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6日,隨著盟軍諾曼第登陸,德國全線潰敗之勢不可抵擋。曾經風靡一時的帝國瞬間成為虎落平陽,被英、法、美盟軍追著打,性格高傲的希特勒怎麼可能坐以待斃,於是便制定了「獅鷲」計劃,準備在阿登山區進行反擊,一球喘息機會。
自盟軍在諾曼第登陸之後,西部的德軍在經過3個月的戰鬥中只剩下了49個師,而且每一個師的兵還不到原來的一半。萊茵河成為了盟軍進攻阻力,盟軍經過幾番強攻之後,仍然踏不過萊茵河半步。但是當時德軍的高層卻認為自己當時的兵力,不足以繼續防守陣地,必須撤退到萊茵河東岸,進行防禦。
但是身為元首的希特勒可不這樣想,當時的希特勒不屑於防守,而是想著如何利用現有的兵力進行反擊。經過縝密的觀察之後,希特勒發現阿登山地是盟軍的一個軟肋,當時只有5個戰鬥力較弱的美軍步兵師防守,而德軍的現有兵力想要突破這裡很容易,而且只要突破了阿登地區的盟軍防線之後,德軍還可以選擇強渡馬斯河,奪取盟軍最重要的補給港口,也可以把盟軍一分為二,等穩定西部局勢之後,還可以立馬調轉槍口,對付在東線上的蘇聯軍隊。
希特勒將自己的想法告知德軍將領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將軍都持有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雖然德軍能突破阿登地區的防線,但是必定會付出慘重的代價,因為當時的德軍已經不能和四年前相比,尤其是空軍,被盟軍處處打壓,所以不推行這個方案。但是希特勒認準的事情,怎麼可能會被手下這批人駁回,於是在12月16日爆發了這場戰爭。
希特勒專挑了天氣最惡劣的一天對阿登地區發動反擊,這讓盟軍的飛機形同擺設,完全沒有任何作用。盟軍也被希特勒突然來的這一手震驚了,以至於等反應過來的時候,美軍方面早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戰役進行的第三天,美軍的兩個團便宣布投降,灰頭土臉的走進了德軍的戰俘營。
美軍在阿登戰役中付出的代價是十分慘烈的,可以說是美軍在整個二戰戰場上傷亡最多的一戰,陣亡人數達到了1.9萬多人,也是美軍在二戰中最恥辱的戰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