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靜安寺商圈林立的高樓中,「上海友誼商店」有些不顯眼。
記者盯著手中半個世紀前拍攝的照片,很難將兩者聯繫起來。1971年4月,《解放日報》記者將鏡頭對準了一間廠房,兩位身著中山裝的師傅正在製作服裝,前景立著一身旗袍,照片說明是:友誼商店為外賓製作服裝。
眼前的商店門口,清楚標註了經營範圍:古玩藏品、珠寶翡翠、白玉國石和木雕沉香。「我們早就不賣衣服了。」聽店員解釋時,記者注意到牆上介紹:「上海友誼商店創建於1958年2月26日……曾是滬上頗具規模的涉外旅遊零售商店。」
我不免好奇,這家留在很多上海人記憶中的商店,當年究竟是什麼「規模」?曾經只對外賓華僑等群體開放的商店,又經歷了怎樣的時代變遷?
友誼商店有自己的服裝廠
「這不是我們服裝廠的張師傅嗎!」77歲的上海友誼商店原總經理朱濟安一眼就認出了照片上的人。「左邊這位戴眼鏡的是張志康,右邊這位師傅叫沈根福。」
這是初秋一個普通的周末,我約朱先生在一家商場咖啡館見面。1962年,朱濟安到上海友誼商店工作,到1971年,28歲的他開始負責售賣男士服裝。「當時我和張師傅屬同一個部門,他負責為客人量尺寸、試衣服。」
初創於南京路的上海友誼商店,前身為1952年開在上海大廈的「上海國際友人服務部」,這是上海第一家只供外賓、國際海員和華僑購物的供應站。1971年,友誼商店搬到中山東一路33號。朱濟安說,當時友誼商店有自己的服裝加工廠,位於北蘇州路,最鼎盛時有100多位員工。「這張照片,應該就是在廠裡拍的。」
一份份長長的接待名單
在30多年時間裡,市民即便有錢也無法買到友誼商店的商品,因為這裡只對外賓、國際海員和華僑開放。
朱濟安拿出一份長長的接待名單:尼克森代表團、田中角榮代表團,西哈努克、李光耀、狄托,西班牙國王、賴比瑞亞總統……這些名字串起了半部新中國外交史。1986年,英國女王訪華,遊艇停泊在上海碼頭。由於時間緊張,英方來不及到友誼商店購物,便要求將商品送上船,負責這件事的人中,正有朱濟安。「他們只要絲綢料子,我們拿了四五十卷,開車到碼頭。」
「賺錢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服務不能有差錯。」1972年,《解放日報》還報導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非洲外賓來商店定製呢料褲,但第二天就要回國。服裝師傅當場開料裁製,僅用45分鐘就做出試樣,加緊縫製後將褲子提前送到。
那些用券換大件的日子
1980年4月1日起,中國開始發行外匯券。海外人士用外匯券,便可在友誼商店等指定地點購買特定的優質商品。「當時只能本人進店,如果要買雙鞋子,家屬得等在門口,他得拎著鞋子跑到門口讓家屬試穿。」
一直到1989年,外匯券的使用才完全放開,「只認券不認人」。當時,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等都是緊俏商品,需憑票購買,且限量供應。市民結婚常常為準備這些「大件」而到處「奔波」。曾擔任上海友誼商店總經理的陳國華說,當時需向單位申請相應物品的票證,如申請不到,只好到「打樁模子」(黃牛)那去買外匯券,再到友誼商店購買。「有時候30臺冰箱一上午就賣光了,我自己都買不到。」朱濟安笑說。
1995年1月1日,外匯券停止流通。隨著市場進一步開放和繁榮,現在無論是外國客人還是本地市民,都可以隨心所欲在上海商店購物,輕輕一點就能購買全世界的產品。連已經退休的朱濟安,最近也在女兒的幫助下學會了網購。「友誼商店不像當年那般特別了。」他感慨道。
【來源:上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