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留在很多上海人記憶中的商店 曾經只對外賓華僑等群體開放

2020-12-19 瀟湘晨報

在靜安寺商圈林立的高樓中,「上海友誼商店」有些不顯眼。

記者盯著手中半個世紀前拍攝的照片,很難將兩者聯繫起來。1971年4月,《解放日報》記者將鏡頭對準了一間廠房,兩位身著中山裝的師傅正在製作服裝,前景立著一身旗袍,照片說明是:友誼商店為外賓製作服裝。

眼前的商店門口,清楚標註了經營範圍:古玩藏品、珠寶翡翠、白玉國石和木雕沉香。「我們早就不賣衣服了。」聽店員解釋時,記者注意到牆上介紹:「上海友誼商店創建於1958年2月26日……曾是滬上頗具規模的涉外旅遊零售商店。」

我不免好奇,這家留在很多上海人記憶中的商店,當年究竟是什麼「規模」?曾經只對外賓華僑等群體開放的商店,又經歷了怎樣的時代變遷?

友誼商店有自己的服裝廠

「這不是我們服裝廠的張師傅嗎!」77歲的上海友誼商店原總經理朱濟安一眼就認出了照片上的人。「左邊這位戴眼鏡的是張志康,右邊這位師傅叫沈根福。」

這是初秋一個普通的周末,我約朱先生在一家商場咖啡館見面。1962年,朱濟安到上海友誼商店工作,到1971年,28歲的他開始負責售賣男士服裝。「當時我和張師傅屬同一個部門,他負責為客人量尺寸、試衣服。」

初創於南京路的上海友誼商店,前身為1952年開在上海大廈的「上海國際友人服務部」,這是上海第一家只供外賓、國際海員和華僑購物的供應站。1971年,友誼商店搬到中山東一路33號。朱濟安說,當時友誼商店有自己的服裝加工廠,位於北蘇州路,最鼎盛時有100多位員工。「這張照片,應該就是在廠裡拍的。」

一份份長長的接待名單

在30多年時間裡,市民即便有錢也無法買到友誼商店的商品,因為這裡只對外賓、國際海員和華僑開放。

朱濟安拿出一份長長的接待名單:尼克森代表團、田中角榮代表團,西哈努克、李光耀、狄托,西班牙國王、賴比瑞亞總統……這些名字串起了半部新中國外交史。1986年,英國女王訪華,遊艇停泊在上海碼頭。由於時間緊張,英方來不及到友誼商店購物,便要求將商品送上船,負責這件事的人中,正有朱濟安。「他們只要絲綢料子,我們拿了四五十卷,開車到碼頭。」

「賺錢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服務不能有差錯。」1972年,《解放日報》還報導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非洲外賓來商店定製呢料褲,但第二天就要回國。服裝師傅當場開料裁製,僅用45分鐘就做出試樣,加緊縫製後將褲子提前送到。

那些用券換大件的日子

1980年4月1日起,中國開始發行外匯券。海外人士用外匯券,便可在友誼商店等指定地點購買特定的優質商品。「當時只能本人進店,如果要買雙鞋子,家屬得等在門口,他得拎著鞋子跑到門口讓家屬試穿。」

一直到1989年,外匯券的使用才完全放開,「只認券不認人」。當時,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等都是緊俏商品,需憑票購買,且限量供應。市民結婚常常為準備這些「大件」而到處「奔波」。曾擔任上海友誼商店總經理的陳國華說,當時需向單位申請相應物品的票證,如申請不到,只好到「打樁模子」(黃牛)那去買外匯券,再到友誼商店購買。「有時候30臺冰箱一上午就賣光了,我自己都買不到。」朱濟安笑說。

1995年1月1日,外匯券停止流通。隨著市場進一步開放和繁榮,現在無論是外國客人還是本地市民,都可以隨心所欲在上海商店購物,輕輕一點就能購買全世界的產品。連已經退休的朱濟安,最近也在女兒的幫助下學會了網購。「友誼商店不像當年那般特別了。」他感慨道。

【來源:上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上海花園飯店,曾只對外賓華僑開放,當年時髦的上海人都去吃過喜酒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今年3月20日,上海花園飯店的官方微信號,發了一條短短的消息:花園飯店的合作協議於
  • 這個市中心賓館曾只對外賓華僑開放,當年時髦的上海人都去吃過喜酒...
    對一座城市來說,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親歷者來說,幾乎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更何況,在過去的30年,上海發生了太多變化。其間,花園飯店作為中國擴大開放的窗口,見證了上海的改革開放歷程,成為中日友好與文化交流的橋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今天花園飯店所在的這片土地上,發生過許多故事。每一個時期,這裡都有一個新名字。
  • 國際飯店,上海曾經的最高樓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文/ 沈軼倫1 1978上海人,和到上海旅遊的人,都會到國際飯店腳下「打卡」,抬頭望一望這幢最高建築:「一抬頭,帽子都要落掉。」但在1978年,即便站在這幢建築的大門前,尋常人也不敢走進來,不僅不能進來消費,甚至進來張望一眼也不行。這裡的客房由上級統一安排,入住的外賓和僑胞都由組織安排。
  • 在老北京人眼裡,這個商店曾是機器貓一般的存在,不得隨便入內
    便借來仔細閱讀,不知不覺,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也勾起許多回憶——這本小冊子為油印,十六開橫向裝訂,封面紅色的美術字「北京友誼商店」由左向右微微上斜,背景是藍色的友誼商店外景,雅致中帶著活潑,底部是紅色小字的地址電話,店名為中英文雙語,體現出當時這家商店的特殊地位。從這個封面設計可以看出,友誼商店的美工應該功力匪淺。
  • 剛剛,曾經全國最牛的超級商場被賣了
    為改革開放做準備,為吸引外國友人、國際海員以及華人華僑前來考察,更為衝破思想的牢籠,貿易部下文,要求建立高檔消費區,友誼商店應運而生。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精神,友誼商店從一開始,就註定與眾不同。但友誼商店並不是一家為中國人開的商場,它只用來接待外賓,不允許中國面孔入內,購買商品必須使用外匯。但即使如此,開業當天,依然吸引了幾乎全城的人來觀看,一時萬人空巷,人山人海,雖然他們知道來了也進不去,進去了也買不起,但他們所有人都難以抑制那份對新事物的好奇心。
  • 當年鄧小平送給外賓的一張股票在哪兒?塵封33年,今天一睹真容!
    改革開放後,中國資本市場雛形出現的標誌性事件,就是上海飛樂電聲總廠於1984年11月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1984年,在改革開放這部史書裡,註定是一個重要的年份。後來很多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叱吒風雲的人物都是在這一年開始創業:柳傳志在中關村的一間傳達室裡創辦公司,張瑞敏開始改造青島日用電器廠,李經緯推出「東方魔水」,南存輝和同學胡成中投入5萬元創辦求精開關廠,剛剛從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李東生則在一個簡陋的農機倉庫開闢了自己的工廠。有趣的是,雖然號稱「新中國第一股」,但飛樂並不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個發行股票的企業。
  • 我命由天不由我,上海超200家商場關門!
    南京路/人廣商圈有著「中華商業第一街」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曾經誕生過時髦的瑪莎百貨、只接待華僑同胞的華僑商店、第一個用上導購系統的精品商廈、首個聘用女售貨員的先施百貨......如今如今,南京西路的瑪莎旗艦店早已被GAP代替,而淮海中路那個曾經有著」亞洲最大瑪莎旗艦店」殊榮的大樓,目前仍然空關中,誰會接手,還是一個迷……華僑商店只對華僑僑眷開放的傲嬌商場「朋友,券有伐?」曾經,只要你走近上海華僑商店,耳邊就會響起這樣的聲音,上海人把他們叫做「打樁模子」,也就是現在的的「黃牛」。
  • 上海巨商的老宅,曾經轟動一時的水晶宮,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
    在上海有許多上世紀的老房子,蘊含著很深的海派文化底蘊。這些房子大多隱藏在一些看起不起眼的小巷子裡,那些攀滿爬山虎的紅磚牆,逼仄的過道,老舊的木質樓梯,讓人不禁好奇這裡曾經住過的人和發生過的故事。若置身於其中,很容易被帶入那些被遺忘的舊時光中。
  • 上海超200家商場關門,不知你還記得哪一家?
    美美百貨滬上老牌貴族商店之一「美美百貨」,是改革開放後上海奢侈品的起源地。1994年,對於當時絕大多數的上海人來說,100元已經是不菲的價格,而美美百貨的一件襯衫標價高達1000元。吸引上海灘不少先富裕的人們爭先恐後地來到這裡展示一擲千金的魄力。
  • 52歲北京友誼商店走下神壇:部分商品積灰,售貨員就等退休
    這就是北京友誼商店,曾經作為國內最早的涉外商店之一,是新中國第一家為常駐外賓、旅遊團隊提供服務的大規模涉外商店。如今,在一排排白熾燈管的照射下,友誼商店三層珠寶玉器古玩物件數年如一日地被陳列在玻璃櫃檯裡,平日碩大的賣場裡整整半天難覓一個顧客,售貨員隨意閒聊,或是玩手機打發著時間。
  • 法國《歐洲時報》:華僑華人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
    「0001號」中外合資企業營業執照、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捐資建設「水立方」……這些展示海外僑胞參與、支持中國改革開放的圖片把人們的記憶拉回到4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華僑華人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 【海上記憶】90歲的淮海大樓與曾經的永隆食品商店
    淮海大樓是老上海著名的高檔公寓住宅,整幢大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設電梯兩臺,主樓、副樓北側建有附屋,中部還有網球場,建築考究,設備齊全。淮海大樓的正門開在淮海中路1326號常熟路口,除電梯上下外,還可以從常熟路229號邊門及常熟路239弄後門小樓梯上下。因地處鬧市中心,大樓的底層均闢為商鋪。這些商鋪中,最為上海人熟悉的,要算是永隆食品商店了。
  • 上海記憶:為什麼很多上海人都喜歡穿「節約領」?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上海記憶:為什麼很多上海人都喜歡穿節約領? 聽說過去窮的時候,人們的襯衫除了能從外衣裡露出來的部分,其他地方都沒有布料,真有這麼回事嗎?如果你看過《北平無戰事》,可能對這一幕印象深刻: 祖峰扮演的崔中石脫掉長衫準備跳水時,露出了一件像加料版女   原標題:上海記憶:為什麼很多上海人都喜歡穿「節約領」?
  • 60位上海匠人的手作記憶:再過二三十年就真的沒人做了
    那時候,她心中,「師傅」這個詞指的就是那些有手藝的人,他們總是走路或推著車,走街串巷,補碗、修棕梆。每當吆喝聲起,鄰居們就聚攏而來。等到周祺更大一些,大人們讓她出去買東西時,她總是趁機逛逛周圍的糧油商店、煙紙店,在哪家商店能買到什麼,她心裡有一本帳。當年「打醬油」的小孩進入了而立之年,曾經頻繁見到的手工日用品和出沒於街頭巷尾的手藝人也在不知不覺間消失了。
  • 首家大型中國超市「上海新天地」亮相日本大阪
    該企業主要從事傳媒、出版、通信、貿易和商品零售等業務,旗下主要有《中文導報》、樂樂電視臺、「上海新天地」購物中心等單位。其中,《中文導報》的發行量為8萬份,是日本最有實力的中文報紙之一。   明年,中國零售業將全面對外資開放。
  • 華僑城旗下景區有序開放
    在經過近兩個月的艱苦戰疫後,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多地旅遊景區陸續恢復開放。華僑城集團響應國家號召,堅持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兩手抓兩手硬」,科學部署、有序推進旗下部分具備條件的景區陸續恢復開放,以嚴密消殺、科學分流、「無接觸」購票、「虛擬排隊」等多項舉措為景區安全運營保駕護航。
  • 上海最初的起點,如今變得很落寞,曾經的繁榮只留在回憶裡
    上海作為中國著名的城市,很多人在假期出去玩的時候都會選擇這個地方作為目的地。上海也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旅遊勝地,有著深厚的文化遺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上海原來的起點,上海方浜中路東段。可能很多外國人沒聽說過,但這是老上海人都知道的老起點,還保留著老上海的老樣子。
  • 【海上記憶】曾經上海無人不知,南京西路上的人民飯店
    原標題: 【海上記憶】曾經上海無人不知,南京西路上的人民飯店  1959年,新城區飲食職業學校的畢業生瞿蕙鈞17歲,到五味齋菜社當服務員,見證了這家飯店從南京東路75號搬到南京西路226號大光明電影院原大滬舞廳位置,也見證了這家蘇錫幫老字號菜館得到新的名字:人民飯店。  作為在上海老城廂長大的女孩,竟是她第一次有機會好好逛逛南京西路和人民公園。當時的人民公園外是一圈圍牆。圍牆上長長一列,全部是照片欄,也是光榮榜。
  • 華僑商店坍塌女生遇難 西安交大追悼校友
    華僑商店坍塌女生遇難 西安交大追悼校友http://www.fire.hc360.com2011年09月13日14:12她在9月11日早上東大街端履門十字華僑商場坍塌事故當中,不幸遇難。      昨天是中秋節,趙玉的同學在網上悼念她,希望她在天堂也能吃上美味的月餅。     9月11日上午,華僑商店......     昨日上午12時30分許,記者趕到出事的華僑商店時,整條東大街已經被封鎖,只在路南邊留出了一條公交車道,在端履門十字周圍站滿了打著傘的市民。
  • 在這家「古董」日雜店裡,我們看到了上海人的生活
    ▼▼▼在「萬能的某寶」出現之前,上海人要買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物事」(東西),該如何尋找到購買渠道?《新民晚報》曾經有一個「求解」欄目,讀者來信詢問:哪家商店有清潔泛黃首飾的業務;貓頭鷹掛鍾發生故障,何處能修理它;什麼地方出售「宇航」牌MT90型簡易衣櫃的拉鏈……諸如此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