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今年3月20日,上海花園飯店的官方微信號,發了一條短短的消息:花園飯店的合作協議於2020年3月19日到期,錦江如期收回全部資產,擁有花園飯店100%的股權。
如果不是這條消息,很多人或許沒有意識到,坐落於茂名南路58號的花園飯店,是錦江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與野村中國投資株式會社即野村土地建築物株式會社的全資子公司,和株式會社大倉飯店於1984年開始的中外合資項目。根據當初協議,合同期滿後,花園飯店會進入一個新階段。而這個時間點,就是今年。
30年過去了。對一座城市來說,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親歷者來說,幾乎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更何況,在過去的30年,上海發生了太多變化。其間,花園飯店作為中國擴大開放的窗口,見證了上海的改革開放歷程,成為中日友好與文化交流的橋梁。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今天花園飯店所在的這片土地上,發生過許多故事。每一個時期,這裡都有一個新名字。它曾是法國總會、市委招待所、錦江俱樂部……每一段歷史背後,都是上海發展的一個側影。
1986年5月16日,《解放日報》刊登了一則消息:中日合建世界一流賓館,花園飯店舉行開工典禮。
消息寫道:飯店的建築面積為47800多平方米,高度為119米,建成後有套間、雙人間、單間共500套,有大小宴會廳、餐廳十多個,還設有遊泳池、美容廳、蒸汽浴室、健身房等設施。原錦江俱樂部舊址經過改建裝修後仍然保留,俱樂部擁有的28000平方米的大花園將和新大樓連成一體。
該工程由日本株式會社大林組東京本社設計,上海市第一建築工程公司施工,上海市聯合工程諮詢公司進行工程管理。建成後由日本大倉飯店承擔經營。1989年11月,花園飯店竣工。1990年3月20日,上海花園飯店正式營業。
1986年的開工典禮(左三為時任上海市市府顧問汪道涵、左二為時任上海市副市長倪天增)
早在建設期間,市民就感覺到一種「不一樣」。其時,正是上海大興土木之際,許多施工隊在施工時掛出的告示上都有「本隊曾榮獲某獎」「承建過某賓館」之類的榮譽。但花園飯店工地一側的告示牌,卻寫著「本工程隊在此施工,給您增添了麻煩,希望能得到您的諒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正式開業前的1987年,花園飯店登報對外招聘管理人員。1987年6月11日《解放日報》上的招聘廣告顯示,需要10名英文翻譯兼教師、10名日文翻譯兼教師,電氣管理人員、空調管理人員以及事務管理人員各5名。錄用者「均實行勞動合同制,享受中外合資經營企業規定待遇,工作成績顯著者送國外進修」。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正是華亭賓館、瑞金大廈、仙霞飯店,以及日航龍柏飯店、錦滄文華大酒店、希爾頓飯店等在建或將建之際。五星級涉外飯店的薪資、前景、工作環境令年輕人嚮往。
1957年出生的閻鳴這年剛滿30周歲,本來在上海市公安局做公務員的他禁不住新生事物的吸引力,報考加入錦江飯店,擔任管理人員。從此,他在花園飯店工作至今,現在擔任花園飯店的副總經理。
他還記得,花園飯店招服務人員時,一批沒被錄取的青年家長到飯店門口鬧。因為當時花園飯店工資非常高,落選的消息令人格外失望。就拿閻鳴來說,花園飯店的收入,要比之前高4倍。
初到花園飯店,閻鳴只覺得員工福利好、有工作餐吃,還能有淋浴間洗澡。客房裡空調、彩電一應俱全,當時的上海普通人家,大多還沒有這些設施。但比這些讓他印象更深的,是日本人的工作態度。閻鳴記得,跟著日方總經理在店裡巡視時,只要看到地上有一點垃圾,總經理馬上撿起來放在自己的口袋裡。這份細緻叫所有工作人員看在眼裡,臉上發燙。從此,人人看到垃圾都會撿起,其他不文明的舉止也一應杜絕。日本人的仔細和較真,摸不著看不到,無形約束著整個空間的氣場。
在之後30年裡,這家服務兢兢業業的飯店多次接待日本天皇、首相,承辦日領館和日資企業的各項活動、儀式,給人留下濃鬱「和風」印象。
但花園飯店的前身,卻是法式風格。1925年,法僑拉白利斯從德僑手裡買下茂名南路58號的鄉村別墅「德國花園總會」,改建成巴洛克風格的法國總會。
據原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工程師尤詳禎介紹,法國總會的法文全名為「法國體育俱樂部」。「體育」二字,暗合了這裡的遊泳池、網球場、保齡球場以及休憩用的屋頂花園、棋牌室和西餐廳。當時的外僑在閒暇之日,到這裡進行體育運動、社交,開懷暢飲,消遣取樂。
1926年法國總會(今花園飯店正門入口)
1941年歐洲僑民在法國總會聚會(現2樓宴會廳)
法國總會的舞廳百花廳曾經擁有遠近聞名的彩色玻璃穹頂和彈簧地板,被稱為「遠東第一舞廳」。百花廳屋頂上有著全上海跨度最大的玻璃吊頂,它曾經是法國總會引以為豪的標誌。在舞廳的四周和酒店裙樓大廳的廊柱頂頭,鑲嵌著幾組保留完好的裸女浮雕,顯示著這裡的歐式藝術審美。1943年,女演員陳雲裳完成《萬世流芳》一片的拍攝後,與時任上海中比鐳錠醫院院長的湯於翰就是在法國總會舉行了盛大的婚禮,並宣布告別影壇。
今百花廳
1949年之後,法國總會也有了新的名字:上海市體育運動總會。此後,它又成為市委招待所、錦江俱樂部。在1979年12月15日再度對外開放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這裡是只對外賓、華僑、港澳同胞提供休息娛樂的場所。女作家程乃珊曾記得,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裡,她在父母的帶領下,拿著特供券,曾在這裡排隊吃西餐。
1940年代法國總會周圍街景
轉眼到了20世紀80年代,此時的上海已經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但還沒有國際性的飯店,當時用來接待外賓的涉外飯店都是新中國成立前留下的老飯店。1984年,日本的野村證券集團希望能夠在原法國總會的基礎上投資建設一座新飯店。
時任錦江聯營公司總經理的任百尊曾回憶說,野村的社長伊藤,與錦江飯店感情很深,每年來華四五次,都只住錦江中樓,後來在錦江北樓14樓1號室吃飯時,伊藤在席間表示:中國開放了,我要動員日本的商人來中國投資。但是我必須自己先做一個樣板。我想選58號(即錦江俱樂部)造一個飯店,請中國方面多加關照。
工程開始之前,日方請來建築專家對曾經的法國總會的老房子進行了勘察。專家發現,老房子整體建築沉降和傾斜嚴重,東南方向傾斜,地梁也已經斷裂,部分樓板混凝土剝落,鋼筋裸露……由此,日方建議將老建築推倒重建新飯店。但中方難捨老建築的歷史價值,為此,上海建築科學研究院和華東設計院再一次派專家對這座老建築進行檢測。最終,在1984年,合作雙方籤訂了合同。雙方同意加固法國總會的老房子,將其作為裙樓保留下來,在它的背後建設新飯店,讓兩座建築結合在一起。
花園飯店甫一出生,就成為改革開放中上海最活躍的地標之一。許多外資銀行到上海的開業儀式是在花園飯店舉行的,最早一批來滬的外資公司中許多在花園飯店設辦公場所。對普通人來說,從花園飯店時興起來的日式酒店喜宴,也改變了上海人的婚禮流程。
1991年2月4日,由市人民政府和世界銀行聯合舉辦的上海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在花園飯店舉行。代表們還聽取了上海浦東新區開發規劃介紹,並在會後實地參觀、考察浦東。早期的上海市市長諮詢會議和環太平洋市長會議等重要會議也相繼在花園飯店召開。
1991年2月,花園飯店與其他6家中外合作合資酒店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上海第一批五星級酒店。1996年,花園飯店被全球金融雜誌評為全球最佳飯店第45位。
30多年過去了,上海的發展令世人矚目。這一片土地,見證上海海納百川,如何融合不同歷史階段不同文化的薰陶,也見證了花園飯店度過第一個而立之年。它的未來,不再是法風,也不是和風,而是開放、創新、包容的「上海風」。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
作者:沈軼倫
原標題:《上海花園飯店,曾只對外賓華僑開放,當年時髦的上海人都去吃過喜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