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孩子在老師眼中,都不只是學生,更代表著一個個充滿希望的未來。機器人教育除了關注孩子的綜合科學素養之外,也會反覆強調對道德層面的培養。格物斯坦小坦克就來聊聊機器人教育是如何培養雙商皆高的孩子。
在越來越強調升學率的大環境下,道德層面的教育卻越來越被忽視。而對學科能力的過度培養,往往會導致道德、情感等能力的缺失。不少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在畢業後,才發覺自己只擅長考試,其他卻一無所長,培養出這樣高分低能的學生真的是教育的本意嗎?機器人教育會比傳統意義上的「德育」擁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具體的實踐方式,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幫助。這些基本技能包括:認識並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設置有效目標且努力實現它,對他人有同情心,培養積極向上的人際關係,做出負責任的決策。
機器人教育的五個核心能力。第一,自我意識。需要學生可以準確地識別一個人的情緒和思想,並判斷其對行為的影響。具體來說就是儘可能地評估他人的長處和缺點,同時在此過程中保持樂觀和自信。第二,自我管理。要求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有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思想和行為,即通過面對壓力、控制衝動、自我驅動等方式,達到最終的個人目標。第三,社會意識。需要學生從不同的文化背景角度去尊重理解他人,理解社會道德準則,並能夠識別出家庭、學校和社區給予的資源和支持。第四,處理關係的能力。要求學生和不同的個體和群體建立並維持健康的、可以得到回報的關係。具體內容包括清晰地與他人溝通、認真傾聽他人、抵抗社會壓力等等。第五,負責任的決策。要求學生基於道德標準、安全問題、社會規範等對現實做出評估,並對個人行為和社交互動做出具有建設性的決策。通過團隊合作以及對不同關係的處理,不僅孩子們的情感能力會得到鍛鍊,參加項目的老師們也會得到培養情感能力的機會,從而可以更好地指導孩子們。
通過機器人教育,孩子們可以在日常生活實踐中逐漸培養五個綜合能力。學校也可以根據這個指南的指導,建立自己的機器人課程和教學方法,從而達到培養社會情感學習能力的目的。