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
「愛比較」是人的天性,也許有的寶爸寶媽沒有注意,小時候最恨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生下的娃,正在成為自家寶寶心裡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每個孩子的發展進程都是不同的,不要著急,也不要和別人比,如果當你急於讓孩子追趕上別人的步伐而過度培養他們的時候,很可能會危及到孩子本身大腦的發展。
有的父母喜歡將孩子進行比較,比如比較孩子什麼時候學會走路、說話、上廁所。這種比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與神經科學現有的研究成果背道而馳,由此帶來的壓力對孩子的大腦是有害的。
每個孩子的大腦發育進程都不相同,孩子們並不是按部就班、統一步伐地推進大腦發育的各個階段。
一個4歲大的數學神童到了9歲的時候未必具有超群的智力,愛因斯坦到3歲的時候才說出第一整句話——「湯太燙了。」
大腦發育的個人差異部分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而且神經元對於孩子的生活環境非常敏感,它們會根據環境變化產生新的連接或斷開已有的連接,這種特性叫做「神經可塑性」。
大腦發育並不是比賽,但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每個階段都領先他人,為此不管付出多大代價都樂意。如果父母以犧牲孩子的快樂為代價來追求孩子的成果,很可能造成過度培養。
韓國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要求很高,對15-19歲這個年齡段的韓國青少年來說,自殺是繼交通事故之後的第二大死因。
過度培養的危害:
過高的期望會造成孩子不良的行為
孩子對父母的期望十分敏感。小時候,他們會竭盡全力實現父母的期望。父母過高的期望會使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故意做一些不好的事情,開啟「低級」的思維模式,甚至是欺騙,這些不良行為可能會在以後釀成惡果,需要花大力氣加以改正。
例如要求兩歲大的孩子背乘法口訣表,孩子並不能搞懂乘法的真正原理,只能機械地背誦,低級的思維技能代替了高級思維。
壓力會磨滅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生來就是探索者,但是如果父母只是僵化地給孩子提要求,那麼他們會對很多事物失去興趣,一味地滿足父母的期望。
由於探索行為得不到獎勵,所以它很快就消失了,因為大腦最看重的是生存。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是比父母給予的安全感(也就是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情了。
持續的憤怒和失望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會因為孩子達不到自己的要求而變得失望、難過、憤怒,孩子會很敏感地察覺,而且會全力規避。對環境失去控制是有害的,這會導致一種叫做「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並損傷孩子的大腦。
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無法控制父母的憤怒或失望,覺得自己逃不出這樣的情境。習得性無助還會引發抑鬱症。
文章來自寶寶知道,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