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大發現!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促進細胞適應環境變化

2020-12-22 生物谷

2018年1月9日/

生物谷

BIOON/---利用細胞內的相變(如相分離和凝膠化)形成動態的無膜區室為細胞對環境變化作出反應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近期的研究已鑑定出一類特殊的富含極性胺基酸(如甘氨酸、穀氨醯胺,絲氨酸或酪氨酸)的內在無序結構域(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domain)是細胞中的相分離的潛在促進物。然而,更為傳統的研究則強調了這些結構域促進纖維狀聚集體形成的能力。這樣的結構域也被稱為朊蛋白結構域(prion domain)。它們首先是在形成澱粉狀蛋白樣聚集體(amyloid-like aggregate)的芽殖

酵母

蛋白中鑑定出的。鑑於這些聚集體是可遺傳的並且改變含有朊蛋白結構域的蛋白的活性,因而它們被認為是真菌和其他有機體中的一種常見的表型

遺傳

機制。然而,朊蛋白結構域的聚集也與哺乳動物中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因此,作為相分離促進物的這些結構域的作用與它們形成朊蛋白樣聚集體(prion-like aggregate)的能力之間的關係是未知的。

圖片來自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o5654。


芽殖酵母翻譯終止因子Sup35是一種典型的含朊蛋白結構域的蛋白。Sup35形成不可逆的可

遺傳

的聚集體,並且人們已提出這些聚集體可能是一種在芽殖

酵母

群體中產生可

遺傳

的表型變異的疾病或適應。儘管將近25年前已被科學家們描述過,但是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和其他的朊蛋白樣結構域的生理功能仍是不清楚的。揭示這些功能是理解形成朊蛋白樣序列的進化壓力和它們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如何影響細胞適應性(cellular fitness)的先決條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

細胞生物學

與遺傳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促進這種翻譯終止因子的可逆相分離,從而形成生物分子凝聚物。這些凝聚物與纖維狀的澱粉狀蛋白樣朊蛋白顆粒是截然不同的。通過將細胞

遺傳

學分析、體外重建蛋白生化分析和定量生物物理學方法相結合,他們證實作為對突發應激作出的反應,Sup35凝聚物是通過pH誘導的液態相分離(liquid-like phase separation)而形成的。這些凝聚物初始時是液態的,但隨後經固化後,形成保護性的蛋白凝膠。低溫電子斷層掃描結果表明這些凝膠狀凝聚物由交聯在一起的Sup35分子組成,形成一種多孔的網狀物。一組帶負電荷的胺基酸起著pH傳感器的作用,調節著凝聚物形成。形成生物分子凝聚物的能力在親緣關係較遠的芽殖酵母和裂殖

酵母

中都存在。這提示著凝聚物形成是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的一種保守的和古老的功能。與這種朊蛋白結構域的一個重要的生理功能相一致的是,翻譯終止因子Sup35的具有催化活性的鳥苷三磷酸酶(GTPase)結構域在這種朊蛋白結構域不存在的情況下很容易形成不可逆的聚集體。因此,缺乏這種朊蛋白結構域的細胞當從應激中恢復過來時表現出受損的翻譯活性和生長缺陷。這些數據表明朊蛋白結構域將Sup35的至關重要的GTP酶域將不可逆聚集中拯救出來,因而確保這種翻譯終止因子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保持功能。

總之,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是一種受到高度調節的分子裝置,具有感知和響應細胞內物理化學變化的能力。這種位於Sup35羧基端的朊蛋白結構域提供促進液相分離的相互作用。相分離受到相鄰的應激傳感器(即朊蛋白結構域)的調節。這兩個朊蛋白結構域之間的協同作用使得這種至關重要的的翻譯終止因子在應激期間快速地形成保護性凝聚物。 這提示著朊蛋白結構域是蛋白質特異性的應激傳感器和蛋白質相變的修飾物,從而允許細胞對特定的環境條件作出反應。(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Titus M. Franzmann, Marcus Jahnel, Andrei Pozniakovsky et al. Phase separation of a yeast prion protein promotes cellular fitness. Science, 05 Jan 2018, 359(6371):104-108, doi:10.1126/science.aao5654

相關焦點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在35天的時間內,小鼠的僵直反應(freezing response)從70%降低到20%,這表明它們已經忘記了這種特定環境的負面影響。然後,這些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科學工具,包括遺傳、藥理和生化方法,移除這些小鼠大腦中的小膠質細胞,並再次進行了實驗。實驗結果表明,移除小膠質細胞改變了它們對這個任務的反應。
  • Cell:改寫朊蛋白含義!朊蛋白也能夠傳遞有益性狀
    朊蛋白如何發揮作用阮蛋白是生物體正常基因編碼的產物,本不具有感染性和致病性,但是遺傳突變可以產生傳染性阮蛋白,可以將正常的阮蛋白異構為傳染性阮蛋白,其因為結構特殊,無法被細胞內的溶酶體中的蛋白酶分解,而在溶酶體中大量積累,最終導致溶酶體漲破,使其中的蛋白酶流出而對細胞造成破壞,使神經細胞大量死亡而產生海綿狀空洞。狂牛症、羊瘙癢症、庫魯病都是由阮蛋白引起。
  • ELF3朊病毒樣結構域是擬南芥的溫度傳感器
    ELF3朊病毒樣結構域是擬南芥的溫度傳感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5:19:26 英國劍橋大學Philip A. Wigge小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Science:重大發現!從結構上揭示基因特異性轉錄激活蛋白工作機制
    2016年6月1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基因特異性轉錄激活複合物的三維結構,並且首次在結構上和機制上描述了細胞用來開啟或者說激活特異性基因以應對細胞形狀、發育狀態和環境的變化的過程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即都是由PRNP基因編碼的朊病毒蛋白(PrP)的構象從其固有摺疊形式(細胞朊病毒蛋白或PrPC)到一種自我複製的錯誤摺疊形式(騷癢病朊病毒蛋白或PrPSc)的變化引起的。2019年1月21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許曉東課題組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研究論文,首次發現由病毒編碼的朊病毒,該發現將朊病毒從細胞生物擴展到了非細胞的病毒世界,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但2013年底,技術進步使得這一項目有了重大突破,他們獲得了解析度為0.34納米的TRPV1蛋白的結構。該成果的發表對於領域來說,無異於驚雷。因為這證實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解析小的、重要的分子。儘管低溫電子顯微鏡發展迅速,很多研究者認為,它仍有巨大提升空間。他們希望能製造出更靈敏的電子探測器,以及更好地製備蛋白樣本的方法。
  • 【科技前沿】梁毅/劉聰合作團隊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冷凍電鏡結構
    Prion疾病給人類健康帶來了重大威脅,Science在15年前提出了未來的100年科學界最重要和最想揭開的125個謎題,其中就包括prion疾病的機制是什麼[8]?Prion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徵為PrP由細胞型朊蛋白(PrPC)轉變為病理型朊病毒蛋白(PrPSc,PrPSc和PrP的澱粉樣纖維可以作為模板誘導PrPC發生構象轉變【1,3,9】。
  • Science:蛋白在細胞內的「定位」機制
    (圖片來源:史家嵐)生物谷報導:加拿大和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單價酸性脂對蛋白在細胞內的精確「定位」起到調控作用。該研究結論回答了一個重要的細胞生物學問題,並為一項相關的爭論找到了依據。相關論文發表在1月11日的《科學》雜誌上。
  • Science:揭示SPX結構域調節真核細胞內磷酸鹽平衡機制
    結合一個InsP分子的SPX結構域三維結構模型,圖片辣子Rebekka Wild/UNIGE。 2016年4月19日/生物谷BIOON/--無機磷酸鹽是細胞膜、DNA和蛋白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也是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組分,其中ATP是細胞的能源貨幣。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這項研究題為《人類ACE2識別2019-nCoV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
  • Science:重大突破!蛋白Neuropilin-1促進新冠病毒進入和感染人體細胞
    眾所周知,SARS-CoV-2是通過受體ACE2感染宿主細胞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慕尼黑工業大學、哥廷根大學醫學中心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神經纖毛蛋白1(neuropilin-1, NRP1)是一種可以促進SARS-CoV-2進入細胞內部的因子。
  • 打破外國壟斷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
    他發現,LEF-10在極少量的細胞中能形成有較強螢光信號的斑點。而大部分的細胞中LEF-10都是均勻分布在細胞中的。與時間賽跑釀酒酵母中,存在一種天然的朊病毒Sup35p。正常情況下,這個蛋白的功能是讓翻譯過程在該停的地方停下來。但受到某些刺激時,Sup35p蛋白會表現出朊病毒特性,在細胞中變為聚集體,就會失去對翻譯過程的管控,出現許多過度翻譯延長的蛋白質,最終影響酵母的表型。
  •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朊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揭示了細胞型朊蛋白向病理型朊病毒蛋白結構轉變的分子機制,為發展新的基於朊病毒蛋白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這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的資助。Serio指出:「一旦發生這種變化,它就會形成一個非常穩定的聚集體,不可能通過正常手段使其失活。」朊病毒是一種不常見的病原體,一種沒有核酸的蛋白質。該疾病最早1800年代被發現,主要感染綿羊,牛以及人類,導致狂牛症,瘙癢病,克雅氏病,致命的家族性失眠症等等。數十年來,人們已經知道蛋白(PrP)的錯誤摺疊是疾病發生過程中的關鍵部分。在這些疾病中,蛋白質會錯誤摺疊成致病的結構。
  • 朊病毒感染細胞間外泌體中蛋白質組學分析
    目前認為,朊病毒病是由正常細胞型朊蛋白(PrPC)構象發生改變,形成了具有感染性、部分蛋白酶K抗性和去汙劑不可溶性的朊病毒(PrPSc)。感染朊病毒Chandler毒株的小鼠神經瘤細胞系SMB-S15是一種可觀察到朊病毒的持續複製,但不影響細胞生長和分裂的細胞模型,經硫酸戊糖(pentosane sulfate,PS)處理後可清除PrPSc;經白藜蘆醇(resveratrol,RES)處理後可有效抑制PrPSc的體外複製,並消除其在體內的感染力。
  • Science:重大進展!首次發現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8740。組蛋白是存在於真核細胞內部的蛋白。之前的研究已表明,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將DNA結構排列成核小體。它們的作用是充當DNA螺旋纏繞的線軸,使之能夠適應細胞核內部。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組蛋白還有另一個功能:將銅離子從有毒的形式還原成一種可以安全存在於細胞內的形式。
  • Science 封面最新論文:揭露新冠病毒如何入侵細胞...
    具體來說,該論文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細胞表面受體 ACE2 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表面 S 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 ACE2 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值得一提的是,這篇論文是自本次疫情全球爆發以來《Science》雜誌所刊載的第一篇專門研究新冠病毒的封面論文。
  • Science:利用基因相互作用圖譜確定蛋白複合物的整體結構
    歸根結底,蛋白來自於基因,鑑於基因已經被證明比蛋白更容易處理,一些科學家正在尋找基因和快速增長的基因工具庫來促進蛋白結構的確定。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格拉斯通研究所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了一種大規模的系統性遺傳方法確實可以獲得可靠和詳細的蛋白複合物結構信息。
  • 深度解讀諾貝爾生理學獎:細胞是如何感知並適應環境氧含量的?
    然而,通過此次獲獎的研究,我們才第一次知道了細胞適應氧氣供應變化的分子機制。 當動物細胞周圍的氧氣水平發生變化時,其基因表達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基因表達的這些變化會改變細胞代謝,造成組織重建,甚至導致心率和通氣量增加等機體反應。
  • 【學術前沿】重大進展!江賜忠​/高紹榮/陳嘉瑜發現體細胞核移植...
    已發現組蛋白去乙醯基酶抑制劑 Trichostatin A(TSA)可以提高SCNT的效率,但其潛在機制仍不確定。TSA處理在很大程度上糾正了SCNT胚胎中異常的乙醯化,其效率取決於天然表觀遺傳環境。該研究進一步發現,Dux的過表達可通過糾正其靶位上異常的H3K9ac信號,從而確保適當的2細胞基因組激活來大大提高SCNT效率。有趣的是,由DTS敲除SCNT胚胎阻礙了由TSA和Kdm4b介導的發育改善。
  • Science:揭示哺乳動物卵母細胞中的非中心體紡錘體組裝機制
    圖片來自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t9557。這些研究人員通過在活的和固定的小鼠卵子中聯合使用高解析度顯微鏡分析了70種中心體和紡錘體相關蛋白的定位。出乎意料的是,這些蛋白中的19種定位於一種紡錘體結構域(spindle domain),這種結構域滲透到紡錘體的大片區域並形成突出的球形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