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懷瑾鮮為人知的婚姻往事(圖)

2020-12-17 搜狐網



  南懷瑾雖然已去世,但世人圍繞他的作品的爭議恐怕不會平息,而其那段鮮為人知的婚姻往事也會被提及。

  到臺灣前,南懷瑾在樂清老家已經成婚,並有兩個孩子,到臺灣後無法和妻兒共聚,「隨順現實又結了婚」。對於這段過往,南懷瑾自己也曾經談起:「在兩岸情況好轉後大陸的妻子曾帶著兩個孩子到過臺灣,但那時正遇上我經營失敗,生活也比較困難,就只好回去了。一別幾十年,她在大陸伺候母親直到去世,還帶大了兩個孩子,吃了不少苦,也受了很多委屈。但她卻無怨無尤。」而臺灣的這位夫人也很辛苦,「我又要講演,晚上又要上課,回家很晚,沒時間照顧她,而她還要教育四個兒女。孩子們很懂事,現在也都有了各自的事業。」

  1990年2月14日,南懷瑾母親過世。當年秋冬,南懷瑾辦了手續,邀請大陸的妻子王翠鳳到香港會面。重逢時南懷瑾對她說:「過去幾十年辛苦你了,日子不好過,讓你受了許多委屈折磨。」可王翠鳳卻回答:「過去的事說它幹什麼,只管未來吧。」曾經50多年的夫妻,在一起的日子只有兩年,再相逢的時間不過也只有兩周。

  據說,南懷瑾到某地講課時,一個女生寫紙條問他如何解決愛情的苦惱。南先生的回答很妙:愛情是人最大的自私。愛是每個人一生都要修行的功課。愛情只是愛其中的一小部分內容,但很多情況下,愛卻要藉由愛情來學習。為何?原因在於愛情中的悖論,最大的自私和最大的無私如同硬幣的兩面,統一在這個讓人類數千年都參不透的主題裡。

  正應了那句:「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女人!男人!誰對?誰不對?」本版稿件由本報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一代大家南懷瑾的出生,源於父親的一場意外婚姻
    隨後南仰周求娶了一位溫婉的妻子,夫妻倆的婚姻生活很是和睦幸福,一個主外,一個主內,日子過得井井有條,簡直是要羨煞旁人了。但他們心裡始終有一個心結,就是自成婚以來,一直沒能懷上孩子,南仰周自己對此並沒有很大的反應,覺得他們的未來還長,不必急於一時。
  • 文章馬伊琍婚姻生活揭秘:曾隨時準備離婚(圖)
    文章馬伊琍婚姻生活揭秘:曾隨時準備離婚(圖)2016-03-24 15:29:29來源:央廣網作者:佚名責任編輯:高靜字號:T|T【摘要】娛樂圈姐弟戀不新鮮,能修成正果的姐弟戀卻不多。
  • 《金色年華 往事記談》:生動記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鮮為人知的...
    12月4日,在燕郊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舉辦的十周年慶典上,見證燕達養老長者回憶錄的系列叢書《金色年華 往事記談》首發。該書由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編寫、新華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國發行。國家衛生健康委黨健康司一級巡視員張暉(右一)、燕達健康城董事長李懷(左一)共同為《金色年華 往事記談》新書開啟揭幕儀式。據了解,燕達養護中心在住長者平均年齡83.7歲,他們從戰火中走來,見證新中國的成立,參與新中國的建設,與新中國共成長。他們的故事背後蘊藏著老一輩人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
  • 南懷瑾:失敗的婚姻,都是因想像走到一起,而因了解分開!
    很多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還有人說,進入婚姻後,怎麼處處不如意,就覺得身上長了個不癒合的傷口一樣,膈應得慌。其實,這些現象的發生,都不是婚姻的錯,而是人們對婚姻的想像出錯了。當你期待中的婚姻是王子公主式的,而現實卻是柴米油鹽時,不痛快,很痛苦的情況,就是不可避免會出現的。國學大師南懷瑾也說過類似的話:失敗的婚姻,都是因想像走到一起,而因了解分開!
  • 南師百問:如何理解南懷瑾說未來沒有家庭?對婚姻制度如何看待?
    南懷瑾老師確實曾經多次提到過這個問題。比如在《南懷瑾講演錄》裡面。比如在,《南懷瑾與彼得聖吉》裡面,還有一本《21世紀的前言後語》裡面,都提到過,甚至可以說是預言過。未來社會的發展,婚姻制度將不復存在。這其實並不是南懷瑾老師的杞人憂天。
  • 南懷瑾著作權糾紛案今日二審落槌,家屬全部訴訟請求被駁回
    南懷瑾巨額著作權糾紛案二審宣判現場。奚曉詩 圖南懷瑾逝世後,著作權歸誰?2014年10月,南懷瑾之子南小舜向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復旦出版社、老古公司、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上海書城長寧店(以下簡稱新華書店)侵害其著作財產權。
  • 「立雪南門」展呈現南懷瑾、金庸、林散之等名家墨跡
    南懷瑾書法尤其是追隨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學習傳統文化,並在南先生支持下創辦道南大學堂。為紀念這些師長,他撰寫了系列文章,以鮮為人知的故事,道出這些名師的精神風貌。「古人對尊師有『程門立雪』的成語,從今年初上海圖書館的展覽開始用『立雪南門』,就是向包括南懷瑾老師在內的一批名家恩師致敬與感恩。」張耀偉說,「與南老師淵源是從1980年代後半葉開始的,當時我的伯父張尚德以中國臺灣知名教授的身份常來大陸進行學術交流,我也因此拜識了很多大家。」
  • 賀國強鮮為人知往事:出身貧寒 為省錢打赤腳上學
    在發布會上,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原秘書長裴秀堂與湖南科技大學教授陳靖武分別代表了賀國強同志早年的老工友和老同學,在發布會上分享了自己讀《賀國強黨建工作文集》一書的體會,並回憶了青少年時期的賀國強同志鮮為人知的往事,這些故事聽來令人感動,發人深省。
  • 南懷瑾巨額著作權糾紛案「逆轉」
    2012年9月,著名文化學者南懷瑾先生在蘇州逝世,享年95歲。南懷瑾精通易經、國學和佛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在兩岸影響巨大,生前著有《論語別裁》等70餘部作品。然而,在其逝世兩年後,南懷瑾的家人與南懷瑾生前一手創辦的老古公司、出版社等卻因巨額版權費而對簿公堂。
  • 南懷瑾與髮妻結婚74年,相伴卻不到2年,晚年重逢只剩下感恩
    我們都知道古代大部分人的婚姻是父母包辦的,而沒有愛情基礎的婚姻很難走下去。現實中就有這樣一對夫妻,他們結婚74年,真正相處的時間卻不到兩年,雖然有著夫妻的名分,但總是聚少離多,這對夫妻就是南懷瑾和王翠鳳。
  • 南懷瑾的傳奇與《論語別裁》
    目前市面上影響比較大的講述《論語》的書裡,南懷瑾的《論語別裁》有著人驚嘆的銷量。1976年5月,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臺灣出版,到1988年已經再版18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引進大陸是1990年,並沒有預想到海峽這邊也會迅速掀起「南懷瑾熱」。正值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讓我們再次來回顧這位先賢的傳奇一生與他的經典之作。
  • 南懷瑾揭秘打坐:背部與肩甲的酸痛從何而來?
    往期推薦南懷瑾揭秘打坐:腿麻、勃興的原因 背部的反應 為了講解的方便,現在先把靜坐過程中的種種反應,做分段的敘說,因此分解為一、二、課程一經購買,可隨時回看(為防止找不到已購買課程,請關注公眾號:上醫修煉學,按下面提示操作即可快速進入課堂學習已購買的課程)1.請長按下方二維碼,然後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進入「萬聖心印書院」
  • 中山公園 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這裡曾是暗戰地 中山公園還見證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抗日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暗戰地。 1943年3月30日晚,一輛轎車從蘇聯駐大連領事館(今魯迅路2號)駛出。這輛車上坐著潛伏在大連的地下革命者沈得龍。當汽車來到聖德公園時,沈得龍下了車。
  • 南懷瑾揭秘打坐:背部與肩甲的酸痛
    往期推薦南懷瑾揭秘打坐:腿麻、勃興的原因 背部的反應 為了講解的方便,現在先把靜坐過程中的種種反應,做分段的敘說,因此分解為一、二、
  • 南懷瑾生前驚世預言:將來手提老鼠弘揚佛法
    2016年是一代國學大家南懷瑾先生誕辰98周年,今天3月18日是誕辰紀念日,因此小編整理了南懷瑾先生的一些預言,基本都與佛教有關,全部摘錄於已出版的著作,至於這些預言準與不準,信與不信,各花入各眼吧。
  • 內部公眾號大揭秘!只保留三天,速關注!
    中國第一個揭秘類微信平臺,趕緊關注吧,這裡的東西絕對震驚你! △ 雅致小號 id:yazhixh 推薦理由:時事點評,熱點追蹤,關注民生。
  • 《南懷瑾講演錄》
    **作者簡介**南懷瑾先生1918年誕生於浙江溫州樂清一個世代書香之家,抗日戰爭時期投筆從戎。後赴臺灣執教,執教於臺灣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又遠赴歐美國、歐洲等地,考察講學。門生弟子遍天下。南懷瑾先生關心國家統一、民族振興大業,一生致力於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以望九高齡,仍奔走各地,建立學堂,講解傳授,為弘揚、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盡心盡力,其成就貢獻,舉世稱譽;其執著精神,感人至深。
  • 口述歷史:南懷瑾著作權案背後的「家春秋」
    南懷瑾著作權案背後的「家春秋」前不久,歷時4年之久的南懷瑾巨額著作權糾紛案落下帷幕。郭姮妟供圖  判決一出,老古公司即發聲明:南懷瑾生前著作權專屬老古。這引發了網友的質疑:老古公司的「掌門人」郭姮妟同南懷瑾並無血緣關係,憑什麼擁有其著作權?且法院在判決中並未提及南懷瑾著作權究竟歸誰,老古公司的聲明是否又將引發糾紛?
  • 南懷瑾的故鄉情
    南懷瑾先生對此頗為感慨,他說:「人,畢竟就是那麼平凡。多少宗教上的大師,都受到得道還鄉的苦果。」得道還鄉也是南懷瑾先生一生的抉擇。他學道於四方,卻念念不忘「我是溫州府樂清縣人」,總是不厭其煩對眾人講解「你們知道嗎,我們家鄉樂清的』樂』,是個多音字,不止有4種讀音」。他為家鄉發展奔波,幹成了籌建金溫鐵路等大事。
  • 徐晉如:南懷瑾的錯謬「罄竹難書」
    [摘要]南懷瑾在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晉如眼中「文言閱讀能力連初中生都不如」,《論語別裁》可謂「錯誤萬出」,尊南懷瑾為南師的必系文盲。尤其是南懷瑾的書,錯謬荒悖滿篇,真稱得上是「滿紙荒唐言」,如果誰還花時間去讀,那可真是笨伯了。只需要略翻一翻,就知道其人其書,毫無價值。我最早知道南懷瑾,是在剛從清華轉學到北大的時候。因為我每天穿長衫,有一位同學就說,臺灣也只有兩位先生穿長衫,一是李敖,一是南懷瑾。李敖的書,也是略翻過數頁,就非常反感。過些天正好在萬聖書園看到南懷瑾的書,信手一翻,就知道這是一個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