和了解。事實上,男性在衛生巾問題上對女性指手畫腳,本身也是男權社會馴服女性的一種表現。可悲的是,這種馴服從衛生巾通過大眾媒體宣傳走進女性視野中起便從未停止。衛生巾廣告本身就是社會馴服女性的環節之一。無用的代言部分以「理性」自我標榜的男性網民能生成「割韭菜」的觀點並非毫無現實依據。
  •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  關 注 澳 網   圓 澳 洲 夢  ▲原載:留學雜誌前幾天,一則由常委提出的《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提案中認為,如今的青少年男生過於陰柔,身體羸弱,而氣質、性格上又偏向女性。文稱,如果這種現象不加以遏制,必將危害中華民族的發展。大家應該培養男生的陽剛之氣。幾天後,教育部回復了該提案,針對提案提出了改進體育教師教學方法。擴大體育教師團隊規模。加強健康教育。大力支持研究青少年的心理與精神教育等建議。在爸爸、媽媽們生活的年代,理想的男性形象應該是濃眉大眼,外向、勇敢的。
  • 「防止男生女性化」被罵慘:培養陽剛之氣,也能算歧視嗎?
    估計當初回復的教育部工作人員,此刻已經哭暈在廁所,原來,中國人此刻最需要的不是加強體育,而是加強語文啊。不是我故意為官方說好話,但有一說一,網友們罵得最多的,無非兩個點:一個是「女性化」,認為刻意反對女性化,是對女性的不尊重;二是「陽剛之氣」,認為是對一些天生陰柔的男生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