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衛、張士閃|「大一統」與差異化——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社會研究——科大衛教授訪談錄

2021-02-13 黨史國史研究通訊

 

「大一統」與差異化——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社會研究——科大衛教授訪談錄

  

  科大衛(DavidFaure),香港中文大學偉倫歷史學研究教授,當代歷史人類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2015年5月下旬,科大衛教授參加了山東大學主辦的「禮俗互動:近現代中國社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對魯中、膠東地區的部分村落進行考察,我們進行了隨機交流。七八月份,我赴香港中文大學訪學,期間又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訪談,獲益匪淺。現徵得他的同意,我把這些訪談內容加以整理,以求裨益於廣大讀者。(張士閃)

  

  張士閃(以下簡稱張):科大衛教授,您主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第五輪卓越學科領域計劃」(AoE)資助項目「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已進入第六個年頭。您當初是怎麼想到要操持這樣一個時空跨度大、頭緒繁多的大型研究計劃的?

  

  科大衛:我們一群在香港和大陸的研究者,已經合作了很多年。「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是這麼多年合作的共同思路。

  

  張:與弗裡德曼的宗族模式和施堅雅的區域市場模式相比,您是從怎樣的出發點來理解中國社會的?

  

  科大衛:弗裡德曼和施堅雅對中國近代社會史的研究,都有很重大的貢獻。弗裡德曼之前,對華南宗族的研究已經不少,但主要是把宗族看成擴大的家庭。弗裡德曼指出,家庭與宗族是兩碼事,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思維,沒有互相演變的成分。再者,宗族不是血緣而是以血緣為依據的地緣制度。這些都是顛覆性的概念。施堅雅也是一個富有創見的研究者,他的三篇論文非常了不起。區域市場的概念可以從兩方面來看:首先,在大家都忘記了中國廣大農民是生活在有非常強烈的地緣關係的社會的時候,他提出市場網絡對地緣的作用。其次,他以為可以根據市場網絡的劃分,把整個中國分成不同(但是互動)的經濟區域。雖然這對有關地方性異同的問題能解決多少,還不好說,但是施堅雅的大前提是有道理的。他認為中國實在太大,很多時候地區的經歷與整體的經歷不一定相同。我們去研究中國「大一統」的歷史,也需要關注地方上的經歷。

  

  張:中國領土廣袤,歷史悠久,文字系統發達,在「大一統」的國家結構與差異顯著的地方社會之間進行闡釋,是很有挑戰性的。

  

  科大衛:當然。

  

  張:歷史上,國家在地理空間的擴張與文化影響的擴大,在促成地方社會文化變遷方面扮演了什麼角色?

  

  科大衛:應該說有很多方面吧,但是歸根究底,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不同時候的國家有不同的特色。從宋以來,北宋、南宋、元、明初、明中期到清中期、清後期、民國初期、1930到40年代,都是不同形態的國家,有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統治理念,不同的宗教和禮儀。在這些不同的時代,國家的版圖不一樣,在版圖之內的滲透也不一樣。在珠江三角洲,宋元時期很大部分尚未成陸,遑論這些還沒有成陸的地方是否國家的部分。再者,國家對地方社會的影響,不一定是控制,也可以是地方社會很主動、很巧妙地把國家制度引入來處理地方上的問題。所謂地方整合到國家,就是一種認同的過程。我們在田野考察的基礎上注意到,這種認同跟地方社會與國家機構打交道的形式很有關係。在華南地區,簡單地說,明朝初年國家以地方官管轄的社會,都自認為是「民」,也就是清代的「漢人」;所有土司管轄的社會,都變成我們今天的壯族;沒有地方官也沒有土司的社會,就是我們今天的瑤族。

  

  張:您曾說過,地方文化的塑造取決於地方社會整合到國家的時機和當時的國家理論。是否可以斷言———從某種程度上說,一部中國歷史就是地方社會整合到國家的歷程?

  

  科大衛:您問的問題,關乎這是誰的歷史。我從兩方面來回答。第一,我們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歷史是多種聲音混合的結果,有些聲音大,有些聲音小。有的歷史學者聽覺比較靈敏,也有的歷史學者對個別的聲音聽而不聞。我相信,假如中國歷史是中國人的歷史的話,它需要包括不同的人參與這個歷史的經驗。第二,我們研究歷史的人也知道,一直到近代,我們的基本參考資料都是以國家上層的利益為核心。也就是說,我們一直以來,不是不把地方的歷史放到國家的歷史之內,而是認為在沒有官方記錄下的地方歷史,根本不是歷史。所以,我們需要了解地方的歷史,需要重新學習,把沒有在我們傳統歷史記錄中發聲的人的歷史也放進去。

  

  張:我注意到您近年來在研究中經常使用的「禮儀標籤」的提法,很是生動形象,這在您所倡導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中有什麼特別含義?

  

  科大衛:我在田野調查中,注意到地方社會中有些具有個性特徵的禮儀傳統表達,我稱之為「禮儀標籤」,認為這是歷史人類學探討歷史的一個重要渠道。這些禮儀的實踐,建立在「正統」的概念之上。當不同的「正統」傳統碰撞的時候,就會形成禮儀的重疊。有一次在福建調查,我看到婦女進廟時需要在腰部戴上圍裙。這就奇怪了!既然腰部已經被衣服所遮蓋,為什麼還要戴上圍裙呢?我由此懷疑這一帶婦女———在文獻上稱為「惠安女」———以前的穿衣習慣是裸露腰部,可能有一個時期,這被看成是不雅的,所以就形成了拜廟時戴圍裙的習慣。當衣著改變後,已經不需要這樣做了,但是禮儀的要求並沒有改變,所以圍裙和衣服就重疊了。這些禮儀標籤,還包括建築的特徵、與地方宗教和祖先祭祀緊密聯繫的文字傳統、地方神祇的故事、村民自己或和尚道士所演繹的鄉村儀式等等,它們對於我們探討地方歷史的演變,以及地方社會如何接受並整合到一個「大一統」的文化的歷史,很有意義。

  

  張:在歷史人類學的視野中,您覺得應該如何看待族譜這類民間文獻?

  

  科大衛:一般來說,歷史學者習慣看文獻記錄,人類學者習慣去實地考察。歷史人類學講究對文獻資料與實地考察的結合,對社會歷史進行研究。就族譜來說,一般研究者往往把族譜當成一本本的「書」,僅僅從中抽取其譜系記錄,來收集歷史研究的文獻材料,卻沒有把這種文獻放入歷史發生的具體時空中進行解讀。但正如傳說的研究需要從它建構的歷史開始,比譜系本身更重要的,是編纂譜系的人的歷史。編纂族譜的歷史,往往就是地方宗族的歷史。歷史人類學的眼光,是將族譜看作活的記錄,隨每一代人的需要而改變,而不是收集在圖書館裡的死文字。其實也不只是族譜,歷史學者所使用的文獻,都需要放回歷史現場去了解。

  

  張:今年5月,您在山東大學做的「歷史人類學與中國鄉村社會研究」講座上,曾經表達過「族譜中的說法,和族譜的歷史是兩回事」這樣的意思,大家很受啟發。您能否就此再略加闡發?

  

  科大衛:相信這是你們民俗學習慣的概念。比如孟姜女故事的內容,可以有不同的版本,分別

  

  比較這些版本,我們可以了解這個故事的流傳,從而了解流傳這個故事的人的歷史。正如民俗學需要訓練一樣,讀族譜也需要訓練。頭一課應該讓讀者知道族譜不是一本書,而是個檔案。一本族譜的內容包括不同的文件,讀者需要辨認出這些文件的來源。但是在很多時候,這些文件也是通過多次的收集,才放到您手上拿著的這一份文本之內。每一本族譜都有它的歷史,這個歷史跟編纂族譜的人們的歷史都有很大關係。我們很多同行,以「開礦」的心理去讀族譜,只會抄錄一兩段描述性的資料,太可惜了。

  

  張:田野資料的理解和使用,是民俗學、人類學年輕學者們很關心的,您在這方面有什麼體會?

  

  科大衛:歷史上的鄉村老百姓,絕大部分是不識字的人,他們的歷史並不是靠書寫來記錄,而是通過祭祀禮儀表演等活動一代一代地傳下來。這些田野資料,是不能以「可信」、「不可信」的標準來判斷的;以為「可信」就可以抄用,以為「不可信」就可以不理會,這恰恰是不懂歷史的表現。所有的歷史材料,包括口頭史料,都有它的來源、傳播的方法與理由,並經過了持有者的不止一次的修改,但是通過恰當的處理方法就可以了解歷史。地方文獻、物質遺物、禮儀表演和口頭訪問等材料,都可以作為歷史人類學研究的重要資料。比如說,在做口頭訪問時,往往一句話是怎樣說的比這句話的字面內容還要重要。口述訪談是個學習的過程,訪談人需要以謙虛和誠懇的態度,了解被訪者的詞彙、感受與思路。

  

  張:大約在十幾年前,您發表過一個「告別華南研究」的演講,學界現在還不時有人提及。我知道,您這些年在華北地區跑了很多地方,有什麼新的感悟嗎?

  

  科大衛:我知道有些朋友對我的研究一直關注。新的體會是很多的,但是把它們表達出來還需要一段時間。

  

  張:當代社會變化急劇,一方面是信息獲得空前便捷的所謂「大數據時代」,一方面是大量珍貴的田野資料因為種種原因而損毀嚴重,這對於歷史人類學的研究影響巨大。

  

  科大衛:每一代人都會面對這個問題。世界永遠在變,我們需要把握機會把我們還可以接觸到的歷史事物記錄下來。保留田野材料的最好辦法,就是去了解產生這些材料的世界。

  

  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田野研究是講究「慢工出細活」的,這對面臨現實生存和各種職業考評壓力的當代青年學者來說很是不易。

  

  科大衛:我同意這一點。現在學校用處理理工科研究發表的標準來處理人文學科,既不對也有反效果。不對的地方,是理工科面臨的是迅速變化的學術環境,大部分理工科的研究,如果在幾年之內沒有人讀,以後也不會有人去讀。人文學科是不一樣的,變化比較慢,一本好書在出版後幾十年還可能有人去讀。因為現在國內出版商要靠收費出版生存,已經把學術市場弄壞了。學校已不大相信出版商會對出版物的學術水平負責任,所以就給學者施加壓力,必須在各種刊物上發表論文。但是,人文學科最重要的成果形式還是寫書,而不是寫論文的傳統。我補充一句,文集不能算是書,我們很多人現在連這個道理都不知道了!所以,在目前的學術環境下,我們的年輕學者想下功夫做好的研究是很困難的。但是,「慢工出細活」並不只是適用在田野研究。我們所有人文學科的研究都是「慢工出細活」。「慢工」才有時間去讀書,才有時間去思考,現在有多少年輕學者真正去讀前輩甚至同行的著作?您這句話反過來說可能更對———「快工出大話」!現在很多研究都是空話、謊話。

  

  作者簡介:科大衛(DavidFaure),香港中文大學偉倫歷史學研究教授。張士閃,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

  

  文章來源:《民俗研究》2016年02期

相關焦點

  • 科大衛:每個人的歷史都是一座博物館
    今天推送著名歷史學家科大衛教授在華東師範大學的主題演講內容,便於我們理解這些問題。本文來源為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由俞詩逸採寫。缺少文獻,是否能做歷史研究?走進田野,如何觀察研究對象?面向未來,歷史人類學又有怎樣的前景?
  • 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總結與前瞻
    為期八年的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研究資助局資助的卓越學科領域計劃(Area of Excellence, 簡稱AoE)「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項目至2017年12月31日結束。2017年12月15-16日該項目團隊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了「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總結與前瞻」學術研討會,一方面總結項目成果,另一方面對未來進行規劃與展望。
  • 【歷史人類學】蔡志祥 《華南研究通訊》與歷史人類學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於1997年11月正式成立,目的是「推動海內外從事華南研究者和機構間之學術交流與合作。透過組織田野考察,舉辦學術會議,徵集、收藏及編輯各類官私檔案文獻,希望使香港科技大學成為華南研究學者交流心得之所;更期盼中心之活動能有助加深研究者對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及社會幾經變遷之了解」(《通訊》10:1)。中
  • 參考丨科大衛:每個人的歷史都是一座博物館
    提要:缺少文獻,是否能做歷史研究?走進田野,如何觀察研究對象?面向未來,歷史人類學又有怎樣的前景?科大衛教授在華東師大演講科大衛認為,歷史人類學是一門綜合文獻解讀與田野考察的學問。這裡所說的「田野」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政府文書、專業書籍、鄉村廟宇,都可看作「田野」。
  • 科大衛、賀喜:地方文獻中的族譜
    科大衛教授主要介紹了族譜的內容、價值以及族譜材料的主要來源,並主張要把「族譜」當成「檔案」看待。賀喜教授則著重講述科老師所講的那種族譜,在歷史上是如何被一步步發明出來的。這次講座由香港中文大學賀喜教授主持。賀喜、科大衛賀喜教授作為主持人首先談到,有些人對他們的形容是「進村找廟,進廟找碑」,但是他們不只是看廟看碑,對族譜、訪談、建築、地方上的人物情感、經歷、個人生命史都非常有興趣。
  • 在田野中發現歷史︱研討:歷史人類學的問題、路徑與探索
    ,遂昌縣副縣長李建霞女士代表遂昌縣人民政府致歡迎詞,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中心主任科大衛教授作主旨發言。以中山大學、廈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北京大學的一批學人為代表,數十年來致力於中國區域社會史的研究,持之以恆地發掘地方文獻,從中透視人與社會、與國家的互動,並嘗試總結和提煉一套認識中國歷史變遷的原理,在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去年底,在香港召開了「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總結與前瞻」學術會議,就好像一次閱兵,展現給我們豐碩的成果。
  • 《明清社會和禮儀》:「禮儀革命」造成的「傳統社會」
    [摘要]科大衛教授的研究聚焦於16世紀以來中國的禮儀、宗族,以及商業,這些精彩的研究也許會改變有關「傳統社會」的「常識」。今日我們認知中的「傳統社會」也許只有400年歷史。科大衛教授的研究聚焦於16世紀以來中國的禮儀、宗族,以及商業,處理如此複雜議題的十幾篇文章,集中收錄於《明清社會和禮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這些精彩的研究也許會改變有關「傳統社會」的「常識」。貫穿科大衛教授豐富研究的問題是:維持如此龐大帝國的鄉村社會秩序的力量是什麼?這個提問來自20世紀中葉西方學界理解中國社會結構的三種不同觀點。第一,認為社會的秩序來自政府控制。
  • [東南亞研究]李亦園教授與東南亞華人研究:人類學的視野與方法
    我從1989年開始因各種機緣接觸李亦園教授,拜讀他的著作,聆聽他的教誨,了解他的學術貢獻和治學方法。《華僑華人歷史研究》主編囑我在「海外著名學者」專欄中,介紹李亦園教授的研究與貢獻,我欣然應允,但我自覺才學薄淺無此功力,故僅能在本文闡述筆者對李亦園教授包括東南亞華人研究在內的多重視野與學術貢獻,以及他的人類學視野與方法的學習心得與體會。
  • 科大衛 | 告別華南研究
    華德英則在她去世前一兩年,當我們剛開始新界口述歷史計劃的時候,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在學校中和田野上,我都有得益於她的機會。我相信自己可以從弗裡德曼的家族理論轉到社會認知理論,是受她影響的。弗裡德曼認為華南社會結構的主體是一姓一村的單位。這個論點,不等於說每一條鄉村只有一個姓氏,而是說一姓一村是鄉村發展的一個共同方向。從這個共同點出發,弗裡德曼總結了人類學和歷史學關於中國宗族的概念。
  • 城市的歷史人類學①︱王笛 馮筱才 賀喜:城市與城市人
    7月14-19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民間記憶與地方文獻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第一屆「城市的歷史人類學」研習營在上海開營。在過去的多年時間裡,科大衛、蕭鳳霞、劉志偉、陳春聲、鄭振滿、趙世瑜等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深入鄉村社會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工作,並在田野與文獻的基礎之上探討尤其是明清以來中國的社會的演變與及地方社會與國家之關係等研究課題。本屆研習營將歷史人類學的旨趣與關懷帶入城市,開始探索如何在城市開展歷史人類學的研究。
  • 橫山廣子:東亞視野中的大理社會文化(下)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人類基礎理論研究部教授,兼任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文化科學研究科教授。專業為文化人類學。以雲南省大理白族為主,中國西南地區直至東南亞各民族為研究對象,基於廣泛的田野調查,致力於以上各民族社會的社會結構、文化變遷、 民族認同以及民族關係等主題的研究。
  • 講座|王銘銘《超社會體系》:人類學視野下的文明與中國
    《超社會體系:文明與中國》書封4月17日下午,由北京大學政治哲學與倫理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王銘銘《超社會體系:文明與中國》新書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會議由北大哲學系教授李猛主持,王銘銘、渠敬東、張志強、吳飛、楊清媚、羅楊等人類學、社會學、哲學學者參與了討論。
  • 科大衛:歷史人類學者走向田野要做什麼
    與會者來自不同地區和院校,研究範疇和方向亦各有側重, 為了向與會者說明何謂歷史人類學,同屬中國研究中心和歷史人類學中心的科大衛教授,在舉辦工作坊前,給與會者分發了一篇短文,表達了他關於歷史人類學田野研究的一些想法。譯者徵得科大衛教授同意,將該文翻譯成中文並略加編輯後發表。 科大衛教授與受訪者交流。
  • 【201785·人類學】李亦園:中國人類學的口述史 ——《人類學世紀坦言》序
    【作者簡介】李亦園,著名人類學家,中研院院士,人類學高級論壇創建顧問。從1999年開始,在徐傑舜教授主持之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開闢了一個「人類學學者訪談錄」的專欄。經過四年多時間的努力,徐先生和他的同事們訪問了廿多位包括臺灣和香港在內的人類學工作者,並以翔實長篇幅刊登於專欄中。
  • 【2017212·人類學】青年學者專輯丨楊麗娟丨丨學術合作:人類學中國化的學者探索——以徐傑舜教授為例
    [2]人類學中國化的衡量標準有:用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社會與文化;通過這種研究得出的理論和方法,能科學地解釋中國社會和文化,並能檢驗、修改、補充人類學理論方法,豐富國際人類學知識體系;[3]培養出能研究中國國情的獨立的學科人才。
  • 岸本美緒教授訪談錄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戴:這次訪談(梁)敏玲也參加,她在中國和日本都有學習的經驗,對兩方面學界都比較熟悉,我想她可能也會有一些問題,向您請教。那麼,還是從您最早接觸中文和中國歷史的經歷開始談吧。您小的時候成長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中,怎樣接觸到了中國歷史?
  • 【201777·人類學訪談】孟凡夏,劉振貴:生命在漢民族研究中閃光——記人類學家徐傑舜教授
    於是,徐傑舜有生以來第一次認識到在漢族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兄弟民族,他們的不同文化,不同風俗,不同個性,給徐傑舜展示出了一幅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圖景。少數民族異文化的闖入,給徐傑舜的學術生命注入催化劑,激活了他對民族研究的興趣。徐傑舜是幸運的,在他剛對民族研究產生興趣之時,就碰上了一位好老師。他就是在五六十年代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界著名的民族學家岑家梧教授。
  • 新書推薦|《歷史社會學的技藝:名家訪談錄》
    ,他們如何把自己的研究與過去以及同時代的學者關聯起來,你就有必要閱讀這本訪談錄。——傑克·格爾斯通(喬治梅森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授)5.中國社會科學終究是要走向歷史與世界的,而在這兩方面該書都有其獨特的貢獻:其一,作者編織了聯結社會科學與歷史學的紐帶,繪製出西方歷史社會科學的「地形圖」;其二,作者帶著自己的問題,直接找「當事人」交流,為中國學者提供與西方歷史社會科學家對話的一種
  • 「人類學視野下的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 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議程
    博物館人類學試圖理解與物與人之間的聯繫,致力於在自然之物與人為之物中探尋結構性秩序,並反思博物館實踐過程中的知識建構與文化政治。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以「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為議題,結合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研究熱點,探討人類學的博物館實踐等相關問題。
  • 研究成果|人類學的非洲研究:歷史、現狀與反思
    由於研究力量的學科分布不均衡,導致各個學科各個領域的研究水平參差不齊,有些領域的研究,如對非洲政治、歷史問題的研究已經達到相當的深度,有些領域的研究仍十分薄弱,比如,涉及非洲的人類學研究目前在中國幾乎是空白。」隨著中非關係的日益緊密,上至國家政府下至地方的高校及科研機構都開始重視並加強對非洲研究的投入與建設,有關非洲發展與中非關係的論壇會議在逐年增加並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