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相信大家對於這句話並不陌生,這是主席在延安的時候,對於朱德元帥做出的最為準確的評價。
在朱德的60大壽時,主席也是親自給朱德題筆「人民的光榮」。
從左至右(周恩來、毛澤東、朱德)
在主席晚年的時候,他也時常感嘆道:沒有朱,哪有毛!
朱德元帥從一個普通佃戶家庭走出,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到最終堅信共產主義,以此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和軍事將領。
在紅軍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時期乃為此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也無愧於開國元帥的功勳。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朱德元帥的那些童年往事。
讓我們了解一個共和國元帥是在怎樣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下,堅定不移地走向了革命道路!
朱德
1886年,這一年是清光緒12年,也是剛整編不久的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鐵甲艦,在李鴻章和清廷的授意下,訪問日本的一年。
這一年的12月1日,在四川儀隴縣李家灣的一個窘迫的佃戶家裡,傳來了一陣嬰兒的哭啼聲,朱德也由此降臨到人世間。
相傳,朱德祖上還是廣東的客家人。
但是,因為明末清初的戰爭已經帶來的一系列疾病問題,導致當時的四川人口銳減,為了有效拱衛四川。
朱德故居
所以,在康熙年間,清廷便開始有組織的從湖南和廣東兩地向四川移民,朱家先祖便由此來到了馬鞍場定居,而朱家所處的園子也被叫做「朱家大灣」。
當然,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剛出生的小生命卻是以後新中國的關鍵開拓者,也沒有想到他會對於中華民族的整體命運產生強大的影響。
但是,時間的流逝,便慢慢會讓人們心甘情願接受這種說法!
石磨
早年間,朱家大灣的田地大概為5畝,但是幾個家庭分下來,甚至還不夠維持生計。
沒有辦法,在1882年的時候,朱德的祖父便把家裡的田地和房產全部典當給了當地的地主,就這樣朱家便淪落為當地地主手底下的一戶佃農!
最初,朱德一家共有15口人。但是,因為家庭過於貧窮,常常是食不果腹,能吃上一頓飽飯談何容易!
朱德故居全景
最終,整個朱家也就只剩下10口人,後來即使再有出世的,也根本沒有錢糧來養活,也就被迫溺亡了。
當時,按照朱家給地主家的協定。朱家每年繳納的佃錢不僅是包括朱家收成一半以上的糧食,也包括家禽,例如雞、豬肉等。
當時,朱家在給地主交完這些佃錢,家裡也就沒多少閒錢和存糧了!
朱德誕生地
朱德晚年回憶道:當時交完佃錢後,想吃一塊肉都沒有,只能就著雜糧和紅薯當飯吃,久而久之,喉嚨都變得非常乾澀。
當然,除了吃食方面,朱家的穿衣條件也不是那麼講究,過新年不可能每個人都有新衣服穿。
大多數時候,家裡的新衣服都是朱德母親手工縫製的。
一件做好的新衣服輪流穿,今天給老大穿,那明天老二穿,後天老三穿,以此類推,朱德也算是能夠勉強穿上一回新衣服。
朱德和母親
朱德的母親也是窮苦人家出身,雖然不識多少字,但是對人對事非常通情達理,可以算是宅心仁厚的賢妻良母典範了。
記得在朱家還很貧困的時候,朱德的母親還寧願再節省一點,然後去救濟比朱家更苦的人家。
有一次,一個乞丐來到朱家想討碗水喝......
朱德母親看見乞丐飢腸轆轆,就連忙從自己碗裡勻了一點飯出來,朱德見狀非常驚訝,並且母親還是看到乞丐將飯菜咽下肚後,才隨即離開......
其實,在朱德的記憶裡,母親每天都非常忙,忙到根本沒有時間真正抱過自己和其他的兄弟姐妹。
朱德晚年也開玩笑說道:我們家裡當時的兄弟姐妹啊,都是在地上爬著慢慢長大的。
不過,老話說得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朱德在田裡幫忙幹活
在朱德5歲的時候,他便經常跟在母親後面,還不時搭把手,幫助母親幹活,母親也由此樂此不彼地教給了朱德許多有用的社會技能。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親在家鄉病逝,延安各界組成了聲勢浩大的追悼會。
主席在追悼會上,也送了一則輓聯: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
朱德夫婦在母親的追悼會上
朱德也在追悼會上說:我非常感謝我的母親教給了我許多做事做人的道理、準則,也感謝她賜給了自己一個強壯的身體,以至於大多時候面對困難時並不是感到勞累。
也許,朱德的母親就是帶領朱德走向革命的啟蒙老師吧!
在朱德9歲的時候,四川地區又出現了大片的乾旱,儀隴縣也不例外,農作物生長非常緩慢。
當時,朱家為了能夠有一個收成,至少不會欠地主家的錢糧。
私塾
所以,在朱德母親的指揮下,朱家的老老少少全部上陣,挑水給農作物灌溉,儘可能減少乾旱帶來的災害。
當朱德從私塾回家後,便會來到高粱地裡幫助家裡人忙活,甚至一直忙到深夜。
就這樣,乾旱年景過去以後,朱家的艱苦樸素的生活依然沒有改變......
乾旱
入秋的時候,朱德便會自告奮勇,去後山採摘一些野菜、野果之類,然後可以當做一頓簡易的餐食!
一年到頭,朱家除開給地主家交的租糧50擔,自己剩下的還真不足以養活一大家子人。
所以說,在朱德母親的安排下,朱家的夥食便從一日三餐變成一日兩餐。
一家人每天也就靠著野菜和高粱來充飢,根本沒嘗過白米飯的味道......
朱家廚房
1895年,朱德這年9歲,當時恰逢除夕夜,本來是家家應該過年、團聚、歡喜的。
但是,地主卻單方面要增加朱家的租糧,朱家人苦求地主也沒有用。
當時,地主在臨走的時候撂下一句話:如果拿不出錢糧,那就等著被趕出去吧!
最後,因為朱家實在拿不出錢來給地主叫租了,朱家將原來的老田和屋子贖回後,重新分配,進而被迫將整個大家族分成兩家。
朱家屋內場景
由此,朱德隨養父母隨即搬到了大灣。這一待,就是整整14年!
當時,大灣比較靠近城鎮,相對於另一半朱家人的陳家灣,儼然好太多,這也讓朱德對於外面的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嚮往。
吃不飽飯、穿不到暖衣、全家遭受地主勒索,在除夕夜甚至被迫分家,這些活靈活現的標籤在朱德的腦袋裡永遠揮之不去!
當然,也許正是朱德對於地主和這些剝削者的厭惡,才讓他最終選擇了一條反抗壓迫,追求自由、光明的新道路。
1922年8月,朱德在德國期間,結識了周恩來等一大批進步人士,也由此成功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9月。朱德正式被授勳為共和國元帥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