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如何克服「攀比」和「絕望」的心理?

2020-09-03 聽楚沛冬說


導語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和別人比較。在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之前,我們就被評分了。我們常常被排出名次,以顯示自己的地位。


比如,我們的SAT(美國高考)數學得了500分,而我們的爸爸曾經得了完美的800分,然後我們被安排去參加SAT補習班,那個老師曾寫了SAT的輔導書,卻教我們如何在SAT考試中作弊,實際上什麼都沒學到。我們最後提高了分數,但還不足以取悅我們的父親們。


很遺憾,這種經歷讓我覺得,世界讓我們去比較。而且,事實證明,把自己和別人作比較會讓你感覺很糟糕。

大腦只尋找消極的比較

「消極是殘暴滋長的。你投餵得越多,它就長得越大越壯。」 -Bobby Darnell

因為我們的大腦是為了尋求安全而設計的,所以它們只關注負面的東西。

換句話說,當我們比較時,我們的大腦並沒有找到讓我們感覺更好的東西。

相反,他們會掃描大量的證據,證明我們做得並不像其他人一樣好——尤其是我們總是與之比較的那個人。

幸運的是,大腦確實把一些人排除在這個遊戲之外。

換句話說,我的大腦不會將我與奧普拉(Oprah)或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相提並論,因為它明白,我不會取得她們所擁有的成就。我可以欽佩這些成功的女性,而不會覺得她們的成功就是我的失敗。

但是,如果我的大腦發現某人似乎擁有與我相似的品質,或者處於與我相似的位置,它就能編造出最精彩的故事,告訴我這是多麼的不公平。

科學證實了我的觀點: 研究表明,一旦我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更多的錢並不能讓我們更快樂,但其他研究表明,比我們的朋友有錢會讓我們更快樂

女人的戰爭永遠不會勝利

女孩競爭;女人授權。這是一個事實:女性不像男性那樣相互競爭。我們競爭,就像我們的生命依賴於它。我們不應該承認這一點。作為受到不太公平對待的性別,我們應該互相支持。有時確實如此,有時卻不是。

研究表明,這種競爭大多不是直接的,主要以炫耀和八卦的方式進行。

這顯然是因為我們的祖先需要保護她們的子宮不受身體傷害,所以我們進化成了那種可以沉溺於被動的女強人身份的生物,這種身份保護了我們的安全,同時也削弱了我們對手的地位。

不管是什麼原因,它糟透了。天啊,我也不能倖免。

我最大的問題就是我不知道

「生活中唯一的殘疾就是態度不好」 -Scott Hamilton

我所觀察到的女性之間最激烈的競爭不是針對男性,而是針對我們的事業。我過去常常沉浸在那種感覺中。

這一切都始於我20多歲時在一家雜誌社工作。我被僱用為自由撰稿人,並和另一個同一時間入職的女性成為朋友。在辦公室政治方面,她比我成熟得多。她也是一位更資深的記者,很快我就發現她是老闆的最愛。而我卻討不到老闆的歡心,我覺得自己有點像個噩夢。

直到很久以後,當我有了自己的員工,我才明白自己的確表現不好。我也會討厭像我這樣的員工——一個用防禦心理來掩飾不安全感,並很快反駁的人,態度非常不友好。而我的朋友正好相反,她的態度很好,她的工作表現也是如此。


不幸的是,我接受了她的建議

「大多數人希望你做得更好,但不是比他們更好。」 -London Mond

我當時不知道她是個好員工,而我不是。我還得知她有一間辦公室,而我只有一個小隔間——但我們明明是同一時間入職的。所以,我想我也應該得到一間辦公室。

她同意了我的意見,有一天她建議我去問老闆能不能給我安排一間辦公室。我去說了,但老闆的反應並不好,他本不必如此。就像我說的,我不是一個好員工。從那以後,他對我的態度開始有了轉變。幾個月後,我被解僱了。幾十年過去了,那個以前的朋友接替了我的前老闆。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反覆聽到她是多麼的冷酷,她必須超越多少人才能達到那個位置,她是多麼的狡猾和聰明。那時候,我從來沒有想過她是一個殺手,也沒有想過她會建議我去申請辦公室,會是一種被動的方式,可以確保其他人都在她之下。

我不知道什麼是被動的獨來獨往。

我變成了一個好鬥的競爭者

「我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許多人

在我開始寫書的時候,我比較和絕望的傾向幾乎要了我的命。

我看到的每一個地方,都有另一位女性獲得了更大的圖書交易額,得到了《紐約時報》的評論,在暢銷書排行榜上佔據了更高的位置。

我把自己逼瘋了。

在我的腦海裡,我和那些我不認識或者只見過幾次的女人成了死敵。

有很多人可以和我進行這種被動的競爭——我可以和其他女性作家閒聊討論這個人不值得擁有她所得到的一切。

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有時候得不到你想要的是一種絕妙的運氣」 -Lorii邁爾斯

當我的回憶錄出版後,因為出名,我在洛杉磯的書店裡找不到可以讀書的地方了,但我想做得更多。

我肯定對其他一些作家很著迷,我知道他們在洛杉磯地區讀過很多書。

後來有一天晚上,我應邀參加了一個講故事的節目。

我並不知道那是什麼,但我上臺講了一個故事,結果證明我表現得還不錯。

場地的預訂人後來告訴我,如果我想在那裡安排自己的演出,我可以使用他們的場地。

我突然有個想法:我可以做一個讀書會,稱之為一個講故事的表演,然後賣出更多的書。

我問他可不可以做成一場半講故事半閱讀的活動,場地負責人同意了。

然而,為了讓它成為一場表演,我不得不請其他人來參加。

後來我按照這樣的想法做了讀書會,令我非常意外的是,它竟然成了一個熱門活動。突然間,我有一個月的節目要製作。

然後她們的成功變成了我的成功

&34; -Queen Key

為了預定一個月一次的演出,我需要擴大我的社交圈子。我需要聯繫其他我幾乎不認識的作家。

換句話說,我需要許多我花了幾年時間來比較和怨恨的女人。

簡而言之,這些女人開始定期在我的節目中表演。

她們是很棒的,我們最終成為了朋友。

我開始意識到,無論我們在職業生涯的哪個階段,無論我們的書被什麼出版社出版過,無論我們的書在暢銷書排行榜上排第幾位,我們的處境都是一樣的。

我們的職業競爭非常激烈,我們都想獲得成功。

當我看著臺上的這些女人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我開始把她們的成功看作是我的成功。

起初,這種想法是自私的; 如果她們做得好,畢竟會讓我的節目更好。

但後來這種感覺擴散開來,我開始把她們的事業成功視為自己的成功。

畢竟,我們都是面對激烈職業競爭的女性,當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取得任何成就時,那都是一場勝利。


然後,我接近瘋狂

&34; -Albert Einstein

當「比較和絕望」的感覺消失後,我意識到: 我已經被別人的成就消耗殆盡了,我沒有注意到我自己的成就。我突然想到,如果我聽到有關我成功的消息,我可能會成為我討厭的人。

我突然意識到,能成為一名作家,我真是太幸運了——事實上,我得到的遠比我應得的多,而不是少。

換句話說,我意識到我可能瘋了。

我不是唯一一個有這樣想法的人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Marcus Tullius Cicero

通常,當我遇到另一位女性作家時,對話會從她告訴我一本書的交易開始,這本書是我們認識的另一個人買的。

我感覺她在敦促我走上一條關鍵的道路。

但我沒有——不是因為我是個優秀的人,而是因為這讓我感覺很糟糕。

實際上,它是自私的。我不想讓自己難過。

看到別人做我曾經折磨自己的事情,讓我意識到每個人都在玩這個遊戲。

我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的那個人,同時也在拿自己和別人作比較,同樣感覺失望。

所以,如果我們認為我們需要的東西並不會讓我們感到幸福,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得到它呢?

我們為什麼不為我們所擁有的感到高興呢?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兩件事發生了: 我變得學會感恩了。

然後我開始明白,當我與別人比較,感覺不到快樂。基本上是在編造一個故事,然後做出反應——就像去看一部悲傷的電影,電影裡的主人公死於癌症,看完電影後,我也表現出我的愛人因癌症而離世的哀傷。

所以,如果「比較和絕望」讓你痛苦,我建議你列一個感恩清單。

如果這對你來說太盲目樂觀了,只要記住與你比較的那個人其實並不快樂——除非那個人也學到了這一點。

如果你比那個人更快樂,那就會推動你前進,不是嗎?



(以上為原文翻譯,有編輯處理,僅做學習交流使用)



參考文獻:

The 39;s Making You Miserable

How I got over &34;despairing"—and you can, too. Anna B. David


相關焦點

  • 人,如何克服自己的「攀比心理」?
    感情中,許多人不論在孩提時期,還是長大後,都受盡了「攀比心理」的苦。從前,是父母,老師,現在,變成了自己。但一個人的「攀比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既不能給人帶來實質性的成長,反倒會讓人心態消沉,在與人對比中,徹底失去奮鬥的力量。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下,如何克服自己的「攀比心理」。
  • 克服攀比的心理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富翁很老了,有一天,他把兒子叫到跟前,向兒子講述自己如何白手起家的故事,希望兒子能夠奮發圖強,靠自己的努力打出一番天地來。兒子聽了父親的話很受鼓舞,決定獨自一人去尋找寶物,從而發家致富,不辜負父親的心願。
  • 生活中負性攀比心理一定要克服
    、精神方面的都會有攀比心理的出現! 通常產生攀比心理的個體與被選作為參照的個體之間往往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導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過分誇大,虛榮動機增強,甚至產生極端的心理障礙和行為。 根據產生的作用不同,攀比心理分為正性攀比和負性攀比。
  • 跑步新手必讀:如何樹立自信心 克服攀比心理
    尤其是在如今的網絡社會,跑步新手經常會與跑了多年的跑者進行比較。他們可能會因為跑步姿勢,跑步速度,或者是休息的時間感到不安。 首先,跑步新手要知道, 不同的人所對應的速度不同,因此任何速度都不會太慢。我們應該如何克服這種攀比心理,為跑步新手樹立信心呢? 學會傾聽跑步新手經常會陷入自己思考之中,這也是很多新人面臨的最大障礙。
  • 小朋友的攀比心理如何克服
    攀比心理很常見,人皆有之。然而幼兒園裡的小寶寶之間開始「攀比鬥富」的時候,就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的正常發育。前些天,班裡的小朋友進行了一場令人深思的對話。對話是我們請參加某一活動的小朋友交50元錢引起的。小朋友甲說:「50元算什麼,100元我也交得起。」小朋友乙說:「200元我也交得起。」
  • 孩子心理不成熟,在學生時期「盲目攀比」,應該這樣克服
    要知道,學生之間的相互攀比,其實跟學校的教育和父母有關,影響最大的,還是父母,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為父母,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走向健康心理,而不是別人有的我們家也要有,別人的孩子身上穿的阿迪,耐克,我們家孩子也要穿,不能被人看不起。
  • 心理學: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給你3個「比較」的正確打開方式
    人們常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可是,傷害真的是因為比較本身嗎?比較究竟是什麼呢?所謂比較,就是辨別事物的相同屬性異同或高低。異同或高低是客觀的存在,並無好壞之分。「主動比較」中的痛苦和傷害並不來源於比較本身,而是源於攀比,源於我們心態上的羨慕嫉妒恨。而「被比較者」的深惡痛絕,則是因為激起了「我不如別人,我不好」的內心恐懼。
  • 生活要克服攀比心理
    生活中我們處處都能看到攀比的現象,比如在同一間辦公室的員工,拿著同樣的薪水。有的工作兢兢業業,嚴謹認真。有的人工作則馬馬虎虎,潦草交差。在這種情況下,做的比別人多的往往會心裡不平衡。真沒別人不努力工作,也拿一樣的薪水。
  • 克服攀比心理,莫讓「家委會」唱走了調 !
    大概原因有三:   其一,沒有想到,他們竟然有著如此強烈的攀比心理,目前社會上居然有著如此濃厚的攀比風氣。仔細想一想,也難怪。如今的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很多人都喜歡攀比。可見,似乎手中沒點資源就沒有資格當家長!因為家委會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充分發揮和利用各種資源、渠道,為家委會活動提出建設性意見或建議」。所以,網友調侃說,手裡沒點兒資源,你還好意思來參加家委會的競選。
  • 心理解讀:總是習慣嫉妒別人,你該如何克服?4點建議
    我們需要理性且客觀的看待該心理問題,並運用以下方式去克服嫉妒心理,讓自己儘快擺脫嫉妒心。1、正視嫉妒。不要壓抑內心真實情緒,全面了解嫉妒心理,要認清嫉妒的危害;2、避免攀比。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攀比,多去提升自己能力,讓自己足夠地優秀;3、克服自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長以身立教有助孩子克服攀比心理
    張先生上初中的孩子最近穿著過於講究,喜歡和同學攀比,並一味追求衣著的高檔和名牌,這讓張先生很著急,擔心孩子長此以往會分散精力
  • 心理學:愛與他人比較,是什麼心理?
    愛比較,想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秀,主要涉及兩個心理學原理——即共生效應和攀比心理。共生效應(Symbiotic effect)大自然中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會長得矮小、單調、且沒有生命力。
  • 當孩子出現攀比心理時,告訴他攀比只會讓他停滯不前
    所謂攀比心理,是刻意將自己在智力、能力、生活條件等方面與別人進行比較,並希望超越別人的一種心理狀態。攀比是現在普遍存在於孩子之間的一種現象,比如對物質條件,父母的社會地位以及外貌的攀比等等,這種現象常常令父母不知所措。
  • 癲癇病人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癲癇病人如何克服自卑心理?癲癇病一種腦病,因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導致腦功能紊亂。癲癇病長期發作會影響病人的智力、記憶力,加上人們對癲癇病的偏見,癲癇病人很容易在生活中產生自卑的心理,這對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專家表示,癲癇病人應學會克服自卑心理。
  • 沒有攀比,你自然會快樂
    誰都沒有想到著名導演謝晉的小兒子竟然患有智力障礙;美國前總統裡根曾幾度風光,晚年卻備受不孝逆子的敲詐、虐待;黛安娜如果沒有魂斷天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與查爾斯王子那場「經典愛情」走得如此糟糕呢?攀比只會讓自己失去更多本應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快樂。有兩份調查報告顯示的結果,讓我們感覺到盲目攀比的危害及可怕。
  • 「別人都有我沒有」孩子攀比心作祟,別只責怪孩子,父母責無旁貸
    媽媽覺得孩子攀比,在幼兒園沒有學好,很生氣地把孩子教育了一頓,說道:「自己找錢買去!」最後也沒有給孩子買這個玩具。小時候孩子是用手觸摸、嘴巴嘗來感知世界,長大之後會通過和周圍人的比較來界定自己的價值,這是孩子與他人接觸的一種方式而已,可能他只是想引起別人的關注,想成為孩子群體中的焦點而已。其實孩子出現這種心理並不是錯誤的,成人中也存在攀比現象,出現攀比的心理不一定全是負面的影響,關鍵是看家長怎麼應對。
  • 不要讓女人的攀比心理毀了自己的幸福和婚姻
    首先,女人的攀比心理往往比較重,攀比心理是一類心理問題,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也是幸福和婚姻的一大殺手。女性則尤其需要注意。 攀比心理,不管是金錢、容貌、還是人際關係上的攀比,這是做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目的很簡單,別人有的我也要有。而當事人是不考慮自己到底需要還是不需要的。購買自己不需要的奢侈品這本身就是對科學消費觀的挑戰。
  • 黃奕拒絕女兒攀比式購物:有了攀比心理,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所謂攀比心理是消費心理的一種,是指脫離自己的實際收入水平而盲目攀高的畸形消費心理。這種心理,對於正在成長初期的小孩會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會讓孩子在吃穿用度方面,處處跟別人比較。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攀比心理。
  • 黃奕拒絕女兒攀比式購物:有了攀比心理,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隨後認真的告訴女兒:買東西是自己需要才買,不要跟別人的比,別人的東西是別人的,跟你沒有關係。你今天是自己賺錢了?還是自己努力了?正確的育兒觀念引得一眾網友紛紛點讚。所謂攀比心理是消費心理的一種,是指脫離自己的實際收入水平而盲目攀高的畸形消費心理。
  • 如何克服自卑的心理陰影呢?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地都有一種自卑的心理。自卑,是源於比較,與我們身邊的人攀比造成的。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自卑是一種心理疾病。自卑是對自己極度不滿意,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一般自卑的人,他們在與人溝通都存在交流障礙,不敢正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