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3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勇、黃豁、陶冶
重慶像火鍋,包容、混搭、雜糅各種文化與元素,矛盾中有和諧,混沌中有秩序,人間百味盡在其中,讓人酣暢淋漓,難以忘記
飛機划過藍天,橋上車流如織,橋下輕軌列車奔馳,長江索道飛躍南北,江中輪船往來穿梭,濱江路上人來人往……渝中區東水門老街的一個江邊平臺,近來成為重慶最新的遊客「打卡點」。
1月26日,遊客在重慶輕軌二號線李子壩站附近與穿樓而過的輕軌合影。本文照片均為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全超攝
在這裡用手機可以把「飛機、汽車、輕軌、索道、輪船、步行」等六種出行方式同時囊括在一個畫面裡,然後發個「抖音」見證重慶立體交通,這讓一批又一批的遊客趨之若鶩。
近年來,國內湧現出不少「網紅」城市,但要論哪些城市最「火」,重慶肯定名列其中。洪崖洞、輕軌穿樓、鵝嶺二廠、川美校園……重慶的「網紅」打卡點層出不窮,重慶作為旅遊目的地在國內城市中異軍突起。
1月26日,遊客在重慶輕軌二號線李子壩站附近拍攝即將「穿樓而過」的輕軌。
2019年春節假期,常住人口3000餘萬的重慶共接待境內外遊客4700多萬人次,成為國內接待遊客人數最多的城市,各種有關重慶「神一樣的地形」「8D魔幻城市」的話題在網上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熱潮。
重慶紅了,不少重慶人卻覺得充滿了喜感,甚至有點困惑——遊客感覺新奇異常的山城,在本地人眼中再正常不過,「爬坡上坎,輕軌與索道,這都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嘛,又不是景點,有啥好稀奇的?」
的確,重慶是個很難被定義的城市。別的城市「千城一面」,而重慶卻是「一城千面」。
1月11日,遊客在重慶北倉文創街區內留影。
有人說,重慶像火鍋,包容、混搭、雜糅各種文化與元素,矛盾中有和諧,混沌中有秩序,人間百味盡在其中,讓人酣暢淋漓,難以忘記。
有人說,與其他「趴」著的城市不同,重慶是一座「站立著的城市」。江、山、城融為一體,兩江環抱,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不僅城市向上生長,人的精神面貌也是「雄起」的,積極向上的。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紅」。從曾經的「山城」「霧都」「火爐」到如今的「網紅」重慶,其間必有其自我的邏輯,一個城市的得天獨厚與自我修養,使其卓爾不群,澎湃而來。
3月16日,遊客在重慶鵝嶺二廠文藝街區內遊覽。
別樣的山水之城
到過重慶的人都會驚嘆於重慶各種的「不一樣」。
這是一座沒法分清東南西北,只有「上下左右」的城市;這是一座上班都要上天入地,翻山越嶺的城市;這是一座1樓是街道8樓也是街道,2路汽車真的可以停靠在8樓的城市;這是一座立交橋可以「弄哭」導航,走錯匝道就是「一日遊」的城市……而這一切,都要從重慶特殊的地理地貌說起。
2017年3月22日,人們在四川美術學院校園內遊覽、留影。
重慶,位於四川盆地東部的平行嶺谷地區,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佔到了總面積的90%以上,山城名副其實。僅重慶主城區就有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等四座南北走向的平行山嶺,如同一隻伸開的巨大手掌,支撐起城市的骨架。
山勢既定,骨架已成。與此同時,長江、嘉陵江、烏江等大河,也從西、北、南各方奔流而來。大江與大山在此碰撞交匯,剛柔並濟,將奔騰不息的能量和無限的生氣活力,注入這巴山渝水的骨子裡。
山水塑造出的重慶地形複雜、景觀多樣,資源豐富、景色優美,在今天,都成了旅遊業發展的天然優勢。
坐擁大山、大水的城市形態,反映在重慶的交通和建築上,就是紅遍「宇宙」的各種「網紅」。洪崖洞、穿樓的輕軌、長江索道、大扶梯、盤旋的立交……去年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各大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都被重慶的一個個「網紅」景點「攻佔」了。
2017年7月23日,滿載遊客的重慶長江索道正橫渡長江。
「表面上看來,是它們超乎常理的設計引人注目,而其爆紅的深層次原因和內涵,則是它們對山、水、城三者哲學關係的空間視覺呈現。」重慶地理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張海鵬說。
「一直生活在地勢平坦的地方,重慶這種依山傍水的城市,對我們來說特別新鮮,特別在交通上。」來自廣州的楊華和周思妍在重慶旅遊期間一一體驗了李子壩的輕軌「穿樓」、長江索道以及輪渡,深深被重慶獨特的景致所吸引。
2017年8月18日,遊客乘坐遊輪在重慶朝天門碼頭附近的江面上遊覽。
重慶師範大學重慶旅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茲柏表示,外地旅客眼中,山城景觀是「魔幻」的,能夠給予他們視覺上的衝擊,相較於其他一些城市越來越「千城一面」,重慶有著特別不一樣的體驗。
「國內的大城市看起來都差不多,沒有特色,一樣的CBD,一樣的街道與高樓,拍張旅遊照如果不加說明,朋友都不知道在哪裡。而重慶的城市風貌獨一無二,值得與人分享。」一位外地遊客如是說。
張海鵬認為,如果沒有山城、江城,重慶也成不了「網紅」。重慶城市的氣質和發展的優勢,就是大城與大山、大水共舞,城市無論走向何方,始終離不開山和水這兩個主題——從起於長江、嘉陵江之間的渝中半島的一隅;到1929年後突破城牆往城西山地拓展;再到後來通過一座座大橋跨越長江、嘉陵江向南北兩岸延伸;而後又藉助一條條隧道打通大山,將山間寬谷連通;終於發展成兩江四岸、四山之間的城市。重慶整個城市的成長史,就是3000年與山水共舞的歷史。
2018年10月10日,遊客在位於重慶市南岸區的一棵樹觀景臺欣賞城市風光。
來了就是重慶人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城。
城頭沒得神,住了一群重慶人。
男的嘿(很)耿直,女的嘿(很)巴適。
火鍋沒得海椒他們從來不得吃……
電影《瘋狂的石頭》中的片尾曲「我是重慶崽兒」用重慶方言生動地展現了當地人對火鍋的喜愛。
起源於重慶水碼頭的麻辣火鍋不僅是重慶美食的代表,更是這座城市獨特氣質的完美展現。熱氣騰騰的火鍋,正如熱情洋溢的重慶人,風風火火,愛憎分明;而一口九宮格,什麼菜都能燙得下去,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在一個鍋裡「燙毛肚」,將重慶人開放、包容的個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1月1日,市民在重慶市南岸區街頭合影留念。
有著3000年歷史的重慶,其實一直是一座「移民」城市。秦滅六國後,不斷將六國貴族遷入四川盆地,以鞏固統治;明清兩朝,為解決因戰爭導致的人口銳減,持續數百年的「湖廣填四川」形成的龐大移民群體成為今日重慶人的祖先;抗日戰爭時期成為「陪都」和上世紀60年代的「三線建設」,都為重慶帶來了大量新市民。
位於東水門一側的重慶「湖廣會館」是「湖廣填四川」移民大遷徙的見證,也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會館建築群。近年來,湖廣會館遊客訪問量一直呈上升趨勢,外地遊客從這裡了解重慶,而重慶人也在這裡讀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2月19日拍攝的重慶市南岸區南濱路一帶夜景。
「各種移民文化的交流融合,大山大水的自然環境,塑造了重慶人『守大禮不拘小節』,開放包容、敢於創新的鮮明性格。」重慶湖廣會館館長楊路認為,重慶人的基因本身就來自五湖四海,這也造就了重慶這座城市「不排外」的城市性格,還為城市注入了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基因,讓山水造就的重慶不僅「顏值」高,而且「氣質」好。
除了厚重的歷史積澱,與遊客產生直接互動的市井文化更是為重慶提供強烈的吸引力。在知乎上,「重慶為何成為『網紅』城市?」一度成為熱門問答。
3月19日拍攝的重慶夜色。
一位網友的回答表達了眾多網友的心聲:「重慶之美固然出於青山與大江相倚,高樓與梯坎相鄰,出於那些錯落有致的建築混搭出的朋克風,但重慶成為『網紅』的底蘊,精髓在於未曾變過的世俗而不世故,渾然天成演繹出的獨特氣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爬坡上坎的地形、重工業的基礎和嗜麻嗜辣的飲食習慣孕育了重慶人耿直、豪爽、實幹的性格特點,城市也瀰漫著一種世俗而不世故的「人間煙火氣」。
陶醉於重慶這種氣息的還有年輕的導演們,從十幾年前的《瘋狂的石頭》《好奇害死貓》,到近年來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火鍋英雄》,無一不散發著濃鬱的渝派生活味。
至今,在寸土寸金,高樓林立的解放碑、觀音橋等商圈,那些繁華旖旎的黃金地段的街角巷口,仍然有仿佛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穿越」而來的陳舊雜貨鋪、小麵館,與時尚、現代的CBD對比如此強烈卻又如此和諧。這些重慶人日常的生活空間,雖然並不現代也不華麗,但卻展現出質樸生活的真實面貌,深受外地遊客喜愛。
來了就是重慶人。所有看得見的「不同」,都能在這裡「和而不同」,這就是重慶的魔力。
3月16日拍攝的重慶城市景象。
新媒體時代的「到此一遊」
「76號在嗎?」
儘管才過下午3點,渝中區較場口珮姐老火鍋店前的臺階上已經坐滿了排隊等待的食客,此時小桌已經排到181號。春節期間,這裡每天平均要排上400-500號。大年初三最火爆時達到了520號。要是下午1點來拿號,要等到晚上8點才能用餐。像珮姐老火鍋這樣人氣爆棚的地方,如今在重慶比比皆是。
「我是從抖音和小紅書上發現重慶的『網紅景點』的。」來自山東的遊客王女士說。
除了自身獨特的「魔幻」立體城市形態,年輕化的新媒體傳播方式是重慶「網紅」之路的重要推手。
3月19日拍攝的重慶夜色。
《2019抖音春節大數據報告》顯示,春節期間,重慶超過西安、成都,成為國內「打卡量」最多的城市。自2018年4月開始,洪崖洞、千廝門大橋、軌道李子壩站的各類視頻在抖音等社交平臺上熱傳,激活了遊客對重慶的熱情,五一小長假時「打卡重慶」因此突然火爆。
業內人士指出,相較於以往官方主導的城市形象傳播,網絡上對重慶的推介都是遊客的自發行為。抖音、快手、小紅書等軟體的用戶多為年輕人,他們有著全新的消費觀念和出行方式,更願意去尋找新奇、特別的事物。
據攜程所發布的報告,重慶是一個年輕遊客佔比很高的城市,70後、80後、90後佔比58%,其中80後、90後就佔總遊客數的40%。他們利用社交網絡積極拉動重慶作為旅遊目的地的熱度,實現了口碑營銷。
在網絡社交平臺上面傳播的重慶「網紅景點」,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旅遊景區,更多的是特有的建築和不同於其他城市的生活場景,它們向外地遊客形象地反映著重慶的城市氣質,因此備受眾所推崇。
2018年,抖音與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城市品牌研究室聯合發布《短視頻與城市形象研究白皮書》,通過對369個中國內地城市、近8000萬條視頻內容分析後數據顯示,西部三城重慶、西安和成都,在抖音上的火爆程度已經超過了北上廣深。其中,重慶是最受歡迎的「抖音之城」,其相關視頻總播放量破百億。
在傳播主體方面,數據顯示,個人成為城市形象傳播主力軍。播放量最高的前100位城市形象視頻創作者,個人帳號佔比超過八成。在傳播內容方面,城市熱門視頻一般有四大特點,可以歸納為「BEST法則」,即BGM(城市音樂),Eating(本地飲食),Scenery(景觀景色),Technology(科技感的設施),而這些正好是重慶所「擅長」的。
「這種新媒體時代的『到此一遊』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它顛覆了傳統景區旅遊的概念,也給城市營銷和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重慶社科院研究員孫元明說。
3月11日在重慶市大渡口區拍攝的立體交通。
紅得「猝不及防」之後
2018年的「五一」小長假,洪崖洞3天共接待遊客14.2萬人次,同比增長120%,成為全國僅次於故宮的熱門景點;輕軌李子壩站出入客流量達7.28萬人次,較2017年增長141%;長江索道平均每日接待遊客1.9萬人次,已達單日最大接待量……
紅得「猝不及防」,給重慶帶來急速增長的遊客的同時,也增加了城市管理和服務的難度:重慶絕大多數「網紅」景點從來都不是「景點」,要麼是交通工具,要麼是高樓大橋,從來沒有考慮過旅遊配套和服務——沒有人能想到一個城市的特殊地形和生活方式能夠掀起旅遊熱潮。
洪崖洞、千廝門大橋周邊每逢長假都因遊客眾多而被迫交通管制,大橋封閉成為遊客熙攘的臨時觀景臺;作為市民過江交通工具的長江索道人滿為患,遊客「排隊幾小時,體驗10分鐘」;舉著手機拍攝「輕軌穿樓」的遊客在公路幹道上穿行,影響交通安全;各種「網約民宿」在居民樓內遍地開花,不少因擾民被投訴……
「爆紅之後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必須針對新的旅遊需求,提升旅遊服務水平,提供更優質高效的旅遊產品和服務,才能讓重慶打破不少『網紅』迅速『過氣』的怪圈。」業內人士和有關專家普遍認為。
從重慶旅遊相關數據看,重慶存在「遊客數量大,過夜人數少」「客人來得多,消費釋放少」等問題,一半以上的遊客集中在主城區,停留時間較短,體驗式深度旅遊不足,如何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是需要解決的新問題。
去年5月以來,重慶市明確提出:「要對『旅遊熱』有『冷思考』,積極關注、及時回應遊客的意見建議,打造高品質旅遊,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適應大眾旅遊時代新趨勢,加快推動全域旅遊發展,不斷提升重慶旅遊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為推進文旅融合和高質量發展,重慶市進行機構改革,成立了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詩和遠方深度交融,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遊,以旅遊的方式傳播文化。
在城市管理服務中,重慶主城區的「文旅思維」明顯增強:洪崖洞設置了限流道匝系統,並在節假日高峰期進行通行引導和提示;輕軌李子壩站完成觀景臺、文化牆和公廁等配套設施;長江索道開通預約分流排隊取號系統,推進大數據智能化在旅遊領域應用;開通了串聯網紅景點的城區觀光巴士和江上「水上巴士」,讓遊客體驗「水路並進」的樂趣。
升級,不僅是網紅景點,整個山城都在提升品質。長江、嘉陵江從重慶主城穿越而過,形成的「兩江四岸」是城市提升的獨特資源,是重慶城市發展的主軸。2018年,重慶打響了主城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行動,以將「兩江四岸」濱江地帶建設成為「山清水秀生態帶、立體城市景觀帶、便捷共享遊憩帶、人文薈萃風貌帶」為目標,建設與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適應、彰顯山魂之雄、水韻之靈、人文之美的國際一流濱江帶,打造「山水之城·美麗之地」。
千裡為重,廣大為慶。這就是「遠者來,近者悅」的重慶。
往期文章
監製:易豔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