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大突破!蛋白Neuropilin-1促進新冠病毒進入和感染人體細胞

2020-12-11 生物谷

2020年10月20日訊/

生物谷

BIOON/---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眾所周知,SARS-CoV-2是通過受體ACE2感染宿主細胞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慕尼黑工業大學、哥廷根大學醫學中心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神經纖毛蛋白1(neuropilin-1, NRP1)是一種可以促進SARS-CoV-2進入細胞內部的因子。NRP1定位於呼吸道和嗅覺上皮,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定位,但卻有助於SARS-CoV-2的感染和傳播。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0月2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Neuropilin-1 facilitates SARS-CoV-2 cell entry and infectivity」。論文通訊作者為慕尼黑工業大學的Mikael Simons和赫爾辛基大學的Giuseppe Balistreri。

NRP1促進SARS-CoV-2病毒假顆粒進入細胞。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d2985。

SARS-CoV-2可影響肺部和腎臟等多個器官,還可引發神經系統症狀,包括暫時性的嗅覺和味覺喪失。因此,COVID-19的症狀譜是相當複雜的。2003年,一種相關的冠狀病毒---SARS-CoV---導致了小得多的疫情爆發,這可能是因為這種病毒感染僅限於下呼吸系統,使得這種病毒的傳播性降低。相反,SARS-CoV-2則還會感染上呼吸系統,包括鼻黏膜,因此會通過主動的病毒脫落(如打噴嚏時)迅速傳播。

進入細胞的開門者

組織趨化性反映了病毒感染不同器官中特定細胞類型的能力。它取決於細胞表面是否有對接點,即所謂的受體。這些受體允許病毒對接並侵入到細胞中。Simons解釋說,「"我們研究的起點是為什麼都使用ACE2作為受體的SARS-CoV和SARS-CoV-2會導致不同的疾病。」

為了理解這些組織趨向性的差異,這些研究人員觀察了SARS-CoV-2的「刺突蛋白」,這是這種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的關鍵。Simons解釋說,「SARS-CoV-2刺突蛋白與它的較老近親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插入了一個弗林蛋白酶(furin)切割位點。在許多其他高致病性人類病毒的刺突蛋白中也發現了類似的序列。當我們意識到這個弗林蛋白酶切割位點存在於SARS-CoV-2刺突蛋白中時,我們認為這可能會讓我們找到答案。」當蛋白被弗林蛋白酶裂解時,在它的被切割的一端會暴露出一個特定的胺基酸序列。這樣的可被弗林蛋白酶切割的蛋白底物有一個已知能與細胞表面上的神經纖毛蛋白結合的特徵性模式序列。

利用實驗室培養的細胞、模擬SARS-CoV-2的人工病毒以及天然存在的病毒進行的實驗表明,在ACE2存在的情況下,NRP1能夠促進病毒感染。通過用抗體特異性阻斷NRP1,這種病毒感染可被抑制。Simons解釋說,「如果你把ACE2看作是進入細胞的一扇門,那麼NRP1可能是引導這種病毒進入這扇門的一個因素。ACE2在大多數細胞中的表達水平很低。因此,這種病毒不容易找到進入細胞的門。諸如NRP1之類的其他因素可能是幫助這種病毒進入細胞的必要因素。」

一種進入神經系統的潛在途徑

鑑於嗅覺喪失是COVID-19的症狀之一,而NRP1主要存在於鼻腔的細胞層中,因此這些研究人員們檢查了死亡患者的組織樣本。Simons說,「我們想找出表達NRP1的細胞是否真地被SARS-CoV-2感染,發現情況確實如此。」在小鼠身上進行的其他實驗表明,NRP1能夠將病毒大小的

納米

顆粒從鼻黏膜運輸到中樞神經系統。這些

納米

顆粒經過化學工程設計,可與NRP1結合。相比之下對NRP1沒有親和力的對照顆粒,當這些可結合NRP1的

納米

顆粒被施用到這些小鼠的鼻子上時,它們在幾個小時內就到達了大腦中的神經元和毛細血管。Simons解釋說,「我們可以確定,至少在我們的實驗條件下,NRP1可以促進這些納米顆粒運輸到大腦中,但是對於SARS-CoV-2是否也存在這種情況,我們無法得出任何結論。很有可能在大多數患者中,這一運輸途徑被免疫系統所抑制。」

在未來開發新療法的起點?

Simons說,「SARS-CoV-2需要ACE2受體才能進入細胞,但可能需要NRP1等其他因子來支持它的功能。然而,目前我們只能推測所涉及的分子過程。據我們的推測,NRP1捕捉這種病毒並將它引導至ACE2。還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這個問題。目前推測阻斷NRP1是否可以成為一種可行的治療方法還為時過早。這必須在未來的研究中加以解決。」(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Ludovico Cantuti-Castelvetri et al. Neuropilin-1 facilitates SARS-CoV-2 cell entry and infectivity.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d2985.

2.Coronavirus: Study finds further door opener into the cell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0/d-gc-csf102020.php

相關焦點

  • Science:重大突破!蛋白Neuropilin-1是SARS-CoV-2感染的宿主因子
    2020年10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取得一項重大突破:他們可能發現了SARS-CoV-2冠狀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並能在人體細胞中迅速傳播的原因。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該研究通過冷凍電鏡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為冠狀病毒的識別和感染的分子基礎提供了重要的見識。
  • Science 封面最新論文:揭露新冠病毒如何入侵細胞...
    新冠病毒侵入細胞的關鍵:S 蛋白和 ACE2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讓冠狀病毒、S 蛋白、ACE2 這些冷僻的生物學名詞再次進入公眾視野。研究人員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關鍵在於冠狀病毒的 S 蛋白與人體ACE2 蛋白的結合。
  • 加州公司稱新冠療法取得重大突破:100%抑制感染,4天清除病毒!
    加州公司稱新冠療法取得重大突破:100%抑制感染,4天清除病毒!據福克斯新聞獨家報導,一家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的生物製藥公司聲稱發現了一種抗體,可以保護人體免受新冠病毒感染,並在四天內將其從人體系統中清除出去。
  • 新冠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可被阻斷?
    新冠狀病毒的細胞進入取決於病毒刺突(S)蛋白與細胞受體的結合以及取決於宿主細胞蛋白酶引發的S蛋白。闡新冠病毒通過哪些細胞因子進入可能會提供病毒傳播的見解並揭示治療靶標。 一項新研究通過新冠病毒結合SARS-CoV受體ACE2進入而絲氨酸蛋白酶TMPRSS2用於S蛋白引發,批准用於臨床的TMPRSS2抑制劑可阻止其進入,可能成為治療選擇。
  • 西湖大學: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劫持」人體ACE2蛋白入侵
    北京時間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再次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
  • Cell:原來TMPRSS2是幫助新冠病毒進入靶細胞的關鍵蛋白酶,這次神藥估計在日本丨醫麥猛爆料
    S蛋白結合ACE2蛋白入侵細胞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攜帶冠狀病毒S蛋白和SARS病毒S蛋白的複製缺陷型水皰性口炎病毒(VSV)顆粒去感染一系列人類和動物的細胞系,發現兩種病毒感染的細胞系的表達譜一致,這說明了新冠病毒和SARS選擇的受體一致。
  • 美國哈佛大學再一次細化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的「輸入口」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席捲給世界帶來巨大恐慌,在這場全球人員抗擊疫情的阻擊戰中,科研人員加緊對病毒診斷、疫苗研發、藥物治療的研發工作。經過一段時間艱苦努力,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然而,英國出現的變異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新冠病毒」)感染已超千例,讓人十分擔憂。
  • Science|2020年度科學突破!新冠疫苗、CRISPR基因治療等受熱捧
    科學家沒有了面對面直接交流,課程和網上會議經常一個接一個排滿了一天。很多人重新安排了研究計劃以應對這一影響人類歷史的重大健康危機。科學論文發表也發生了許多變化,預印本被廣泛應用;在傳統期刊上,新冠相關的工作經同行評議後快速隨時上線。《科學》雜誌第一篇關於新冠的文章是病毒刺突Spike蛋白的電鏡結構,從投稿到接受最後發表僅僅用了9天(投稿到接受僅用9天!
  • 新冠病毒為何更易傳染?冷凍電鏡圖解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
    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為何更強?科學家用「火眼金睛」的冷凍電鏡技術,終於找到了其背後的原因——新冠病毒的關鍵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體細胞的受體蛋白的親和力,要遠高於SARS-CoV。病毒要進入人體細胞,必須找到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而每個受體好比是一把「鎖」,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而後進入細胞內部。
  • Science:進化超級慢的新冠病毒,到現在變得如何了?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為它的變異速度比其他大多數病毒都要慢,從而可供病毒學家研究的東西很少。但一些病毒學家也提出了一種有趣的可能性:新冠病毒在2019年底爆發時就已經很好地適應了人類,它已經悄悄地練就了感染人的能力。 平均而言,新冠病毒每個月在其基因組中積累約兩次變化,對其基因組進行測序有助於研究人員跟蹤病毒是如何傳播的。
  • 茶中EGCG結合新冠病毒S蛋白阻斷與ACE2受體結合,但喝茶做不到這
    近日,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生物學特點、傳播特徵和公共衛生風險防控的應急需求,聯合昆明生物製造研究院有限公司開展了病毒防治的緊急科技攻關和相關製劑的研發,重點從食藥同源植物分子中篩選能夠阻斷病毒感染、具有防治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分子。目前,研究團隊在盛軍教授帶領攻關下,取得了突破進展。
  • 未感染人群體內竟存在新冠病毒特異性T細胞 SARS康復者也有免疫
    當下全球正加速度研發新冠疫苗,部分已經開始了人體注射。注射疫苗後,人體能獲得多大程度和效力的保護?這種保護力能持續多久?就在7月14日人們被一篇稱部分康復患者血漿中的抗體60天就衰減到「免疫無能」的英國研究震驚之餘,新加坡的一項最新研究帶來了一個反轉性的好消息:從COVID-19和SARS中康復的人以及從未感染過這兩種病毒的健康研究對象體內,竟然也發現了存在病毒特異性T細胞免疫!這為人體維持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提出了一種希望。
  • 西湖大學冷凍電鏡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結構:「開關」雙構象
    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好比是一把「鎖」,病毒要想進入人體細胞,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新冠病毒的「鑰匙」是其S蛋白,而ACE2則是病毒入侵的「鎖」。通過解析生物結構可以了解病毒細胞是如何與人類受體結合,進而入侵人體的。
  • 迷惑新冠病毒,西湖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冠病毒蛋白抑制劑
    論文截圖他們基於對新冠病毒受體ACE2的設計與改造,構建了多種ACE2三聚體蛋白,其中T-ACE2與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親和力達到KD<1 pM,同時極大提高了病毒抑制活性。人工設計ACE2假體蛋白「誘惑」病毒此前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關鍵在於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與人體ACE2蛋白的結合。準確地說,是刺突蛋白「劫持」了原本控制血壓的ACE2,通過與它的結合入侵人體。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英國出現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蔓延至加拿大,全球疫情再度升級
    愛丁堡大學分子進化生物學家 Andrew Rambaut 指出,該毒株的 17 個突變中有 8 處與病毒表面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的編碼有關,其中,N501Y 變異可能導致病毒更穩固地與人體細胞上的受體 ACE2 結合;HV 69-70 deletion 導致病毒刺突蛋白丟失 2 個胺基酸,該突變已被發現存在於一些能夠逃逸免疫反應、引發無症狀感染的毒株當中。
  •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科技日報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報告一種人類肺培養系統問世,它可用於模擬肺部感染,包括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感染。
  • 幹擾素協助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卻被用於治療新冠肺炎
    幹擾素將導致更多細胞被新冠病毒感染。頂刊 Cell 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冠病毒的重要論文,論證對新冠肺炎患者使用幹擾素可能適得其反。ACE2 受體是新冠病毒入侵細胞所需要的兩大關鍵因素之一,該研究分析了人、恆河猴和小鼠的多種組織,發現上皮細胞在受到幹擾素刺激後,編碼 ACE2 的基因會增強表達,SARS-CoV-2 可以利用由幹擾素驅動的 ACE2 上調來增強感染,這意味著幹擾素會使更多的細胞被新冠病毒感染。
  • Science:四國隊開展卡介苗對新冠病毒的隨機試驗
    近日,來自四個國家的研究團隊將很快開始針對新冠病毒採取非傳統方法的臨床試驗。他們將測試卡介苗是否可以廣泛地改善人體免疫系統,從而使可以使人類更好地抵抗新冠病毒,或許還能預防感染。這項研究將在醫生和護士以及老年人群中開展,因為前者比普通人群面臨著更高的呼吸道疾病感染風險,後者在被感染後患嚴重疾病的風險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