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宜:惠臺政策推心靈契合統一

2020-12-16 中國臺灣網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吳宜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5月號發表專文《惠臺政策推動兩岸 實現「心靈契合」的統一》,作者認為:「國臺辦聯合多個部門於2月28日發布實施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充分體現了大陸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和全局出發,『以民為本』作為大陸新時代治國理政理念的突出特徵,體現在對臺政策上即強調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更加自信和從容應對臺灣問題的嶄新思維。31項惠臺政策涉及範圍之廣、力度之大、落地之實,前所未有,是大陸對臺政策的重要裡程碑,必將為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推動兩岸最終實現『心靈契合』的統一。」文章內容如下:

  一、「以民為本」的治國理政理念在臺灣問題上的體現

  自臺灣問題產生以來,大陸就始終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考慮,高度重視包括臺灣民眾在內的人民福祉。

  1979年元旦的《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誓了爭取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呼籲結束兩岸隔絕狀態、實現「三通」、開展人員往來、進行經濟文化交流、舉行和平談判等,此後中央和地方均不斷出臺多種政策措施,為臺灣同胞赴大陸實現骨肉親情團聚、在大陸投資興業發展等提供政策支持和創造有利條件。此後,兩岸逐步恢復實現交流交往。由於制度的差異,大陸對臺胞進行經濟行為比照外資、社會行為比照外籍人士的特殊性和差異性管理,曾使其享受了「超國民待遇」,但客觀上也產生了「內外之別」,不利於其融入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增強對大陸的認同。

  隨著國際形勢、兩岸實力對比及島內形勢的變化,差異性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

  一是在內外資企業享受待遇逐步拉平的大趨勢下,臺資企業享受的優惠減少,但基礎建設、政府採購等領域的投資因「視同外資」而無法進入。同時,多數臺資企業仍以「兩頭在外」的「飛地」經營模式為主,臺商轉型大陸內需市場或產業升級遭遇到了與內資企業「差別待遇」的障礙。

  二是臺胞生活圈游離於當地主流社會,「自成一體、抱團取暖」,難以真正融入在地。因此,新世紀以來,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在大陸經濟和社會發展兩大領域中實現與大陸企業和大陸同胞的「同等待遇」,成為臺資企業和各界臺胞的日益高漲的呼聲,大陸方面也陸續出臺多項惠臺及便利性措施。

  「以民為本」是大陸新時代治國理政理念的突出特徵,十九大報告通篇貫穿了「民本」的治國理政指導思想,強調「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體現在對臺政策上即強調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提出「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並回應臺胞要求「同等待遇」的呼聲,指出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惠互利,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加臺灣同胞福祉」。同時,「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惠臺31項措施正是在多個單位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綜合協調多部門的,不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應了臺胞的多層次需求,而且在更大範圍和更深層次上給予臺胞在這兩大領域中與大陸同胞的「同等待遇」,致力於提升臺灣民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是在對臺政策上踐行「以民為本」的治國理政理念。

  二、堅持「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應對臺海局勢變幻,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兩岸必將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強烈願望,臺灣問題如何解決更攸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長期以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島內外形勢,各界對統一的途徑和模式存在多種不同的看法和爭議,尤其在民進黨再度執政後島內多股「臺獨」勢力蠢蠢欲動、外部勢力幹預力度加大的嚴峻情勢下,兩岸如何實現統一、實現什麼樣的統一成為各界熱議的焦點。31條措施協調整合了大陸多個部門聯合發文,具有高度的權威性,也是大陸多部門統一對臺思想的重要體現,更表明了大陸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堅定自信從容的態度。即無論臺海形勢如何變幻,大陸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及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的同時,堅決「反獨、遏獨」,也堅持「寄希望於臺灣人民」,通過給予臺灣同胞同等待遇,密切兩岸人民的經濟社會文化交流交往,盡最大的努力追求以兩岸和平發展的方式實現兩岸「心靈契合」的統一。

  兩岸關係發展的經驗表明,不論島內政黨政治形態如何,任何政治勢力均無法阻擋兩岸民眾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潮流。從蔣經國以「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拒絕《告臺灣同胞書》的「三通」等主張,到李登輝的「戒急用忍」、陳水扁的「激進臺獨」,再到蔡英文上臺以來的「漸進式臺獨」,都無法隔斷兩岸骨肉親情,都阻擋不了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交流的強大內生動力,兩岸經貿人員往來日益密切的事實多次迫使臺當局逆潮流而動的政策措施不得不跟隨做出調整。31條措施順應了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內在需求,並以更大的格局和更前瞻視野,切實以「兩岸一家親」理念,以「同等待遇」落實臺資企業是中華民族經濟、臺灣民眾是中國人,讓更廣泛的臺灣同胞深層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讓更多的民眾有獲得感,並從中體驗到成就感和榮譽感。這將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長遠看將推動島內那些被選舉利益綁架或「臺獨」執念綁架的政治勢力轉變立場。

  三、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紅利將惠及更多臺灣民眾進而化解島內疑慮

  2008-2016年兩岸經濟制度化進程取得歷史性突破,但因內外部因素制約而進展有限,島內對兩岸經濟合作疑慮上升。在兩岸產業競爭方面擔心大陸「紅色供應鏈」擠壓臺產業發展,在兩岸經濟紅利分配上認為「大財團和買辦獲利,普通民眾無感」,特別是年輕人相對剝奪感較強。31條措施的出臺有助於提升臺灣民眾獲得感,化解疑慮。

  在投資等經濟合作領域中給予臺商12項含金量非常高的同等待遇,對從事製造業、服務業、農業的大、中、小型臺商均有實質性的助益,為臺資企業發展開闢了新的廣闊空間。其中,明確臺企可參與「中國製造2025」、參與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採購、國企混改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等,有助於臺企高水準參與大陸經濟轉型和深化改革,「率先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更深度地加入大陸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同時,對臺資企業用地、租稅、融資及行業優惠等給予同等待遇,還特別對集約用地的鼓勵類投資用地給予同等最低地價標準的70%優惠;並繼續在中西部、東北地區設立兩岸產業園區、臺商投資區等,有助於幫助各類臺商實現產業的轉移、轉型、升級。

  為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臺胞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的相關措施中,更是多維度、精細化地面向各行業、各界別、各層次的臺胞在大陸發展需求給予充分考慮。特別具體地對臺胞開放53種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和81種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目錄,共計134種職業資格考試。同時,務實靈活地採認醫師、金融等在臺已有職業資格的人員的從業資質,極大地便利了臺灣專才的大陸執業等。這對於在大陸就讀的臺灣學子、越來越多有意赴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和專業人士而言,能夠獲得實實在在的利多,有助於化解他們對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疑慮。

  四、提升臺胞對大陸的體認,促進兩岸實現「心靈契合」的高品質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追求的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心靈契合的統一」才是高品質的統一。

  一段時期以來,因島內周期性選舉利益至上,民進黨無意也無力調整其「臺獨」立場,國民黨不敢旗幟鮮明地追求統一、引領民意,導致島內呈現「統派」弱勢、「獨派」囂張的整體態勢,島內不少民眾受選舉民粹、「臺獨」言論的蠱惑,對大陸仍存在偏見,是兩岸關係邁向和平統一亟待破解的難題。31條措施以開放、自信的態度,鼓勵更多的臺胞來大陸發展,並真正地把臺胞當成「一家人」,讓他們更加深入細緻地參與到大陸各類評價體系乃至基層組織治理體系中,如開放臺胞申請「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和各類基金專案、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和專案評選、榮譽稱號評選,以及社團、行業協會、基層工作等。一方面,有助於臺胞在大陸長期發展,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臺胞深度融入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和文化有更加深入具體的認識,打破過去因制度藩籬所帶來的心理隔閡和認知偏差。

  長期看,臺胞在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體系的參與將逐步帶動政治領域的參與,類似「盧麗安模式」的愛國促統臺胞精英將不斷湧現,有助於促進兩岸民眾的高政治領域的情感交流,推動兩岸實現「心靈契合」的統一。

 

 

 

相關焦點

  • 學者解讀:大陸加強惠臺政策供給 推進兩岸民心契合
    來源:中國新聞網學者解讀:大陸加強惠臺政策供給 推進兩岸民心契合中新社廈門12月31日電 (黃詠綢)自2020年1月1日起,在大陸的臺灣同胞便可和大陸居民一樣依法參加社會保險並享有相應權利,這是大陸近期出臺的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又一具體措施
  • 吳宜:惠臺31項措施開啟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新時代
    此次惠臺措施範圍廣、力度大、落地實,是大陸新時代對臺政策的力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整體利益出發,以更加自信和從容的姿態應對臺灣問題的重大舉措,必將開啟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新時代,推動兩岸關係朝著「心靈契合」的目標邁進。  惠臺31項措施順應了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內在需求,更將為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 天津臺商談「31項惠臺政策」:反映臺胞心聲 促進心靈契合
    中新社天津3月8日電 (記者 張道正)「這次出臺的政策是全面性的突破,反映出在大陸臺商臺胞們的心聲。」天津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榮譽會長丁鯤華日前在天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稱,「31項惠臺政策」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創造更好條件,將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 黃清賢:大陸惠臺政策有助於兩岸融合發展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國民黨前主席特別顧問兼大陸部主任黃清賢在第27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表示,當兩岸想要結合,而且要成長為更先進的融合發展,應該透過血脈相連、文化相通的基礎,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其中要動態的秉持互利雙贏,甚至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進而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
  • 從惠臺「26條措施」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臨近歲末,大陸重磅推出「惠臺26條」措施,可從中一窺在當前兩岸關係背景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第一,大陸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不變。惠臺26條措施中,有13條涉及為臺企提供同等待遇,還有13條覆蓋面更廣,直接針對普通的臺灣民眾。
  • 落實惠臺政策 深化融合發展
    關鍵詞:兩岸融合發展  把惠臺政策落實落細  加強兩岸文化合作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廈門如何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
  • 廣州形成「60+15+10」惠臺政策體系
    記者從市臺辦了解到,今年以來,廣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論述,落實中央對臺工作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全力推動國臺辦「31條」「26條」、助力臺企「11條」「粵臺48條」和廣州市「60+15」惠臺政策措施落實落細,全面開展「三送兩助」(送政策、送平臺、送服務,助力開拓市場、助力轉型升級)工作,積極為臺商臺胞臺青來穗創業就業生活提供全方位、高品質服務,進一步推動穗臺兩地心靈契合、融合發展
  • 臺教授:大陸惠臺政策抓到臺灣「痛點」
    圖自港媒據香港「中評社」4月17日報導,臺灣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財金暨會計碩士班主任丘邦翰日前表示,大陸31項惠臺政策,有12項涉及加快給予臺資企業的同等待遇,19項涉及逐步為臺灣民眾提供同等待遇他表示,31項惠臺政策將磁吸臺灣人才、產業、及資金。
  • 新時代大陸惠臺政策實效初顯
    大陸惠臺政策更具「兩岸普惠性」   黨的十九大以來,特別是過去一年來,大陸惠臺政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共治共享,覆蓋面廣」。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部分政策正是2018年全國兩會涉臺提案的付諸落實。   2019年初,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引下,大陸惠臺政策連譜新篇。
  • 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讓教育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5月27日北京消息(記者 曹婷)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期間,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雄接受採訪時表示,教育能讓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通過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張雄講述了教育在兩岸交流中體現出的力量。
  • 臺民調:大陸「31條惠臺政策」打動「天然獨」
    臺灣《遠見》雜誌民調顯示,無論是認同大陸友善、或是願意前往大陸發展比例,所謂的「天然獨」年輕世代都是最高,而且超過7成不相信臺當局有應變能力。《遠見》研究調查,大陸推出31項措施後,從年齡層看,認為大陸「友善」佔比,是從最高的所謂「天然獨」世代往下,年紀愈大百分比愈低,60歲以上僅為18.9%。
  • 臺媒:大陸惠臺政策贏民心 臺當局「恐嚇牌」失效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原標題:臺媒:大陸惠臺政策贏民心 臺當局「恐嚇牌」失效中新網5月14日電臺灣《旺報》近日發表社評表示,大陸近年來不斷釋出各項對臺優惠政策,希望吸引更多臺灣基層民眾和青年前往大陸創業、就業和求學。
  • 「2020落實惠臺政策助力同步小康推進年」活動
    二、活動主題  落實惠臺政策、推動農業合作、助力同步小康  三、組織領導  「2020推進年」活動惠臺政策貫徹落實由省臺辦、省發展改革委共同牽頭,惠臺措施涉及相關部門共同參與。推進黔臺農業產業深入合作由省臺辦、省農業農村廳共同推動。各市(州)臺辦會同發改、農業及各地相關部門負責具體落實工作。
  • 臺媒:惠臺31條獲7成臺網民支持 讓臺灣青年看到希望
    【觀察者網綜合】據臺媒3月9日報導,國臺辦今日公布惠臺31條,落實臺灣同胞與大陸居民相同的「國民待遇」。據臺媒民調顯示,此次惠臺31條的措施,高達72.2%臺灣網民表示認同及非常認同。臺灣青年 圖片來自臺媒張明睿指出,惠臺31條極具「政治性」,顯示大陸對臺灣社會、經濟狀況相當了解。大陸有很多人在做研究,目的就是了解臺灣社會脈動。
  • 深化交往交流,促進心靈契合 日照與臺灣交流合作方興未艾
    深化交往交流,促進心靈契合  日照與臺灣交流合作方興未艾   ——改革開放40年日照市對臺工作綜述   改革開放的40年,既是大陸翻天覆地變化發展的40年,也是兩岸破冰交往融合發展的40年。
  • 臺官員:大陸惠臺政策好 只有蔡英文看不懂
    據香港「中評社」消息,民國黨新竹市議員邱靖雅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大陸祭出31項惠臺政策,光開放技術人員給臺灣考照,這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對臺灣真的優惠,「只有蔡英文看不懂」。  對於大陸31項惠臺及各省市搭配政策,邱靖雅簡單說,就是「負面清單」,條例不開放,其他全部都開放,她有很多臺灣高端金融業的孩子,每個人都深深覺得,大陸開放這些行業,「太了不起了」,過去臺灣重要銀行保險業,都想前進大陸,現在大陸決定全部開放,會知道有多人搶著要到大陸。
  • 臺灣輿論和學者高度評價大陸31條惠臺措施
    開放力度前所未有 條條措施感動人心——臺灣輿論和學者高度評價大陸31條惠臺措施  新華社臺北3月1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9個部門,2月28日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共出臺31條具體惠臺措施。
  • 吳宜:十八大以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碩果纍纍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臺海新局勢,著眼於兩岸關係長遠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地提出一系列對臺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習總書記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推進「兩岸一家親」、「心靈契合的統一」的重要落實途徑和有機組成。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整體進程並未因島內政局變幻而中斷,有力地夯實了兩岸和平發展乃至邁向統一的經濟社會基礎。
  • ...唱響「契合」主旋律——代表委員聚焦落細落實惠臺利民措施
    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多位臺籍代表委員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表示,從「31條」「26條」到最新出臺的「11條」,一系列惠臺措施無不體現大陸為臺企臺胞提供同等待遇、分享發展機遇的真誠善意。期待各方面共同努力,不斷落細落實,做好兩岸融合發展大文章,唱響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主旋律。
  • 擴大惠臺措施知曉率 廈門開啟「惠臺政策措施宣傳月」
    記者 陳翠仙 攝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陳翠仙) 日前,由廈門市臺港澳辦牽頭組織的「惠臺政策措施宣傳月」正式啟動,首場宣講活動在廈門團結大廈舉行。宣講活動為在廈臺胞解讀各類惠臺措施,並對其遇到的相應問題進行答疑解惑。活動吸引百餘名臺胞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